位于北京香山附近的国家植物园,里面有曹雪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那里的环境清静,空气清新,花草繁茂,如果能静下心来而不感到寂寞,这就是一个著书立说的好地方。关于《红楼梦》,我以前是不喜欢读的,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从总体上说,节奏推进有些慢。
但对《红楼梦》,我总是念念不忘。一方面是由于它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我不否认,从上高中的时候起,就喜欢里面的薛宝钗。不只是由于她长得漂亮,最主要的,在于她的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她待人接物大方得体,处理事情周到细致,而且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她那种稳重、内敛、善解人意的性格,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和认同。她所做的一切,我都是能够理解的,都是非常是赞成的。这种看法至今没有改变。要说喜欢,应该是非她莫属了。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高则诚《琵琶记》)可惜的是,薛宝钗喜欢贾宝玉,并且嫁给了贾宝玉。我相信,如果她嫁给了除贾宝玉之外的任何一个喜欢她的人,她的生活都会过得不错,至少比跟贾宝玉强。但是历史上没有如果,文学作品中也没有如果。
生活对薛宝钗是不公平的。《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册时,看到了关于她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并且附有画像描述:“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薛宝钗的美,如果用一句唐诗概括,那当是罗隐的“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牡丹花》)。即使牡丹不会言语、没有情感,其自然绽放的美丽依然足以打动人心。罗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牡丹的绝代风华。这句诗用在薛宝钗身上,也是恰当的。
所谓的“无情”,并不是说她冷酷无情。而是指她遵循封建礼教,克制个人情感,以理性、冷静的态度处世。她深知“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因此将才华内敛,不轻易流露;她遵守“三从四德”,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持批评态度,甚至规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这种“无情”,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也是薛宝钗作为大家闺秀的生存智慧。她以理性克制情感,以礼教规范行为,看似“无情”,实则是对现实社会的妥协与适应。
所谓的“动人”,在于她的人格魅力与内在气质。她容貌美丽,举止端庄,言谈得体,是封建社会完美的大家闺秀形象。她关心他人,体贴周到,如对林黛玉的关怀、对邢岫xiù烟的帮助,都体现她的善良与仁爱。她才华横溢,却内敛不张扬。她对诗词、绘画、书法都颇有造诣,却从不炫耀。这种克制与规范,反而凸显了她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受到她的内在力量与智慧。
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 马致远《汉宫秋》),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薛宝钗和历史上众多的美貌女性一样,也面临着系统性的困境。她与贾宝玉的婚姻,也是一场悲剧,因为她无法理解贾宝玉的叛逆精神,也无法满足他的情感需求。她的“无情”与贾宝玉的“多情”,二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命中注定两人无法走到一起。
作为一个才貌俱佳的女子,薛宝钗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凭她的人格魅力与内在气质,应该是一个女神级的存在。但她的理想、她的追求,最终都走向了她的反面。任她再有才华,在时代的洪流中,也只能随波逐流。要说薛宝钗的心境,我想,应该和当年的陈子昂差不多吧。在夕阳西下时,衰草连天中,孤苦无依的她走上那荒凉的山岗,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咏起了《登幽州台歌》,最终和太阳一起沉沦在绯红的天际。
薛宝钗虽然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人物,但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也一定有一样或相似的存在。她或许不会身着华服、佩戴金玉,但那份圆融世故、稳重内敛的气质,却能在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找到影子。在职场中,她深谙人情世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面对同事间的矛盾,她不会轻易站队,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化解纷争;面对上司的挑剔,她不会抱怨,而是以专业的态度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认可。
在家庭中,她能够巧妙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让家庭氛围更加和谐。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既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也不会让任何一方感到被忽视。她懂得“守拙”,不会过分干涉家人的生活,却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家人最温暖的关怀和支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让家庭成为每个人最温暖的港湾。
薛宝钗也许是不完美的,她的不完美就在于她的追求完美。像她这样既有才情又有智慧,既有温柔又有坚韧的一位女子,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里,都是人们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 路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