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岁月年轮,总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带来姿态各异的鲜花,妆成大地的万紫千红。白雪飘飘的冬日,梅花开了,在冷峭苍凉之中撑起一片艳丽,绽放一片芬芳。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桃花开了,李花开了……百花盛开出一个锦绣绚丽的世界。到了炎热的夏季,荷花绽开,玫瑰吐艳,栀子花怒放……呈现一片姹紫嫣红。眼下已是中秋,桂花开了。走在路上,微风吹来,一阵阵幽香扑鼻而来,沁入心脾,使人神清气爽。看看树上,翠叶叠荫间,一朵朵黄色的小花挤挤挨挨围簇在虬曲的枝条上,犹如一群群团聚在一起的金色的小蝴蝶,妩媚灵秀,让人眼迷心醉。
桂花本是一种普通的植物,长在土地上,可却与天上的月亮扯上了关系。挂在天上的明晃晃的月亮,被称作“桂月”、“桂轮”、“桂魂”和“桂窟”。“嫦娥奔月”,其居住的广寒宫里,有一棵桂花树。“吴刚伐桂”,伐的就是这棵永远伐不去的桂树。“蟾宫折桂”,折的也是这棵神树的枝条,喻的是科考高中,并由此把科举考试称为“桂科”,把登第者的名籍称作“桂籍”。而长在地上的桂花树,也“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微风中飘落的桂花,则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其树来自月中,其花也来自月中。到了每年的农历八月,“月待圆时花正好”,桂花则成了以“月圆”为寄兴的中秋节里不可或缺的角色。中秋之夜,人们围聚在一起,仰望一轮皓月,闻一阵阵桂花郁香,喝一杯杯桂花酒,吃月饼,吃干果,……同享“千里共婵娟”的祥和美满。
也许是桂花有着惹人喜爱的美态,也许是桂花有着“美好吉祥”的寓意和“贵”的谐音,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对它大加推崇和赞赏的。《吕氏春秋》里说:“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把招摇山上的桂花,看作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化身。在唐代,引种桂花装点园苑成了文人的一种时尚。白居易曾将杭州的桂花移种到苏州,柳宗元将湖南衡阳的桂花移植至零陵,而李德裕则从各地收集了不同品种的桂花,移栽于洛阳郊外他的别墅内。在宋代,诗人咏桂吟桂蔚然成风。周瑞臣赞扬桂花:“年年绿桂着花时,黄雪团枝自一奇”;吕声之赞誉桂花:“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李清照更是赞美桂花:“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是在金风里摇曳的奇葩,也是开在人们心灵上的永不萎谢的鲜花。每当桂花盛开时,总有数不清的人,在秋阳和煦之下,徜徉于绿荫之中,看看那些闪着金光的小花,闻闻那股浓郁的香气,在啧啧赞叹里留连忘返。
小小的桂花,没有牡丹的华贵艳丽,没有玫瑰的绚烂娇美,但其香却可堪称一绝。在花中,菊花是四君子之一,有“隐士”之称。也许是“隐”的缘故,它的花香也是淡淡的,给人以若有若无的感觉,恐须弯下腰来才能闻到那份纯真的清香。开在春夏季节里的夜来香,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花。但它在晚上散发出来的香气,可谓浓烈至极,刺鼻呛喉,使人难以忍受。因此,它只能被放置于阳台、屋檐下等室外之处。而桂花之香,淡雅却清晰可闻,浓郁而不冲,舒心宜人,恰到好处,且可飘逸致远。故宋代诗人洪迈赞其曰:“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里”。
人们喜欢桂花的香味,把它从单纯的鼻孔里的清欢,引到了舌尖上的品尝和享受。于是,就有了被冠以“桂花”之名的不少食品。最出名的该数桂花酒,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词语,曹植的《仙人篇》里有“玉樽盈桂酒,何泊献神鱼”的诗句,苏轼有《新酿桂酒》的诗篇,“烂煮葵羹斟桂酒,风流可惜在蛮村”,而毛泽东的“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则是当代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桂花酒是人间的佳酿,是敬神祭祖的佳品。手持酒杯敬长辈,能使其“饮之寿千岁”,延年益寿;手举酒杯对明月,可与吴刚遥相对酌,桂花树下度良宵,悠然自得。心情郁闷时,一杯桂花酒“为我驱忧烦”;心情舒畅时,“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桂花以液体的形态在舌蕾上流连,在心田沉浸馨香和酣畅。
还有桂花茶,也是名扬天下。若在闲暇之时,往透明的玻璃杯里放些许嗮干的桂花和茶叶,用开水一冲,要不了多久,那些花和叶便会在缓缓下沉中绽放开来,舒展开来,黄的绿的,在动态中形成一个美妙的画面。香也飘溢起来了,幽香清香,如同一个芳馨的时节在鼻息间停留。提起杯慢慢嘬饮,一种清润甘爽,舒心惬意的感觉便会悄然而起,让人欲罢不能。其情形,犹如一副对联所描述的:“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还有桂花糕、桂花饼、桂花酱、桂花糖、桂花汤圆……等等。秋日里桂花的飘香,落在了舌尖上,成了人们一年四季可以享受的口福。
有人说:桂花树是神树。它以婆娑绰约的风姿,携袭袭清香,亮丽了一个季节的景致,把秋日的天地熏染得溢馨流芳,犹如神化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