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井明新:中国宣纸博物馆观览记
    井明新:中国宣纸博物馆观览记
    • 作者:井明新 更新时间:2025-10-09 07:13:40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6145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连日来的阴雨连绵终于放晴,在我们前往中国宣纸博物馆的途中,一路上空气清新,天空澄澈,白云纯净,倍感心旷神怡,全身舒爽。

    参观中国宣纸博物馆,可以说我们是专程慕名而来。中国宣纸博物馆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榔桥镇乌溪村,处在205国道旁,徽水河畔,是中国宣纸文化园的核心项目之一。大家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踏入了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殿堂。宣纸,这个在诗词中常被提及却鲜有人真正了解的载体,此刻正以最本真的姿态向我们展现它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里,详尽地展示了宣纸的制作工艺。从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选材,到浸泡、蒸煮、捣料、捞纸、晒纸等一百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饱含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看着那些古老的工具,想象着匠人们日复一日,在纸浆翻腾中,用双手赋予纤维新的生命,将普通的原料幻化成薄如蝉翼、韧如丝绸的宣纸,心中满是震撼与敬佩。这不仅仅是工艺的传承,更是一种对品质极致追求的精神坚守。

    参观博物馆,给我留下心灵震撼和深刻记忆的便是工匠师傅们“捞纸”的技艺。

    捞纸是宣纸成纸环节中的核心部分,纸槽里经师傅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好搅匀的纸浆,一张宣纸由两位师傅抬着纸帘在纸槽中晃动两下完成。你看,两位工匠各执竹帘一端,同步沉入纸浆,再平稳抬起——那看似简单的“一沉一起”,却决定了纸张的厚薄均匀、质地优劣。水从竹帘缝隙哗然泻下,如一道短暂的小瀑,而纤维已在帘上交织成薄如蝉翼的湿纸。这一瞬间的功夫,背后是无数个晨昏的淬炼。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隐喻?所有的沉淀与积累,都只为在命运提起的那一刻,能成就一张无愧于心的、完整的生命之纸。

    我即刻对工匠们“捞纸”的全过程进行录像,以便回去向朋友们展示。

    走出博物馆时,曾以为宣纸的珍贵,在于它能承载书画的气韵,如今才懂,从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到历经百道工序,宣纸的诞生满是匠人的智慧;而“捞纸”时工匠“一沉一起”的默契与背后的岁月淬炼,更是让人体会到,宣纸的珍贵不仅在于承载书画,更在于那代代相传、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