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连日来的阴雨连绵终于放晴,在我们前往中国宣纸博物馆的途中,一路上空气清新,天空澄澈,白云纯净,倍感心旷神怡,全身舒爽。
参观中国宣纸博物馆,可以说我们是专程慕名而来。中国宣纸博物馆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榔桥镇乌溪村,处在205国道旁,徽水河畔,是中国宣纸文化园的核心项目之一。大家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踏入了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殿堂。宣纸,这个在诗词中常被提及却鲜有人真正了解的载体,此刻正以最本真的姿态向我们展现它的前世今生。
博物馆里,详尽地展示了宣纸的制作工艺。从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选材,到浸泡、蒸煮、捣料、捞纸、晒纸等一百多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饱含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看着那些古老的工具,想象着匠人们日复一日,在纸浆翻腾中,用双手赋予纤维新的生命,将普通的原料幻化成薄如蝉翼、韧如丝绸的宣纸,心中满是震撼与敬佩。这不仅仅是工艺的传承,更是一种对品质极致追求的精神坚守。
参观博物馆,给我留下心灵震撼和深刻记忆的便是工匠师傅们“捞纸”的技艺。
捞纸是宣纸成纸环节中的核心部分,纸槽里经师傅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好搅匀的纸浆,一张宣纸由两位师傅抬着纸帘在纸槽中晃动两下完成。你看,两位工匠各执竹帘一端,同步沉入纸浆,再平稳抬起——那看似简单的“一沉一起”,却决定了纸张的厚薄均匀、质地优劣。水从竹帘缝隙哗然泻下,如一道短暂的小瀑,而纤维已在帘上交织成薄如蝉翼的湿纸。这一瞬间的功夫,背后是无数个晨昏的淬炼。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隐喻?所有的沉淀与积累,都只为在命运提起的那一刻,能成就一张无愧于心的、完整的生命之纸。
我即刻对工匠们“捞纸”的全过程进行录像,以便回去向朋友们展示。
走出博物馆时,曾以为宣纸的珍贵,在于它能承载书画的气韵,如今才懂,从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到历经百道工序,宣纸的诞生满是匠人的智慧;而“捞纸”时工匠“一沉一起”的默契与背后的岁月淬炼,更是让人体会到,宣纸的珍贵不仅在于承载书画,更在于那代代相传、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