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又到了一年一度花好月圆时。
近读书友王留记《十五月亮十六圆》的诗句,颇受启发。书友在诗中用神话故事并融入航天精神,堪称一次富有创意的尝试。他在诗中写到:“十五月亮十六圆,吴刚捧酒献人间。嫦娥起舞贺仲秋,桂花撒香玉兔欢。人间探晓天宫事,不日登月建家园。天上人间共一体,凡尘庶身皆成仙。”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一种农历天文现象,其原因主要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速度和农历历法的规定有关。作者用一句 “十五月亮十六圆”的俗语撞开中秋的诗意闸门。吴刚捧出桂花酒,嫦娥旋起广袖舞,玉兔在香雪般的桂瓣里蹦跳——用吴刚、嫦娥、玉兔这些经典中秋神话意象,串联起国人共通的文化记忆,点明它们是中秋浪漫感的永恒来源。
这些经典中秋神话意象不但长期扎根于传统文化,提起它们就会让人立刻联想到中秋,而且,它们承载了人们对中秋“团圆、美好、诗意”的情感期待,让节日的浪漫感有了具体、可感知的画面,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共鸣。
而当作者将笔锋落向“人间探晓天宫事,不日登月建家园”,才惊觉浪漫早已升级:古人抬头仰望的“天宫”,如今成了我们能“探晓”的星辰;昔日遥不可及的“登月”,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古人只能对“天宫”空怀向往,如今我们通过航天技术能实际“探晓”宇宙,让神话有了现实落点。
同时,“登月建家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人类主动探索宇宙的行动力,让中秋的浪漫多了份硬核的时代力量。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恰逢中秋前夕(10月24日)发射,这是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它传回的月球影像,让古人“举头望明月”时的想象,第一次有了清晰的中国视角,开启了“探晓天宫事”的序幕。
2020年嫦娥五号月球采样:任务期间(11月)虽未完全重合中秋,但它成功从月球带回2公斤月壤,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让“登月”不再是神话,而是中国航天人亲手完成的“取月”壮举,为“登月建家园”奠定技术基础。
2023年嫦娥六号再探月球:4月发射的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进一步深化对月球的“探晓”。从“绕月”到“落月”再到“返月”,每一步都在将古人对“天宫”的仰望,变成可触摸、可研究的现实,完美呼应了诗句中“从梦想照进现实”的浪漫升级。
原来“天上人间共一体”从不是空谈,当人类的脚步迈向深空,每一个为星辰大海努力的“凡尘庶身”,都在亲手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成仙”故事。
2025年中秋,敬传统,也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