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夜色,温柔覆盖着湖畔云庐。连日的秋雨初停,天上仍缀着流云,如轻纱缥缈。月轮时而圆满如璧,时而蒙上薄雾般的光晕,时而隐入深云,只在天际留下一痕微明。它悬浮在湛蓝的夜空里,明暗交织,并不耀眼,却格外娴静,仿佛宣纸上渗开的淡墨,应和着“嫦娥未肯全梳掠,玉鉴先教露半边”的意境,引我在庭中驻足,凝望良久。
临湖的南区沉浸在安谧之中。湿润的空气里,月光仿佛敷了一层绒絮,为园景蒙上梦般的薄绡。典型的江南宅院,素墙被月色浣出淡淡银泽,墨瓦沉沉地覆于房顶、卧于檐端,飞檐翘角在空中划出清劲的轮廓,如睿智的老者,静观这宁和之夜。某一扇窗透出灯光,似有人沏好了茶,正等待未归的客。
园中央辟有一方池水,澄明如鉴,映照着天心月与岸边竹。石隙间泉流淙淙,滴落潭中,声声舒缓,如光阴的跫音,又如月华的脉动。这清响非但不扰人,反而加深了夜的幽邃。池畔灯晕描出几丛修竹,影姿婆娑,忽长忽短,似与明月相邀而舞。竹影与月光在粉墙上交错成斑驳图画,水声与微风在暗夜中浅吟低唱,惟恐惊破这片安恬。
赏月·古意与幽情
中秋赏月,自古便是雅事。司空图曾感慨“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今夜云庐之月虽无万里清辉的朗澈,却多了一重云纱半掩的蕴藉。它如一位水墨名家,以云为宣、光作黛,绘出一卷空灵的“禅月”——不求工笔之细腻,但求写意之深远。
小径旁的灯柱默然伫立,光色温润似月,与天际的清辉彼此呼应,共守这方宁静。远楼几户窗中透出暖色,不知是家宴正欢,还是有人独自凭栏。此际风物,令人低回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心——千百年来,可也有他人如我一般,在竹声水影间,将思念寄予这片银辉?
怀远·缺处亦成圆
天有阴晴,月有盈缺,本是世间常态。苏轼曾言“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今夜虽未臻圆满,却因云影徘徊而别具韵致。池中月影随流云变幻,时而完整,时而零碎,时而隐没,却总在下一刻重现,以不同风姿引人遐思。恰似人生的途程——没有永驻的圆满,亦无终古的缺憾,唯有在流转的际遇中,品味每一刻的美。
白居易曾在湓亭望月而叹:“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今宵我虽未与亲人共度,却在静谧中与天地风景相融,体味另一种团圆的深意——与内心、与光阴达成和解。正如张若虚所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千古月华如旧,而今晚它属于湖畔云庐,属于我,属于每个仰望它的心灵,更属于那些在岑寂中与遐思共徘徊的魂。
这便是湖畔云庐的中秋——无市井之喧,无浮华之影,唯有竹、水、灯、月酝酿出的安谧。人常言中秋重在团聚,而此夜,与天地光景相知相守,何尝不是生命馈赠的另一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