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胡福强:刻在骨子里的朴实
    胡福强:刻在骨子里的朴实
    • 作者:胡富强 更新时间:2025-10-17 11:03:24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473


    在抖音看一段视频,久久难忘。

    农家小院,平房素净,金黄的玉米与银白的芝麻在秋阳下铺展成斑斓的画布。一位五岁女童身着深红短袖、浅蓝小裤,塑料凉鞋在青石板上踏出清脆的声响。忽然天色沉郁,雨幕如纱,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向大地。

    小女孩先是愣住,随即发出带着哭腔的呼喊:“奶奶、下大雨了--”那声音毫无修饰,却像破晓的箭矢,穿透雨幕直抵人心。她绕着玉米堆慌乱转了几圈,浅蓝裤脚溅起细碎水花。最终蹲下身,捧起两个玉米,踉跄着送到屋檐下。

    如此往返四、五次,每次不过救回三两个玉米。第六次时,她发现了角落的簸箕。那双小手奋力端起比自己身躯还宽的器具,竟盛起七八个玉米。娇小身躯在雨中东倒西歪,每步都走得摇摇欲坠,却始终紧握手中的簸萁不放。

    系着围裙的奶奶终于冲进雨幕。孩子见状雀跃欢呼:“奶奶、奶奶,棒子,快救救棒子!”见老人只顾收拾芝麻,小女孩竟拖来硕大的塑料布,用尽全身力气覆盖住金黄的玉米堆。

    镜头最后定格在奶奶回望的瞬间——雨水与泪水在她沟壑纵横的脸上奔涌成河。

    看完视频,我心里酸酸的,怎么也没有控制住眼框里打圈的泪水。儿时抢秋收的情景,浮现眼前。

    五十年前的那个秋日。那时学校还在放秋假,说是让老师回生产队忙秋收。地瓜是维系生存的命脉。家乡的山坡上,清晨割秧,正午起薯,下午抓签到户分地瓜。傍晚收工后,父母总要借着月色,用肩挑,或几家合用一个地排车,把分到的地瓜拉到生产队划分的区域,清洗掉地瓜上的泥土,将地瓜擦成片状,一片片地摆在斜面的高梁桔杆上,盼着秋天的阳光晒干。我和妹妹抬着一筐一筐的地瓜干,跟大人学着摆地瓜干。夜深了,干累了,和着衣服倒地就睡,当父母喊醒时,东方己露鱼肚白,整整的三大薄瓜干己在父母的无声中摆的整齐,象是山中梯田泛着耀眼的银光,叠穿欲晓东方。

    记得某个深夜,队长的哨声撕裂宁静:“下雨啦!拾地瓜干!”煤油灯在山间农户次第亮起,像散落的星子。睡眼惺忪的我和妹妹跟着父母冲进雨幕,恍惚着跟去抢收地瓜干。父亲说:“别拾了,把薄卷起来,搭上塑料布”,母亲说:“收多少算多少吧,背到家里凉上,保住口粮”。冰凉的雨丝混着地瓜的甜腥气,成了记忆里最深的秋味。

    随着农作物优质品种的引进,地瓜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玉米。

    如今再见这样的场景,竟发生在五岁孩童身上。朋友说:“庄稼人的骨血里,早就种下了朴实的基因。”这种朴实不需教导,不用言传,它像种子深埋血脉,只待某个雨天,便会破土发芽。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