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赵顺年:永远的战 士——遥祭先生臧克家
    赵顺年:永远的战 士——遥祭先生臧克家
    • 作者:赵顺年 更新时间:2025-07-18 07:25:56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675



    作者按:

         应朋友之约,我于近期到诸城市龙都街道的臧家庄专程拜谒了“臧克家先生故居纪念馆”。“臧克家先生故居”我不止一次拜谒过,而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与感悟。这一次,在“臧克家故居纪念馆”展出的众多与先生相关的图片、图书、文字、资料中,我竟没有发现我和茂梓兄35年前(1991年前)编著的《诸城名人传略》一书。

         《诸城名人传略》一书结稿后,我即请先生的大儿子乐源二儿子乐安二兄将书稿带给先生,请先生在百忙中审阅并题写书名。先生谦逊有加,在给我的信中说:书中所辑他人,因掌握资料不全,不能妄加评论增减。只阅读撰写本人之章节,望见谅!

          先生对撰写的“臧克家”那一章认真审读后,指出了几处应修改的地方,并欣然提笔,写下了《诸城名人传略》一书的书名。

          看到“臧克家故居纪念馆”没有《诸城名人传略》一书,我当即对“臧克家故居纪念馆”馆长王少红说:“先生对《诸城名人传略》倾注了心血,他的“纪念馆”里应该有这本书,再找个机会,我将此书捎来,你将其放在适当的地方展览吧!可惜,先生逝世时我写的悼念文章《永远的战士》在《大众日报》和《潍坊晚报》分别发表后,报纸我找不到了,但发表的日期我记得,就是2004年2月6日,即先生逝世后的第二天,你有机会可找找那报纸。”王少红馆长点头答应。

          不管那报纸能否找到,但那篇悼念文章的底稿我还是保存着的,今天在此发表,亦作为对先生的怀念和纪念。



    2004年2月5日晚8点30分,享誉中外的诗坛大师臧克家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当我惊悉克家先生辞世噩耗的消息时,无以言表的悲痛伴着我的泪水使我几经恸哭,我趴在写字台上,一边想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先生的著名诗句,一边想着先生对我,特别是对我和茂梓兄所著由先生亲笔题写书名的《诸城名人传略》一书所倾注的心血。

    于是,我含着泪,禁不住又打开了《诸城名人传略》,重读《臧克家》那一章,并写下了下面的文字,权作对先生的遥祭、追悼与怀念。

    1991年初春,我和茂梓兄所著《诸城名人传略》一书历经三载终于脱稿,书中所收录的诸城名人150位之多,其中有满腹经略的政治家,有展一代雄风的军事家,有成就卓著的文学艺术家,还有报效祖国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在诸城这众多彪炳史册的代代名人中,先生无愧是现、当代最有影响、最负盛名的。为此,我们用了最长的篇幅和最多的文字介绍了先生,除了较详细的叙述他的经历和成就之外,也不乏对他的为人对他的文章特别是对他的诗,作了一些诸如意象鲜活丰富、手法多姿多彩、技巧娴熟精美、语言新奇精炼等等的评介,赞美他是一位反映时代精神的巨人,其作品无不闪耀着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芒,是一颗耀眼的大星等等。然而,当我们将初稿通过乐源、乐安(先生的长子、次子)兄呈送先生审定的时候,先生不仅极为认真、非常诚恳地对此书提出了他的意见。先生说:“此书虽为‘传略’,但却十分重要,对诸城人对外界人了解诸城特别是诸城名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茂梓、顺年二人这是对诸城做出的一大贡献!”

    先生谦逊有加,在给我的信中说:书中所辑他人,因掌握资料不全,不能妄加评论增减。只阅读撰写本人之章节,望见谅!

    先生对《臧克家》一章作了逐字逐句的修改。在先生的修改稿中,先生只保留了他的经历和他所发表的、出版的重要作品名录与时间,而将我们包括他人对他的评价和赞扬,先生全部予以删除。在给我的回信中,先生说:“其实,我就是一位战士。”

    是的,先生首先是一位战士!

    在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先生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漫漫人生路,先生在自己的心灵与肉体之间,选择的是一位拼搏在战场上的战士那样义无反顾的纯粹与清洁。同时,他又如若地火,默默运行;如若填海的精卫,壮心不已;如若忧患的杞人,为民族、为人民大众一刻不停地在奔走与呐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生14岁时即入诸城第一高等小学读书,适值“五·四”运动爆发,先生即受到深刻的反帝、反封建的教育;1923年,先生18岁时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接触了大量的新文化、新文学、新思想,在与旧军阀张宗昌武力镇压革命运动,强迫学生读经的斗争中,先生愤笔投书《语丝》,与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和深刻揭露,《语丝》主编周作人对此复信一封,还为其文加了题目《别十与天罡》;1926年秋,先生愤于军阀统治,便潜赴当时的革命首府武汉,于1927年初,考入中央军事学院,并参加了讨伐叛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失败后,先生回到家乡,在诸城西北乡发展党组织,建立贫民会。不久,形势进一步恶化,先生遭国民党当局追捕,被迫流亡东北,于1929年春返回山东,考入青岛大学预习班,是年冬,开始发表新诗;1930年夏,先生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受教于系主任闻一多。此间,先生深受闻一多、王统照等革命前辈影响,大量发表新作;1933年7月,有闻一多作序,先生的处女作诗集《烙印》印行,并很快得到茅盾、老舍等诸前辈的好评,被誉为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1934年,先生大学毕业,任教于山东临清中学。在这古运河边上,先生创作并出版了诗集《运河》,长诗《自己的写照》。这段时间,先生的代表作《难民》《老哥哥》,写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遭遇;《老马》则以轭下生活的老马作形象,概括了旧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身负重荷的苦难;《村夜》《笑问客》形象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动乱和破落的现实;长诗《罪恶的黑手》,则揭露了帝国主义在宗教外衣下的罪恶实质,热情地歌颂了工人群众的变革力量。正因为先生的诗作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动乱、农民的疾苦和农民的忧患,其艺术风格真实、含蓄而又精炼,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朱自清在评价“五·四”以来的新诗时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1937年“七·七”抗战的爆发,先生满腔热情地奔赴疆场,他在战地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随枣战役”等著名战役,转战豫、鄂、皖3省开展抗战宣传活动,组织和领导战时文工团、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及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领导和创办出版社和文艺刊物。在此期间,先生创作了大量的抒发愤慨之情和赞颂鼓舞抗战的诗篇,主要有诗集《从军行》《随枣行》等,他歌颂抗日英雄范筑先的5000行长诗《古树上的花朵》和在1939年《我们要抗战》一诗中大声疾呼道:“诗人啊,请放开你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言无声”。此诗在抗日战争期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大打内战,使人民群众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先生愤怒之情难遏,以笔作武器,写下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并将其结集为《生命的零度》《冬天》,还有短篇小说集《挂红》、散文集《磨不掉的印象》等。先生的这些诗篇和文章,犹如锋利的匕首,极其尖锐的刺向了黑暗的“黑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生用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创作了大量的歌颂党和领袖,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诗篇和文章。此间,从建国初期先生为纪念鲁迅所写的《有的人》这首放射着哲理光芒的著名诗篇到和毛主席论诗以及《诗刊》的创刊,一直到先生的《臧克家全集》面世,洋洋几百万言,那都是先生直抒胸臆,发自肺腑的声音,那声音,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敲响了亿万人民的心钟,旷远而深沉,激越而清新,使人民群众心中久久萦回着感动与希望。

    如今,先生走了,而留给我们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巨大精神财富,那不是文字,那是先生血管里流出的热血,那热血,铸造了一个伟大的品性,铸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精魂,铸造了一个永远令人激动的传奇,铸造了一位英勇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浩瀚的文学星空里,我仰慕着无数前贤,而先生,却以思想的利刃和语言的锋芒,成为最灼人最耀眼的一颗。

    先生,我最尊敬的前辈,从《诸城名人传略》到今天的文字,我确实不敢也没资格对您进行评价,我怕自己笨拙的笔触玷污您谦逊而傲岸的灵魂,我怕自己贫乏的文字庸俗您质朴而高洁的精神,就是赞扬您,我也找不出贴切的语言和精美的词汇,我只有在心灵的契约中悄悄地向您走近,感悟您作为一位战士的宽广胸襟和崇高的境界!

    先生,您的确是一位战士!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

    一位人民心中永远的战士!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