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回国当上了国君。他曾经与秦国订立约书,一旦回国继位,就把河西五座城池割让给秦国。
可是当他即位以后,连一座城池也没有兑现。秦穆公和大臣们虽然都很恼火,但碍于穆公夫人是晋惠公同父异母的姐姐,所以没有发兵攻打晋国。
晋惠公初年,晋国连年发生风旱虫灾,庄稼收成很少。这一年又遭遇旱灾,很多地方庄稼大都旱死,几乎颗粒无收。晋国难民扶老携幼,四处逃荒,士兵挨饿,怨声载道。
晋惠公想向秦国买粮,可是想到没有按约割让五座城池,怎么好意思向秦国张口呢?他心中非常焦急。
大夫隙芮说:“主公不必忧愁,我们虽然当时答应割让五座城池,但是并没有拒绝割让,而是说等国内安定后再奉送。我们现在向秦国买粮,如果秦国不答应就是秦国不对,那时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拒绝割让五城。”
晋惠公觉得有理,就命大夫庆郑带着书信和珠宝玉器,前往秦国请求买粮。
秦穆公看完书信,召集大臣商议,很不高兴地说:“当年我们帮助惠公回到晋国继位,他答应奉送河西五座城池,至今一座也没有兑现。现在他又来求我们买粮,你们说卖还是不卖?”
蹇叔和百里奚不约而同地说:“天灾荒年,哪个国家也避免不了。救济灾荒,体恤百姓,是立国之道。晋国现在的难处,秦国也可能会遇到,主公还是卖给他们吧!”
也有大臣说:“晋国不割让河西五座城池,实在背信弃义,现在遇到灾荒,我们正好发兵攻打,把河西五城夺回来。”
秦穆公说:“辜负我的是晋侯,忍受饥饿的是百姓。我不忍心把怒气转到百姓头上。”
秦穆公发出诏命卖给晋国粮食。于是,秦国各地紧急征集车辆、马匹、船只,把粮食送到晋国。一时间,从渭水河畔到黄河汾河沿岸,到处是秦国运粮的车队船队。晋国百姓听说秦穆公派人送来了粮食,都十分感激。
有的说:“秦国人真厚道,把自己的粮食都给咱们送来了。”
有的说:“秦公真是个好亲戚,救了咱们的命啊。有这样的好邻居是咱们的福分。”
有的说:“晋国欠了秦国许多恩情啊!将来秦国有难,我们也要帮他们度过难关。”
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秦国渭河流域也遇到了大旱灾,大片麦苗枯死,田地收成很少。而这一年晋国的麦子反而获得了大丰收。
秦穆公想起蹇叔、百里奚说的话,心里非常欣慰:“靠老天爷吃饭,真是丰歉难料啊!如果去年不卖给晋国粮食,今天怎么好开口向他们买粮呢?”他也派人到晋国求买粮食。
晋惠公看到秦穆公的书信,准备卖给秦国一些粮食。他召集大臣们商议。
大夫庆郑说:“国君依靠秦国的力量得以即位,过后却背弃了割让城池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不计前嫌;如今秦国遇到灾害求我们卖粮食。我们理应卖粮,还用商议吗?”
大夫吕饴甥、虢射却说:“我国没有割让城池给秦国,已经违约了,秦国人早就心生怨恨,现在即使我们答应卖粮,也不能平息他们的不满,反而会增加秦国的实力。因此干脆不卖粮食,乘机攻打秦国!”
庆郑反驳说:“背信弃义,忘恩背德,老百姓都会唾弃。如果再有祸患,谁还会救助我们呢?”
大臣们争论不休。晋惠公思虑再三,最终竟然决定不仅不卖粮,反而乘机发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闻讯怒不可遏,立即调集三军兵马,他亲自率领中军,迎战晋军。
骞叔也很气愤,对穆公说:“主公战前要宣告将士,我们现在缺粮,打败晋军是唯一的生路!”
秦晋两军在龙门山下,摆开阵势,厮杀起来,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混战之中,晋惠公乘坐的“小驷马”气力已尽,又遇到秦国大将,晋军连连败退,被秦军一直追到韩原。
晋惠公问庆郑:“秦军深入,怎么办才好?”
庆郑说:“秦国帮您即位,您却违背诺言;晋国发生饥馑,秦国运来粮食;秦国闹灾,而您不仅不卖粮,反而乘人之危发兵攻打。秦军深人,我们败退,不是恶有恶报吗?”
秦晋两国在韩原进行会战。最终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军俘虏,秦穆公想杀掉他。
大将公孙技说:“杀掉晋惠公对秦国没有多大好处;如果驱逐他,还会有其他国家收留他,可能会留下后患,不如放他回去继续作国君,不过要先归还河西五座城池,并让太子在秦国作人质,才能使秦晋两国世代友好相处。”
秦穆公称赞他说:“好,有远见卓识!”于是把晋惠公暂时安置在灵台山离宫,派秦兵严密看守。
晋国国君被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国。秦穆公夫人穆姬,听说捉住了她的弟弟,让人在后花园垒了高台,台下堆上柴草。她身穿素服,住在台上,不吃不喝,只是啼哭,发誓说:“如果不把惠公放回晋国,我就在台上自焚!”
穆姬的侍女慌忙报告秦穆公。穆公大为震惊,立刻吩咐侍女回去报告夫人,很快就释放晋君回国。穆姬这才脱掉素服,下了高台,回到宫里。
晋惠公回国后,立即割让了河西五城给秦国,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女儿也去秦国作侍女。秦穆公把新占的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族之女嫁给了太子圉。
晋惠公君臣面对秦国的帮助,背信弃义,忘善背德,所以不得人心,遭受失败,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