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中华文明五千年中,他影响了两千五百年。他是联合国“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唯一的中国人,他的文化影响还在延展衍生着。在他故去后,历代后人,今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色彩、途径纪念他,在圣坛上,他受到了每个朝代的各个阶层、以至不同信仰者的祭拜。
孔子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后裔家庭,三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其培养成人,母子俩相依为命,尝尽了人间疾苦。孔子在困境中历练,十五岁立志求学,20岁便精通“六艺”,博学之名渐渐在各地传开。30岁便有了子路、颜回的父亲颜路、曾子的父亲曾点等第一批弟子。当时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特权,普通人几乎不可能读书学习。逆境中长大的孔子觉得这样不公平,于是他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这样的教育理念,古今中外仍无人超越。在他的门下,无论高低贵贱,不分地位尊卑,只要想读书,都可以争取到机会。
孔子一生致力于改变那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形态,恢复周礼,却始终未能如愿。实施推行的机会也不多,直到他51岁的时候,才受到了鲁国的重用,从中都宰、司空,到大司寇,“行摄相事”(《史记.孔子世家》),相当于代理宰相,升迁的很快,但过程很短暂。孔子主政期间,以德感人,以礼教民,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上都尊老爱幼;贩羊卖猪的商人不敢哄抬价钱;一些干非法勾当的人,都自动改过或离开鲁国;社会秩序稳定,鲁国面貌为之一新。
鲁国的日渐昌盛,毗邻的齐国深感不安,齐人便定下了计策,诱使鲁定公沉迷于美色之中,荒废了朝政,孔子也被冷落弃用。孔子心灰意冷,率领弟子离开了鲁国。55岁的他自此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漫漫征程。离开鲁国后,孔子先后去了卫、陈、宋、蔡、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国君愿意能够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在卫国,有人用谗言陷害他,他不得不离开卫国;在宋国,宋国的司马桓魋tuí嫉妒孔子,甚至想抓住孔子并杀了他,他又不得不离开宋国;在郑国,他和弟子走散了,站在城门外,满面风尘,像是个无家可归的人,这个时候,他已经60岁了。颠沛流离多年,他不是被拒绝,就是在被拒绝的路上,一次次满怀希望,又一次次满心失望。
当初离开鲁国的时候,哪里会想到,这天下那么大,竟然没有一个能容纳自己的地方。60岁的孔子,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冰霜后,达到了“耳顺”的境界。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一切不同的声音,坚定不移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后来楚昭王请孔子前往楚国,并许以七百里封地来重用他,结果陈蔡两国听到消息,派兵阻拦,把孔子团团困住,断粮七天,随行的弟子几乎饿死。在理性面前,有时候情绪更具有影响力,悲观不满正悄然在随行弟子的心中滋长蔓延,就连平日最忠心耿耿的子路,也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孔子把弟子逐一叫到跟前,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为何会落到这个地步,难道我的学说有问题吗?子路回答,可能是老师的仁德不够,别人才不信任我们;可能是老师的智慧不够,别人才不实践我们的理想。子贡回答,老师的学说太宏大,天下无一处能够容纳,老师您何不稍微降低一点要求呢。颜回回答,老师的学说确实宏大,现在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但不被容纳又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如果老师的学说不正确,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正确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政者的耻辱。
孔子听后,感慨无限,最懂他的还要数颜回啊。想他一路走来,不断受到命运的打击,却从未改变自己的意志;不断遭受现实的挫折,却从未降低内心的标准。他受尽了冷眼、敷衍、拒绝和嘲笑,却从未对自己的理想有过动摇。他也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那般闲云野鹤的生活,可他深知时代动荡,他不能做个闲人。为了恢复周礼,他只能义无反顾,继续砥砺前行。
公元前484年,在外漂泊14年、已经68岁的孔子终于回到鲁国,他被尊为“国老”。鲁哀公和正卿季康子虽然时常向他问政,但孔子所提的建议,他们一条也没有采纳。此时,孔子便将人生的苦难化作生命的沉淀,着手整理编定“六经”,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的私学在这个时候,也达到了极盛,弟子人数达到了三千人。而此时的孔子已经日渐衰老,走向了风烛残年。
但命运却并不肯放过他,继续一再地打击着他。在孔子回到鲁国的第二年,他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过了一年,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也去世了。他连声哀呼“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老天啊,你这是要了我的命啊,你这是要了我的命啊。此后又过去两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深陷其中,他的冠缨被敌人砍断了,帽子掉到了地上。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论语.宪问》)君子就算死了,帽子也要戴好。于是他放下宝剑去戴帽子,对方趁机刺死了他,砍成了肉酱。
孔子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一病不起,子贡赶过来看望他,他一见子贡就连声悲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曳杖歌》)泰山快要崩塌了,梁木快要折断了,哲人的生命快要停息了。在无奈与悲叹中,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离世。他曾用38个字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年轻时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到中年时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的艰辛,再到暮年经历种种人生的变故,孔子把每一段经历,都化作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把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过成了凄美的风景。
这便是一代圣哲孔子的一生。在他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一生跌宕、一生颠沛、又一生顽强的老人。他有他的睿智、通透和达观,也有他的无奈、脆弱和悲情。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是个受万世敬仰的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在于他泛爱众生的博大情怀,在于他嫉恶如仇的凛然正气,在于他洞悉人性的深刻理想,在于他舍我其谁的无畏担当。
孔子在其一生中所展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司马迁赞叹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后人感叹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二
对孔子的祭祀,从官方到民间,绵延千年。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亲自主持祭奠:“旻mín天不吊,不慭yìn遗一老,俾bǐ屏bīng予一人以在位,茕茕qióng予在疚jiù!呜呼,哀哉,尼父!”(《左传.哀公十六年》)苍天不怜悯我啊,不肯留下这一位国老,让他捍卫我居于君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病。呜呼哀哉!尼父,我失去了律己的榜样。表达了对孔子的深切哀悼和敬仰之情。并在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庙创于鲁哀公十七年”(《阙里志》),将孔子的三间故居改建为庙,存放他生前所穿过的衣物、乘过的车、用过的琴、看过的书等遗物,这也是孔庙的开端。
孔子被安葬在孔林后,他的弟子在墓旁结庐而居,守丧三年。三年之后,弟子们挥泪告别夫子。子贡说,不,我还得再陪老师三年,于是在这里陪了他六年。除了家人和弟子,鲁国当地的官员和民众,也自发地前来祭祀孔子。儒生们也常聚在此地,讲习礼仪、行乡饮射礼。在人们心中,孔子始终没有离开人间,他就在人们身边。他在乱世中多了一份良知,在人云亦云里多了一份思考,在众人皆醉里多了一份清醒。他具有原创意义的学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在国家、民族和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从中可以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人们可诉求、可寄托、可追求。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对孔子的祭祀,仅限于鲁地,影响并不广泛。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史记.孔子世家》)刘邦路过鲁地,以整猪、整牛、整羊最高规格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首开帝王亲自祭孔之先河。并供奉孔子的牌位,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诸侯、卿相级别的官员到任时,通常也会先拜谒孔子庙或孔子墓,之后才正式履职。尽管这一行为还未制度化,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汉高祖以后,出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需要,初期的几位皇帝信奉黄老之术,主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但儒学也以积极向上的治世态度不断发展着。到汉武帝的时候,先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已基本解决,国力已得到很大恢复和提高。已经站稳脚跟的汉朝需要更加统一、更加强大的政权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于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贤良对策》),将儒学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孔庙汉碑里所说的“为汉制作”、“为汉定道”的国家大法。《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素来被誉为“孔庙三碑”,在汉代乃至中国碑刻历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这三幢碑,不仅体现了我国早期文字的发展与演变,有着重要的书法价值,而且从碑文内容上看,更是儒学与汉代社会互动的体现。在汉代,孔子完成了由圣而神的转变,成为具有神话色彩的圣人。他的诞生以及容貌特征等,都被赋予了神话色彩,被推尊为能预知未来的神圣。
接着,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下令“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后汉书.礼仪志上》),这就是朝廷和地方学校祭祀孔子的开始。永平八年(公元65年),他来到朝廷所办的学校,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他又来到曲阜,祭祀孔子及其重要弟子。
东汉光武帝刘秀路过曲阜阙里时,让大司空前去祭祀孔子;汉明帝则亲自到曲阜祭祀孔子,亲临讲堂,让皇太子讲经;其后的汉章帝、汉安帝也来到曲阜祭祀孔子及其弟子,此时儒家学说进一步得到朝廷的认可。汉章帝祭孔时,他问孔子的十九代孙孔僖,今日之会,是不是增添了你们宗族的荣耀?孔僖听后不卑不亢地回答,臣听说明主圣主都会尊师重道,陛下亲自来此,是崇礼先师,增辉圣德的事情。至于光荣,则非我等所敢承受。
以改革著称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民族融合,更是致力于推动祭孔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下诏令各地郡县祭祀孔子,亲政后又“立孔子庙于京师”(《北史.本记》),甚至亲自去曲阜祭祀孔子。也有的史书上说他只是派了使者去祭祀,但推行尊孔崇儒,是他进行汉化改革的重要措施。
祭孔制度在唐代趋于定型。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曾去曲阜祭拜过孔子。孔庙祭祀的主要形式是释奠礼,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官方颁行了《大唐开元礼》,释奠礼正式列入其中,“凡祭祀之名有四:一曰祀天神,二曰祭地祇,三曰享人鬼,四曰释奠于先圣先师。”(《阙里文献考》)其后,后周太祖郭威在攻克兖州后,专门去曲阜祭奠。
北宋的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禅泰山后,到曲阜去祭祀孔子,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称颂他是“人伦之表”,儒学是“帝道之纲”。他组织编撰《十三经正义》,印刷发行后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学的法定教材。同时,他还赏赐给孔子的后人大量财物。南宋初年,孔子第48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28户100多人跟随宋高宗南渡,在衢州定居。120多年后,宋理宗下旨在衢州建孔氏家庙。孔氏家族大批南下后,以衢州为中心,广泛分布于江浙沪等地,对儒学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的时候,官方逐渐推崇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同时将京师祭孔与亲自到曲阜祭孔结合起来,使祭孔礼仪制度进一步完备。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在南巡回京途中,在曲阜停留,举行祭孔大典,行三跪九叩之礼;拜孔子墓时,行一跪三叩之礼。乾隆皇帝先后8次到曲阜祭孔,成为祭孔次数最多的皇帝。其中的三次是在南巡途中,其余均为专程前往,第六次临祭是因为平定了大、小金川,所以特地前去告捷,而最后一次去时,他已经80岁了。如此频繁地祭孔,乾隆自己说是对出于对孔子的敬仰,所以忍不住要去祭拜。另一方面,也是对祖辈父辈崇儒态度的继承。除了皇帝亲临,在国家有大典大庆时,登基改元时,军事上打了胜仗后等,朝廷都会派官员专门前去祭孔。
三
祭祀孔子,最需要讲究的就是一个“礼”字。有一次,颜回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又问,具体做法有哪些呢?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颜回恍然大悟,说,我虽然迟钝,也要按照您说的去做。
中国古代的祭祀规格,“天子八佾yì,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左传》)对孔子的祭祀规格,也经历了一个由中祭到大祭的过程。
从南朝宋的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开始,祭孔规格是“以上公之礼,舞用六佾,设轩悬之乐,乐陈三面。”(《后汉书.礼仪志上》)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祭祀用“轩悬三乐”、“六佾之舞”,并行“三献礼”。明宪宗朱见深以前,按诸侯的规格祭祀孔子。盛水果、干肉的器皿二十件,用六佾舞。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以后,祭祀的规格上升到大祀,但没有下发专门的诏书,上升到制度层面。到了清朝的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朝廷才下诏,明确祭祀的规格为大祀。在舞蹈上,用八佾舞,并且是皇帝要亲临现场。
除了每年的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上丁),在孔庙举行祭祀大典外,孔子的诞辰日,也要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朝廷还给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释奠礼”。“释”之意为陈设,“奠”之意为呈献。陈设的音乐、舞蹈,呈献的是酒菜果蔬等祭品。祭祀过程,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六个环节。
迎神,就是请出至圣孔子及“四配”“十哲”的牌位。“四配”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亚圣孟轲;“十哲”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担任主祭人,先是上香,行三拜九叩之礼,奏昭平之乐,回顾赞美孔子波澜壮阔的一生,吟唱孔子德侔móu天地、道贯古今的颂词:“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fú,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迎神》)在金声玉振、韶乐悠扬中,64人的八佾舞,带着明快的节奏,烘托了祭祀的氛围。
初献、亚献、终献环节,主要是向孔子敬献祭品,伴随着有节奏感的音乐,使现场的人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儒学的熏陶。撤撰,就是撤去祭品和乐器。最后一个环节送神,奏德平之乐:“凫fú泽峨峨,洙zhū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yù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痒yǎng。”整个过程,高度评价孔子伟大的一生,歌颂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对社会教化的作用。在表达对孔子敬仰之情的同时,也促进了儒学与政权更紧密的结合。宏大的场面,灵魂的撞击,至此,孔子也实现了名至实归。
祭祀时,除了相应的乐舞,祭祀用的祭品也越来越丰厚。在唐代,时任夔kuí州刺史的刘禹锡曾建议节俭祭祀,把省下来的钱划拨给学校,结果遭到人们的反对和嘲笑。明清两代,在祭祀上也是以丰盛为荣。1905年9月2日,清朝的光绪皇帝发布诏书,废止科举考试,再加上内忧外患,祭祀活动开始松懈下来。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举行春祀时,出席活动的官员已屈指可数,且漫不经心。1928年,农历二、八月的春秋祭祀被国民政府废止。1934年8月27日,孔子诞辰纪念日被定为“国定纪念日”,还规定了祭祀流程,唱“孔子纪念歌”,即《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1984年,山东省曲阜市以“孔子诞辰故里游”为名,开展民间纪念孔子活动;1989年,更名为“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同时把孔子诞辰的时间,调整为每年的9月28日。2004年,曲阜市政府开始公祭孔子,衢州也恢复了中断半个多世纪的祭孔大典。2006年,祭孔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山东省政府与教育部、文化部开始联合公祭孔子,祭祀集乐、歌、舞、礼为一体,时间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2024年,国家批准实行山东曲阜主会场、浙江衢州分会场共祭孔子,开启新的办节体制。此外,联动海内外60多家文庙和文化机构同步开展全球“云祭孔”,共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孔子穿越历史,走到了今天。正如孔子跌宕起伏的人生一样,你祭与不祭,他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念与不念,他就在那里,不增不减。真正的孔子本身,具有贯通古今的力量。
四
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见利思义”的富民思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道德学说,成为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对孔子的敬仰和怀念,还有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孔庙。汉代,学校开始祭祀孔子,孔庙出现在曲阜之外其他地方。唐代,朝廷通令州县学校皆立孔庙。“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与孔子焉。”(韩愈《处州孔子庙碑》)宋代,孔庙与学校合而为一,取“斯文在兹”之意,孔庙又有了文庙之称。晚清时,全国的孔庙共有1740多座,遍布全国各地,并播及朝鲜、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其中曲阜孔庙的祭祀活动,规模最大、礼乐最隆,有“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之称。
曲阜的孔庙,与北京的孔庙、南京的夫子庙、吉林的文庙,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文庙。明代的士大夫程徐说:“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明史》卷一三九)是对孔子卓越成就和崇高品德的肯定与传承。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包容与进取精神。孔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研习礼乐、传承经典、培养人才、教化天下的场所,成为中华民族神圣而崇高的文化殿堂,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象征,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曲阜的孔庙,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0多间,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与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的三大古建筑群。庙内有一百多座建筑。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第四进以后,是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大成殿。大成殿是全庙最高的建筑,主殿高24.8米,在宋徽宗赵佶jí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被命名为“大成殿”。“大成殿”一词语出《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现存建筑,是清朝雍正年间重建的,是中国孔庙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齐名。庙内除了参天古树,彰显着历史的悠久与厚重之外,还有1500余块碑刻,其中有50多块是皇帝送的,主要记录了皇帝对孔子的加封、祭祀和整修庙宇的情况。
在大大小小的珍贵碑刻之外,曲阜孔庙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十根浮雕盘龙的石柱。使用龙的装饰物,是天子的专利。皇帝来祭祀的时候,这十根龙柱就临时用黄布包起来。生前的孔子并不是王侯,去世后却被后皇帝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等封号,庙内便允许雕刻龙柱,这也彰显了孔子家族的特殊地位。
北京孔庙,又称“先师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六月,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明成祖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内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是元明清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国子监和孔庙原本是两个地方,但按照庙学合一的原则,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子监作为古代最高学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孔庙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传承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这种“左庙右学”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彰显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南京夫子庙,是南京的孔庙。东晋时,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开始兴建,根据王导的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主要当作学校使用。北宋时,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在东晋学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了孔庙。意在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对民众进行礼乐教化。南宋建炎年间,因连年打仗,孔庙被大火焚毁;宋高宗赵构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重建;元朝改为集庆路学;明初改为国子学,后改为应天府学;清初原府学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清朝咸丰年间,再次毁于战火。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1937年日本侵华时,又遭焚毁。1984年以后,陆续修葺qì复建。庙内的大成殿正中悬挂的一幅中国最大的孔子画像,还摆放着仿制的编钟、磬等十五种古代祭孔乐器,并定期进行演奏,展现二千多年前的古乐风貌。
吉林文庙,始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其建筑仿皇宫之制,东西宽74米,南北长221米,有殿堂及周围的屋子64间,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三大主体建筑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辅助性建筑呈对称状排列,四周由3米高红墙环绕,正门前为长40米,高5米的照壁。吉林文庙在促进满汉文化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孔庙已超越了孔氏家族的局限,成为中国官方及民间祭祀至圣先师的地方。对孔子的祭祀,是一次传承千年的文化追思。通过祭祀活动,人们缅怀先贤圣哲的功绩和品德,传承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家国情怀。这份充满诗意的情感,是独属中国人的浪漫。
对孔子的祭祀,是一座启示今人的智慧宝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也是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儒家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包括自强不息、为政以德、天下为公等观念,在今天仍对我们认识世界、治国理政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对孔子的祭祀,也是一根凝聚认同的文化纽带。儒家学说在后世发展出了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等多个学派,这些思想主张虽不尽相同,但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上却殊途同归。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一场祭典,不仅在解答人们从何处来的追问,也蕴含着往何处去的密码。当我们每个人唱起文明的弦歌时,我们的文化才能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才能生生不息。
往事越千年,祭祀的仪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孔庙,不变的是孔子,不变的是儒学对中华民族发挥的凝聚作用。“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过往的事情已不可挽回,未来的事物一切还都来得及。在祭孔的阵阵礼乐声中,我们看到了华夏文脉的流淌,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祭孔之声不辍,而文明之声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