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诗歌方阵
诗行天下
业界动态
新闻视线
诗歌高地
新诗
散文诗
古体诗
诗评
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随笔
理论 ▪ 论文
理论在场
百家文论
主编评诗
新诗
古体诗
图书出版
出版成果
出版资讯
字画收藏
书法
画作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作品
名录
征稿
征稿
业界
书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全部资讯
小说
散文• 随笔
2014-05-15 02:20:44
亚明:渐行渐远的院子
中国传统建筑千百年来几乎只传承着一种相似的组合方式——庭院或院落,这种建筑方式尤以北方为甚。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南北,无论民居或宫殿寺庙,都呈现出一种相似性:间———幢———院子———院落。这种高度一致的群体组合方式便是中国传统建筑所共同遵循的一个标准形式...
[阅读全文]
2014-05-15 02:17:56
乡下住着爹和娘
走在大街上,满眼里看见的净是钱了。 去淑女屋,一件件白色钩花开衫领毛衣和棉布长裙挂在绿色的壁柜上,带来记忆中裙裾飘飘的缥缈梦境,年轻的店主坐在藤椅上,就着原木桌喝茶,遥遥的不知哪里传来女子拨琴弹筝的音韵。好看的衣裙,好听的音韵,就连店主的态度也好到令人心...
[阅读全文]
2014-05-14 03:07:29
刘宏伟:母亲的百雀羚
北方的冬季,冻得人脸上老树皮般麻木干冷。尤其是室外工作,一天冻下来,收工时,整张脸如同跟躯体脱离一般,干裂粗砺。这样的情景,总会让我想起儿时母亲用的百雀羚,还有她那温暖的手掌搓揉脸庞的感觉。 深蓝底子的圆形小盒,盖子中间部分是一圈黄色,上面画着几只雀鸟,...
[阅读全文]
2014-05-14 03:04:25
彭学明:古丈茶歌
桑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出山村,乡亲们问我哪里去,北京城里看亲人。桑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上北京,你要问我是哪来的客,湘西古丈种茶人。桑木扁担轻又轻,千里送茶情意深,香茶献给毛主席,都说我是幸福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讲述的是...
[阅读全文]
2014-05-14 03:00:43
鱼缸里的那条鱼,我决定不放生。因为,我看到那条孤零零的鱼虽然很寂寞,却依然很快乐。有人说,你看不到鱼伤心,看不到它流泪,是因为鱼儿在水里。可是,这是一条既寂寞又快乐的鱼呀。所以它不会伤心,也不会流泪的。你看它每天在鱼缸里游来游去,没有谁跟它抢食,没有谁跟它抢主...
[阅读全文]
2014-05-13 01:47:26
陈莹峰:比云朵圣洁 比火焰炽热 比花儿美丽
云霞开锦绣,万物启芳华!粉红色的五月,快乐的季节,在护士的眼中最美丽,时下,又一个护士节正以崭新的姿态从春天迷人的风景中走来,她鲜活了时日,笑醉了季节。千千万万个护士姐妹用一颗颗普通而又善良的心,弹奏出一曲最美妙的《五月飞歌》,充满了无私、爱心、执著,奉献,忍...
[阅读全文]
2014-05-12 03:16:46
路文彬:听到你在就好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总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才好。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华夏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
[阅读全文]
2014-05-12 03:15:15
李贵明:外乡人的写作
每个人的写作,或多或少都与自身成长和认同的先天文化环境有关。我的民族是傈僳族。我的祖先在经历漫长的迁徙之后,诗歌成为恢复历史记忆的集体符号。集体记忆的代言人在傈僳族民间称为“尼扒”,就是通常所说“巫师”或者“祭司”。他们的歌唱和吟颂,使人们的心灵能够得到慰...
[阅读全文]
2014-05-09 03:05:47
漠然:纸飞机
</H1> 他学会用纸折的第一件东西就是纸飞机,他会折各式各样的纸飞机。 他喜欢将飞机抛向空中时的畅快和写意,喜欢纸飞机在空中轻盈翱翔的洒脱和飘逸。每当这个时候,他的梦也随着纸飞机自由自在地飘。他对自己许下愿望,长大了要驾驶飞机投向蓝天的怀抱。 他把自己的梦...
[阅读全文]
2014-05-09 03:04:45
安庆:留在小城的痕迹
想起曾经留在县城的痕迹。 青春是和文学理想联系在一起的。那是我的青年时代,一个不安分的乡下孩子,奔波在从乡下到小城的路上,去书店,图书馆,见在小城诗会上偶然结识的文友,羡慕地看着县城曲径通幽的街道,浏览着一座小城的繁华,以为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世界……后来...
[阅读全文]
第一页
上一页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下一页
最末页
资讯导航
小说
散文• 随笔
推荐资讯
肖鹰随笔:赵本山的“低俗”...
臧小平:永远的战士(怀念臧老)...
叶庆瑞:听雨南山(外一篇)...
鲁敏:哥廷根随笔三则
冯骥才:进天堂的吴冠中
随笔:一个作家的劳动可以有多体面?...
哲夫:有些作文题体现出人类意识与环境...
荆墨:沈从文的凤凰城
麦家:势利的中国出版界(随笔)...
蒋元明:北碚雅舍会梁实秋
雷达:我心目中的好散文
重点推荐:不敢怀念海子
在平淡中活出幸福和精彩
父亲,心中永远的太阳
热门资讯
哲夫:有些作文题体现出人类意识与环...
随笔:一个作家的劳动可以有多体面?...
荆墨:沈从文的凤凰城
邢体兴:大河星空
胡福强:白马河的传说
王锋:油画新疆
王慧明:孔子亲民思想的知与行...
路忠强:想劝陶渊明去做官...
李学斌:春秋战国故事(2)幽王烽火戏...
名家艺术谈——王超:翰墨伴一生 · ...
李学斌:春秋战国故事(9)孔父嘉托孤...
王树立:粗笔淡墨书乡人
李学斌:春秋战国故事(1)姜太公直钩...
胡福强:刻在骨子里的朴实...
莫砺锋:黄州何处觅东坡
刘伟:"扁担女孩"走红带给我们的教育...
李木生:孙犁的妻意
赵顺年:青春的标本——《凡梅》序言...
安玉琦:读《张炜文集》随想...
魏敬尧:向光而落 向心而生...
会员协议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8-2025,dfwxw.cn,Inc.All Rights Resered 站长信箱:chinadfwx@126.com
鲁ICP备2021022331号-1
主办:东方之光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地址:山东济宁市金宇路60号百丰大厦917 ● 邮编:272000 ● 电话:0537---2165917
总编辑: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