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4-04-23 03:00:15 我们的中国梦
      (一)女儿的“自立”梦  上六年级的女儿真的变了样。  考试结束了,女儿有了新想法:这个假期我绝不睡懒觉。我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认为只是小孩子,不过是说说而已,嘴劲一过,就什么都忘得光光净。  谁知,第二天,我迷迷糊糊中,只听到了女儿的说话声,接着是穿鞋声...   [阅读全文]
    2014-04-22 03:15:45 褒河回眸
      汉江之上,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昼夜不停蜿蜒不息地流淌在青山秀水之间。  关于这条美丽的河流的名字,据说与一位美丽的女子有关,这位美丽的女子就是传说中的褒姒,史书上是这样描写她:“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褒姒真...   [阅读全文]
    2014-04-22 02:17:50 王树理:云中谁寄锦书来
    </H1>  当今这个社会,人们之间已经很少有纸质信函往来。哪怕是远隔千山万水,抑或是远在异国他乡,只要将几个阿拉伯数字轻轻一按,便如近在咫尺一般,道出胸中块垒;打电话还不足以解决问题,那好,打开电脑,把想说的话、想办的事写成电子邮件、微信,点一下“发送”,一封书...   [阅读全文]
    2014-04-21 02:27:33 孔见:一泓清泉在襟怀
      ·1·  灰头土脸的我,并非没有过春风得意的时刻,但即便这时,在一些事物面前还是不敢造次的。比如天空,比如庙宇,比如碗里的谷米,比如路边的一棵椰子树。  我出生于1960年冬天的夜晚,这个冬天特别寒冷,整个国家都在闹饥荒,人们没有足够的热能来抵御空气里的寒意。...   [阅读全文]
    2014-04-21 02:26:21 薛宏金:琅琊山记忆
    最初知道琅琊山,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散文《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对琅琊山的描写,给我留下...   [阅读全文]
    2014-04-18 02:10:04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法给中国画的发展形态给予一个统一的框构,致使本应该站在社会前头的艺术沦落为“故物”、成为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玩意儿。在欧、美、日一个三流艺术家也坚定着创造、出新,而我们的——所谓一流画家,那些自持为大师的人们却是模仿着古人、躺在先人的既成...   [阅读全文]
    2014-04-18 02:10:04 陈应松:阅读,丢失了什么
    </H1><!--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阅读正在遭遇危...   [阅读全文]
    2014-04-18 02:00:04 李清玺:邂逅一米阳光
    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接触很多人,但大多时候,都是萍水相逢、结而不交,碰到了、见过了、经历过了,也就成了往事。往事如烟,如烟的往事中,总有一些会留下来,常驻心间,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那种经历,暖暖的,温暖过自己,也温暖过别人,尽管只是一瞬,来不及感激,就像穿云破...   [阅读全文]
    2014-04-17 05:09:45 郭军平:我的吟诗园
      我生活的地方并不是一个历史文化有多么浓厚的地方,历史上几千年没有出过什么帝王将相著名文人,真正的古代建筑并不多见,与临近的几个城市相比,实在让我感到遗憾。  先说韩城吧,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有天下驰名的“司马故里”,也有四合院式的古建筑“韩城党家村”,当然还...   [阅读全文]
    2014-04-17 05:07:18 宋树声:槐花穗穗
    老家过去管刺槐叫“洋槐”,听老人们说这是因为从外国传过来的,又因其速生速长,木质也不错,所以种植得很普遍,除了家户宅边园旁插空栽植以外,在沂河的防护林带和水渠的岸畔,也栽植了很多,尤其是家西那口老井周围的一片,不仅已具规模,而且树龄较长,棵棵搂抱粗细,高耸云端...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