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25-08-16 06:42:24 《北鸢》:人的消失,或曰美的困境
    “葛亮对于美的追求,真真到了极致。但是,这也是《北鸢》深层的问题。小说是一种世俗文体,建构它的根基是活泼的、泥沙俱下的世俗人生。世间的事,并非只有好与坏,真正考验小说家的,是对于好与坏之间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倘若一味追求洁净,构成小说这一大厦的基石就会摇晃,那么...   [阅读全文]
    2025-08-13 06:17:06 张海燕:时代的悲歌 ——读李木生老师《渔鼓父女》有感
    中午,我正读到《渔鼓父女》的最后一段,泪水模糊了双眼。先生过来喊我吃饭时,我一时竟哽咽着说不出话。望着餐桌上的饭菜,忽然觉得如今的生活好奢侈,多想能穿越时光,给二头父女送些食物,送去一丝生的希望。《渔鼓父女》是李木生老师的文集《民间布衣志》的一篇。这篇文章我读...   [阅读全文]
    2025-08-12 08:36:01 李壮:有关诗歌的“公共性焦虑”
    物理学中有种现象叫“热胀冷缩”,一胀一缩之间,诸多连锁反应都会随之产生。文学也是这样。某种文体、某种思潮现象,当它远离公众视野、关注热度低的时候,可以自安自洽于微末角落,即使有问题也不容易凸显。一旦被放置在探照灯下、体量随关注热度同步膨胀,固有的裂痕便也相应被...   [阅读全文]
    2025-08-11 08:05:28 行超:“自我”的哲学
    对于周嘉宁来说,写作与人生一样漫长,它应该沉潜、缓慢,静水流深。也正是这平静而缓慢的流逝,反而能够透露出一种特殊的坚韧。如果将1998年上海《萌芽》杂志所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视作“80后”作家初登文坛的一个标志,20年时间过去,如今的“80后”一代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   [阅读全文]
    2025-08-08 01:01:42 李明晖:中华美学精神的张力
    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根源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民族美学也是在民族的物质生活、劳动生活、经济生活中生发、成长起来的。正像物质生活的历史发展是承继与变革的矛盾统一,一个民族的美学也会呈现为在稳定中突进、在迁流中平衡的形态。惟因突进,才能构成其稳定的内涵,惟因平衡,...   [阅读全文]
    2025-08-06 03:28:42 马克梦:从性别学的视域研究中国
    我当时的研究方向,明清小说,在那时候还是一个禁区,尤其是像《金瓶梅》之类的作品。美国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读这些小说,中国长期以来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人纵深研究这类小说。有一位很权威的普林斯顿教授很早就曾跟我说过,研究这类题目就好比是把中国的脏衣服晾在外面给大家看。他...   [阅读全文]
    2025-08-04 01:56:29 蔡晓阳:读《焰火》,观父亲
    《焰火》是父亲的第六部诗集,也是他对自己前五十年人生旅程的交待,更是他对诗歌的那一份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成果。但至于是不是他的最后一部诗集,似乎连他自己都不敢断言,因为只要时光继续,那份飘逸婉转的诗意总会在不经意间被他发现,总会在一个寂静异常的深夜化作笔下的眷恋...   [阅读全文]
    2025-07-30 08:45:21 晚秋:读《我的记者梦》有感
    念人的散文以短小精悍,朴实清新、俗而显雅,简洁优美而著称。最近,读了念人发表的散文《我的记者梦》,仿佛像冬天里吃羊肉火锅一样,从头暖到脚。这里,写下我对读《我的记者梦》一点感想。一、抛砖引玉《我的记者梦》从结构上大致分为三层,以《杜鹃花的传说》引出主题第一层。...   [阅读全文]
    2025-07-24 08:21:51 宋小词:小说是一场幻术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虽然那时已分田到户,农民还是一如既往的贫穷,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令很多农民心气儿很短,乡村动不动就有喝药死的、投水死的、上吊死的,逢到此事,我们也会赶几里路去看,看那些摊在地上一动也不动的尸体,看那些哭天抢地的死者亲人,看葬礼也看婚礼,...   [阅读全文]
    2025-07-21 03:32:23 石华鹏:小说的难度“难”在哪里?
    制造阅读幻觉是小说真正的难度小说是一种制造阅读幻觉的文体。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物或者故事,经过文字魔法般地编织后,让读者陷入阅读幻觉当中,无可争辩地相信它真实可信。如有可能,读者还会随人物一同悲喜,随情节一同心跳,甚至还会随着小说虚构的那架精神的梯子往上爬升,爬升...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