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论文 >>  理论在场 >> 张海燕:时代的悲歌 ——读李木生老师《渔鼓父女》有感
    张海燕:时代的悲歌 ——读李木生老师《渔鼓父女》有感
    • 作者:张海燕 更新时间:2025-08-13 06:17:06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275


    中午,我正读到《渔鼓父女》的最后一段,泪水模糊了双眼。先生过来喊我吃饭时,我一时竟哽咽着说不出话。望着餐桌上的饭菜,忽然觉得如今的生活好奢侈,多想能穿越时光,给二头父女送些食物,送去一丝生的希望。

    《渔鼓父女》是李木生老师的文集《民间布衣志》的一篇。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每次读,都感觉它像一把锋利的刀,划破尘封的岁月,将一段浸满苦难与温情的故事展现在眼前。我觉得它是中国版《卖火柴的小女孩》,它们同样都以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叩击人心,让我们看见时代的悲哀、生存的艰难与现实的残酷,也在字里行间里触摸到人性的光辉。

    李老师以童年回忆为线,讲的是鲁西南农村一对渔鼓父女的故事。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渔鼓戏是村民们难得的精神慰藉。瞎子渔鼓凭着对《水浒传》的精彩演绎,给寂寥贫困的村庄带来过无尽欢乐;他的女儿二头,像黑暗里的一颗星,纯真又活泼,她的笑容成了作者童年最明亮的记忆。父女俩的生活虽清贫,却因渔鼓戏而透着希望,那小小的渔鼓,既载着他们的梦想,也盛着村民们的期待。

    然而命运的车轮从不会因期待而放缓。因一段被误解的唱词,瞎子渔鼓被禁演数月,这不仅断了生计,更让本就艰难的日子陷入绝境。紧接着,饥荒席卷而来。在那个处处是死地的年月,渔鼓父女终究没能挺过去,倒在了寻找活路的路上。二头嘴里没吞下的鼓面,成了最刺痛人心的画面,那是她生命最后一刻对生的渴望,也是对残酷现实最无声的控诉。这与《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寒夜中一次次擦燃火柴、渴望温暖却终在幻想中离世的悲,何其相似。她们都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在最该绽放的年纪,被现实生生剥夺了生命。

    即便在这样的绝境里,人性的光仍未熄灭。瞎子渔鼓并非二头的亲生父亲,却视她如己出,含辛茹苦把她养大;艰难日子里,他用渔鼓为女儿撑起一片小小天地,给她温暖与爱。而二头,对父亲满心依赖与信任,用纯真的笑容回报着养育之恩。这份虽无血缘却胜似血缘的亲情,让人动容。还有作者一家的善意:善良的母亲额外给的份子钱,童真的作者把鸡窝里刚下的鸡蛋拿来送给二头、爬上枣树给二头摘下仅剩的几颗大枣,可爱的二头回赠自己心爱的琉璃蛋……这些细碎的互动,传递着那个年代最朴素的关爱,让我们知道,再难的岁月里,人性的温暖和爱依然都在。

    读《渔鼓父女》,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姥姥家的街上,听过的瞎子说书。那时,说书人身边总跟着个跛脚的长辫子女人,她脚跛人勤快,两条大辫子梳得光滑乌亮,背着布袋子,用棍子引领着说书人走街串户。说书人眼盲心不盲,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人物活灵活现;在乡亲们的喝彩和掌声里,他接过大家给的“戏票”——有时就是一个或半个馒头,有时是几枚分币。比起渔鼓父女,他们还算幸运,起码还能艰难地活着。

    《渔鼓父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触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它也让我们懂得,无论生活多苦,善良、亲情与爱永远是前行的灯。更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铭记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渔鼓父女的故事,会永远留在心里——那是特殊时代最深刻的记忆,也让我们更信,人性的光辉终能穿透黑暗,照亮未来。

    若有来生,那些在苦难中离去的善良人,该也回到这世界了吧。愿这一世,他们都能好好享尽生活的甜。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