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24-10-23 05:36:52 李壮:诗人胡适的“愤怒”与“无聊”
    转眼已是新诗百年,学界的研究和总结、诗人的纪念与展望,如今都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势头。现代诗歌的传播问题、技术问题、与当下生活的呼应问题、对现代人内心世界的表现问题……今天我们的讨论与反思大抵不离此道,其实一直没有离开新诗(或者说现代汉语诗歌)在草创时期便直接面对...   [阅读全文]
    2024-10-17 08:34:39 徐勇/郭良干:“第二个结合”的“中国叙事”价值
    历史地看,但凡马克思主义发挥深远正面效应的地方,都是它同当时、当地具体语境完美结合的地方,这种成功实践,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即“第一个结合”),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即“第二个结合”)。可以说,“第二个...   [阅读全文]
    2024-10-11 09:18:20 陈履生:当代中国画的“变”与“不变”
    在时代的发展与朝代的更迭中,文艺从古至今都在变。唐诗宋词元曲是一种变,宋元明清的绘画是一种变,从陶到瓷也是一种变。“变”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精彩与时代的高峰,也增添了无数丰富的内容;“不变”保留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也维系了文化发展中的血脉和基因。“变”的同...   [阅读全文]
    2024-10-08 08:37:05 育邦:诗人和他的时代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含有其先验的理想和存在的必然性”。那么,作为艺术品的诗歌,与其产生的时代也天生地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必然性。以1980年代的诗歌为例,可以视其为一场迟来的青春期的印记。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在一首诗中慨叹,“仅仅掌握那盲目的印记难以...   [阅读全文]
    2024-09-29 08:15:47 张清华:从虚构开始,到有效炼意
    写作课应该首先从“学习虚构”开始。在英文中“fiction”既是“小说”之意,又是“虚构”之意,可见“小说就是虚构”,某种意义上,文学也就是虚构,属于“无中生有”的东西。在我看来,文学的使命不是试图“书写现实”本身,而是凭藉语言的另行创造,同时也是对现实进行透视和“...   [阅读全文]
    2024-09-25 06:05:19 沈苇:大漠里,一个人的盛宴
    作为诗人,沈苇是带着江南烟雨之心到西部大漠的淘金者。行走于苍茫,复活古老,滋润干风枯木,沈苇总是能在苍凉之中发现唯美,在悲伤中灵秀生命的蓬勃。反之依然。他的诗歌贴着大地飞翔,意象如一滴墨在水中洇开,如一粒沙在阳光下既通透又神秘。他的孤独感是辽阔下的安静,他的玄...   [阅读全文]
    2024-09-13 07:23:38 王清辉:散文中的情感质量与生活形塑
    在这不同寻常的一年里,我们面对了太多的复杂和未知,当常识、知识、经验、思考、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不够用的时候,我们用来把控生活的,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情感。2020年的散文创作既有难以释怀的苦痛,也触碰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其有喜有悲之处尤其引人喟叹。散文的写作...   [阅读全文]
    2024-09-09 07:59:38 路忠强:七彩风铃伴人生——读孙龙强诗作《假如生命还有七天》
    9月1日一大早,收到孙龙强先生的最新诗作《假如生命还有七天》,能得以先睹为快,真是我的幸运。“这组诗在我梦境中截获。”听到这句话,我头脑中立即闪现了白居易的诗句:“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这一定是龙强弟的神来之笔。我要仔细品读,认真研究。《假如生命还有七天》,...   [阅读全文]
    2024-09-05 07:08:48 平凡过往,点亮诗意人生——读郑永涛散文集《人生无处不诗意》随感
    《人生无处不诗意》是作家郑永涛的第二部散文集,大多是其亲历的过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独到的视角描绘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情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丰富体验、深刻理解及独特的致敬情怀。《人生无处不诗意》共收入134篇散文,篇篇值得品鉴。其以诗情画意打底,共分六个专辑,每...   [阅读全文]
    2024-09-02 09:53:22 周荣池:“地方性”的光亮和险情
    较之于其他文体,散文无疑与“地方性”这个话题有更大的牵连。因为大量身处“地方”的人们在用这样的文体表达和体现着相对更为突出的“地方性”。同样,作为一名在乡写作者,我在现实地理和精神空间上都处于一种“地方性”的语境中,这种“回归”、“在场”或者说“抵达”是一种自...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