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诗歌方阵
诗行天下
业界动态
新闻视线
诗歌高地
新诗
散文诗
古体诗
诗评
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随笔
理论 ▪ 论文
理论在场
论文百家
主编评诗
新诗
古体诗
图书出版
出版成果
出版资讯
字画收藏
书法
画作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作品
名录
征稿
征稿
业界
书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 ▪ 论文
>>
理论在场
全部资讯
理论在场
论文百家
2020-09-03 08:24:02
散文批评的多维视角
什么样的散文算是好的散文呢?1961年,肖云儒在《人民日报》提出了“形散神不散”的观点,一时间,“形散神不散”成为散文标志性的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形散神不散”不足以概括散文的本质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对散文“形散神不散”有所质疑。例如,有人认为...
[阅读全文]
2020-08-24 08:04:31
今天,我们如何面对新时代的乡村? ——《母亲的天堂》读书会
描绘新时代乡村世界的独特魅力蔡湘莹小说集《母亲的天堂》中有一篇作品名为《市井两题》,其中的《鞋匠》篇提到了城市中心一家以特色土菜为招牌的天字号大酒店,小说里这样写:“这年头有钱人都吃腻了大鱼大肉,都想来一点土的,所以天字号生意特别好。”《母亲的天堂》这部小说集...
[阅读全文]
2020-08-11 09:47:56
杨柳:论现代派新诗的用典革新
“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古诗或有来历的现成话”[1]2,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中国诗歌用典在先秦就已出现,到汉代成为一种自觉的诗歌修辞,“用事之工,起于太冲《咏史》”[2],之后为历代诗家所发展,产生了较为成熟的诗歌用典理论。比如黄...
[阅读全文]
2020-07-27 11:06:42
吴周文:一个文化符号的世界书写
韩小蕙以“协和医院”及医师生活区59号大院为讲述主体的长篇散文《协和大院》,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值得广大读者予以关注。关于协和医院,曾出版过《协和精英》《世纪协和》等书籍。笔者之所以认为《协和大院》的出版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是因为作者对一个特殊的题材——...
[阅读全文]
2020-07-23 08:22:40
《孺子帝》:历史书写中的人性探索
网文历史题材小说的精彩在于对人性的刻画,如何写出人性之深刻、幽暗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和大多数历史小说相似,《孺子帝》中最终君临天下的韩孺子和作者冰临神下共同走向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孤独之中,读者读完也有怅然若失之感。作者将韩孺子定格在教诲儿子们的画面中,与他从无法...
[阅读全文]
2020-06-28 10:42:09
刘凤阳:亲情的“极限运动”
这一回,张惠雯把视线拉回到国内,聚焦在她所熟悉的小城,那种似乎保留着缓慢的生活节奏、但世事人心绝非一成不变的“小地方”。在短篇小说《飞鸟和池鱼》中,张惠雯关注的依然是家庭关系,罹患精神病的母亲和“唯一的儿子”不仅要共同面对病魔、生存的种种困厄与磨难,还要重新调...
[阅读全文]
2020-06-02 09:22:24
新媒体与散文写作
在“与你遥遥相望——20位作家云畅谈新媒体与散文写作”线上分享会暨《与你遥遥相望:2019年中国散文20家》新书发布会上,陈福民、李修文、张莉、周晓枫、金仁顺、沈书枝、林东林、傅菲、草白、刘汀等作家“云上”相聚,就“新媒体与散文写作”畅谈自己的理解。作家崔曼莉担任活动...
[阅读全文]
2020-05-13 07:45:31
李浩:有效而富有启示的“跨越” ——读李徽昭《审美的他者
恰如李徽昭在《审美的他者: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一书中强调的:“在‘文学’、‘美术’概念相互交融中,我们看到20世纪初现代‘文学’观念确立的难度,以及从中国古代及西方文化中分流而化的审美趋向。”美术对于20世纪以来的文学演变和拓展依然起着作用,但它已不只源自...
[阅读全文]
2020-04-27 09:24:51
高平:好诗的标准:揪心情 惊人语
我爱了一辈子诗,读了一辈子诗,写了一辈子诗,也思考和讨论了一辈子诗。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定一个什么标准才能够符合读者欣赏的实际和文学艺术的规律?如果罗列出三五条来,不但难以记住,也可能不得要领。经过多年的反复琢磨,我终于总结出了高度概括的六个字:揪心情,惊...
[阅读全文]
2020-04-15 08:02:17
陈培浩:文学抗疫的写作伦理
2020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近14亿中国人更是首当其冲。疫情当中,很多文学界人士自觉地记录和思考;很多人响应号召以笔为援,以文抗“疫”;也有人认为文学的功能是后置的,灾难正在发生时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作品。事实上,灾难发生时并非不能写诗,关...
[阅读全文]
第一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最末页
资讯导航
理论在场
论文百家
推荐资讯
大法无法―-读梁楷
崔曼莉:《浮沉》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
欧阳杏蓬――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见证者...
欧阳江河:诗歌是我感知生命的方式...
周国平:寂寞是写作者的宿命...
央嘉措的诗与情:一代神王的爱情幻灭...
第三届广东诗歌节暨首届深圳诗歌节综述...
西川:写作沸点不提升就会废掉...
友情专稿:马莉:中国诗人肖像昌耀...
剪纸和灶花――诗人赵丽宏绘画、书法逸...
为野生的中国立传――评《大秦帝国》...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型,诗歌都应该也...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当前文学的四种审美误置
热门资讯
陈增励:一片丹心风浪里
李昌杰:浅论《九天贡胶》的对比艺术...
董华:卜一诗作的悲悯情怀——读《花...
刘伟:对基础教育专家的再认识...
赵顺年:一曲诸城名人的赞歌——简评...
黄秀峰:新质生产力语境下宁阳凤凰山...
赵顺年:绽放在岁月深处的鲜花...
润之风雨:从独库公路贯通到新疆舞的...
张海燕:时代的悲歌 ——读李木生老师...
马国顺:姚凤明先生长篇小说《淮商传...
路忠强:七彩风铃伴人生——读孙龙强...
《诗探索》专访||诗人吴玉垒...
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
王树立:故乡的诗魂·故乡的云——读...
与鲁迅同游:评刘德安的《历史与灵魂...
龙洋:刘合军诗作《鸭子的时光》延伸...
李木生:《鲁迅评传》自序...
王兴∶如何选择新闻题材(二)...
张笃德:新工业诗歌应有的样子——从...
刘合军:诗意与画面的立体呈现 ——读...
会员协议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8-2025,dfwxw.cn,Inc.All Rights Resered 站长信箱:chinadfwx@126.com
鲁ICP备2021022331号-1
主办:东方之光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地址:山东济宁市金宇路60号百丰大厦917 ● 邮编:272000 ● 电话:0537---2165917
总编辑: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