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2021-08-30 07:17:21 涂明求:漫谈审美教育中的“诗教”
    战国时期,孟子曾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代代相传至今。无独有偶,差不多与孟子同一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谈论过美,他的《文艺对话集》中有一篇《大希庇阿斯》,据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针对“美是什么”,...   [阅读全文]
    2021-08-23 08:22:59 林那北:尘埃里的痛与光芒
    《双十一》选了我的8个中短篇,除了《家住厕所》外,其余是近几年陆续写,又零星发表的。把它们聚拢起来重新瞄一眼,发现自己的趣味一直稳定:略过官员、商人、明星等华丽喧哗中的人,目光直抵卑微的民生。这不是预设的,也不曾给过自己界定,只是彼时某刻,小说在某个瞬间,因了...   [阅读全文]
    2021-08-11 02:23:46 曾攀:人,或最终的命运
    黄咏梅的小说集《小姐妹》(长江文艺出版社)谈姐妹,写小姨,忆表弟,述父亲,旧文新篇,大都在最亲近之人身上打转,一点点探入,又从中艰难游离出来,移向深远。黄咏梅小说是当下生活化叙事的一种范型,写尽了日常的情致乃至困惑。不脱于俗,回俗向雅,向深钻探,朝外游弋,有周...   [阅读全文]
    2021-07-29 09:36:02 妥佳宁:在文史之间穿梭
    今天的读者似乎更喜欢“甜点”式的阅读体验,简单而有趣。而以往许多文人读书则随性而至,在浩如烟海的杂书中任意遨游。两种阅读方式都不是完全成体系的,也不是专业的学术训练,却都是对个人阅读兴趣极佳的培养方式。不过,即便是倡导写小品文的“文抄公”,其阅读也不是“小品”...   [阅读全文]
    2021-07-19 09:00:04 丁帆:在 “变”与“不变”之间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和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格)时留下的足迹。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从一个局外人的眼...   [阅读全文]
    2021-07-02 11:14:19 徐海:走出主题出版认识的三个误区
    近10年来,主题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成就、宣传新时代新思想、讴歌新时代新精神的主题图书不断出现,成为我国图书市场重要而活跃的板块。不过,从总体上看,主题出版的成效十分不均衡,表现在:一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出版单位多年来相对集中在几家出版集团...   [阅读全文]
    2021-06-28 08:32:40 汤成难:写作,自我,物质生存
    我是个害怕在郑重场合发言的人,这和我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结巴有关,我的母亲说我出生10个月时已能健步如飞,却在10岁都无法口齿清楚地说几个字。我的“讷于言”或许与生俱来。幸好我们今天谈论的是文学,这是一个让我感到严肃、轻松、又很真诚的话题。我们谈论文学,谈论的其...   [阅读全文]
    2021-06-24 10:51:38 霍安琪:故事只在月光下——评赵丽兰《月间事》
    《月间事》是云南“70后”女作家赵丽兰的散文集处女作。赵丽兰说:“我要把大荒中的雨水、河流、娃娃以及光,写成一本书。我要写出野兽一般的金黄。”《月间事》里,有霍乱中光着屁股抬棺材的女人们、被大火烧伤却只乞求一条短裤的少女、大河里漂来的婴儿、会说话的亡灵、和“我”...   [阅读全文]
    2021-06-01 08:57:24 王松长篇小说《暖夏》:乡村文学写作的新开拓
    近年以来,以脱贫攻坚为题材和主题的长篇小说创作,经由作家们的不断蓄势和持续发力,作品的数量、质量都有显著提升。但说实话,像王松长篇新作《暖夏》这样,作品写得有声有色,读者读得有滋有味,以充沛的文学性取胜的,确实还不多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松的《暖夏》值得予以...   [阅读全文]
    2021-05-21 07:57:24 周大新:从宋词中走来的李清照——评小说《李清照》
    初闻家乡作家郑洁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李清照》,不免惊奇。李清照为千古第一才女,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备受嘉许;豆蔻年华,细嗅青梅,柔情无限;帘卷西风,人比花瘦,才貌惊世。她是词国皇后,词章无人超越,经历国破家亡,始终含笑向前;高雅不俗,敢爱敢恨,爱花爱酒爱人生。...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