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的风带着海的咸润,八月的阳光铺在定海港的浪花上,像撒了一把碎金。我站在约定的路口,望见白马战友急匆匆走来的身影,步履如风,眉眼间藏着浓浓的书卷气,倒真应了他的名字,如一匹奔忙却不失俊朗的白马。
白马很忙,行程很满。8月5至7日,他去参观海子纪念馆,13日至18日去上海书展讲三毛,18日书展刚结束便匆匆地赶回了定海。这次战友相见,是盼望已久的心愿,缘于舟山定海的阵阵海风和战友文友的声声呼唤,以及奔赴一场特别的文学之旅。
与白马相识是在2023年4月的战友聚会活动上。虽同为舟山海军老兵,但他在战舰上劈波斩浪,我在海岸高炮守卫营盘,当年未曾谋面,如今相见恨晚,加上同为文友,关系更加亲密。古人说的“倾盖如故”,大抵就是说的我们这种心心相印。据他说,笔名白马,实则藏着两段深情:1964年农历九月,他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浦坝港镇庙屿村的一个农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七人,他排行老六,原名朱小勇。小时体弱多病、脸色苍白,母亲疼惜地唤他乳名为“小白”,后来语文老师念其才情,为他改名朱先马,这份知遇之恩他也始终铭记。小学时他就开始犮表诗作,高中时便自取笔名为“白马”。一则取母亲叫他乳名中的“白”字、二则取恩师所改之名中的“马”字,意为一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与恩师的培育之情。
秋风拂面,阳光灿烂,亦如我的心情,愉快而温暖。白马带我去定海小沙村的三毛祖居参观。沿途道路宽阔,鲜花盛开。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这个小古村落,在承接了各阶层和三毛粉丝的美好期许后,一下子火了起来。行走在这里,可以看到以往的人们在做什么,每一个痕迹都是一个故事。穿今越古,沧桑成熟与青春勃发转换,千年古韵与现代时尚同框。街道两旁的 墙上喷涂着三毛书中那流传甚广的一句句名言,还有唯美的彩绘。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里,展示着三毛祖辈一路走来的前世今生。
舟山定海地灵人杰,三毛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人杰”之一。三毛祖居,其实是三毛的爷爷陈宗绪在1921年用石头与砖木建造的一个小院。五间正房,辟为三毛纪念室,北厢房设“三毛故乡行”录像室、茶座等。纪念室以“充满传奇的一生”、“风靡世界的三毛作品”、“万水千山走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想念你!三毛”等为主题,分别陈列三毛的遗物、作品、照片,以及媒体和中外人士缅怀三毛的文章,展现了三毛传奇的一生。白马边走边介绍,这里的大部分展品都是三毛的胞弟陈杰从台湾专门邮寄过来的。这个展室,也是目前中外最为全面翔实展示三毛生平的展览室。
一幅幅地读,一页页地看,展室的展品,可谓极其丰厚,珍贵。三毛的多彩人生,得到全方位的展现。既有三毛浪迹天涯的旅行鞋和背过的各种旅行包,也有她字迹娟秀的手稿真迹,还有她珍爱的读者来信百余封,以及三毛钟爱的别针、手镯、非洲鼓铃、彩石陶罐等等,还有那个她一生最珍视的结婚礼物一一骆驼头骨。看着墙壁上一幅幅三毛的照片,不管是神态、服饰,还是地点、行止,那个自由、漂泊、落拓不羁的三毛形象,一直穿越滚滚红尘,一步步向我走来。当年,哪怕是当下,或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三毛的生命,但她灵魂深处的那种激情、华丽与才情,却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
后来的事情,大家差不多都知道了。三毛在世界各地漂泊了大半生之后,决定着陆,于是在1989年还有点冷寂的季节里,跨海来到舟山定海小沙陈家村,寻根祭祖。几天后,三毛离去,却留下了她的又一个笔名一一小沙女。乡亲们为了纪念永远的小沙女,将三毛祖父生活的院落进行了修复和整理,堂前门框上,赫然挂上了“三毛祖居”的匾额。从那天起,舟山便多了一个游览的人文去处,这世上,也便有了一个对许多人而言探寻三毛生命性灵的纸牌屋。
参观的过程,并不轻松。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一次次勾起的记忆,一次次驻足难移。在三毛的祖屋里,在定海这个叫小沙的村子里,我对着一幕幕一张张画面,一件件一帧帧实物,我根本无心去追探三毛那特殊的内心世界,只觉得灵魂清澈无尘,那种圣洁的体验,绝不是旁观者所能体会到的。
在祖居里静静地观看《三毛寻根记》的视频,心里又是一颤。《橄榄树》的歌声轻起,一艘客轮随笛声破浪而来。船头,三毛在人群中伫立,已是泪光闪闪。到家了,终于回家了!踏上故乡的土地,扑向故乡的亲人,那一刻,一声声问候,拥抱、叩头、一路喜极而泣,三毛的眼泪竟如瀑倾泻。三毛在祖父坟头的呼唤,手捧家乡泥土的如获至宝,畅饮老家井水的酣畅乡愁,一组组珍贵的镜头,让观者热泪盈眶,空气里弥漫着哀伤。参观结束,我在三毛散文奖展陈馆留言簿上写下:“追寻三毛足迹,梦想诗与远方。”
我们又去了三毛公园。满园开着鲜花,有多少品种,我根本数不清,我只能说,似乎全世界的鲜花,都呼拉拉地跑到了这里,为三毛开放。一坐铜色的雕塑,立在青草上,那是你啊,还是老样子,一袭长裙、两把长发、笑容可爱,骑在单车上,正要出发。从公园走向乡道,走向油菜地,走向农家小院,总觉得身边有个你,一个快活的甜美而忧伤的你。
四处看看,发现祖居周围还增添了三毛主题民宿、三毛梦里茶社,还有台湾风味的卤肉饭,天地间都透着浓浓的三毛气息。小沙村,过去是定海的落后乡村,如今已是美丽小镇。"三毛祖居"已成为小沙的符号,国家级3A景区和网红打卡地。现在的小沙村,三毛元素多多。故里门牌高高矗立,三毛文化景观墙,如一幅长卷,展现着三毛的情怀。三毛公园,花开成海,三毛祖居,游人如织,三毛书屋,文化地标,三毛茶社,品尝时光,橄榄树林,引人遐想,往昔小沙偏远地,今朝小沙美如画。
白马领着我,行于竹径,又攀上山坡,俯视着小沙村,向三毛的祖先问好。感谢他们给了我们小沙女,给了我们三毛,让我们读到三毛,认识了一个干净、美丽的灵魂。
三毛曾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在三毛文化村,我们仿佛与她一同漫步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心灵的归宿。在这秋色的正午,走一走三毛走过的小路,翻一翻那一长串她写的书,这时,我就想问问三毛,请你告诉我,我在这里吹过你吹过的风,听着你写的歌,看过你看过的风景,这算不算心灵相拥?
三毛虽然没有在舟山生活过,但她的根在这里,她与舟山有着血肉联系。这里是三毛故里,是三毛魂牵梦萦的地方。1984年,三毛在《永恒的故乡》里说:许多年来,对于浙江省美丽的舟山群岛只为了爱它地名的优美。山,原是不移的东西,却给它加上了“舟”字,舟山这个地名,便有了不同凡响的风华,一个个如船一般在海中泊着的岛屿便是我童年时对故乡的认知。海,本与波澜有着必然的联想,而“定海”却将流动的大海加上了安静祥和的一个“定”字。海,故乡的海洋,便与其它的水不相同了。这两个地名,在童年的印象里是两个美丽的组合,我酷爱它们文字上的含意。
故乡,是永恒的,只要舟山人的血液流传下去,它便不死不灭,无论我在哪里,它永远是我的根。
舟山的大海无边无际,三毛是大海之女,她有着深深的大海情结。三毛一生都在流浪,这是自由、奔放的象征,她笔下的撒哈拉沙漠,又何尝不是一片固化的大海,她的"橄榄树"甚至也可以理解为"海上橄榄树",舟山的大海和撒哈拉的大海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从生到死、永不停息的迁徙与流浪。从我开始阅读三毛文字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千千万万的读者热爱三毛,仅仅是热爱她的文字和抒写的情怀吗?我觉得不是。三毛文学是中华文化大树上结出的一枚硕果,她不仅文字美好而透彻,显现出一个独立的存在和耀眼的光芒,用独自美丽方式让大家来发掘她的存在与美好,而且,更重要的,是她有爱家爱国爱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我觉得这是三毛之所以赢得全球华人粉丝拥戴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作家,她火焰一样燃烧的热烈生命,短暂却又丰沛饱满的一生,她流浪生死的精神,她对远方永无止息的奔赴,她飞蛾扑火一样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一名真正的作家,不仅仅是在创作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给予读者以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启示的同时,一定要展示自己的内心和文化的根,而这个根是深扎在骨髓里、融化在血液中的民族精神。
后来读三毛的作品多了,才真正理解了她内心的热烈与孤独,理解了她短暂又浪漫的一生,理解了她对自由生命的永恒追寻。
很少会有作家像三毛这样,持久地影响着几代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我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她告诉我们,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审视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是功利地沉溺于世俗的世界,还是勇敢地祛除负累,让生命更贴近本质,轻盈,自由,饱满,绽放,三毛选择了后者,她用不息的流浪和思考,成就了我们理想中的生命形态。这形态就像溪水一样清澈,洁净,灵动,生生不息,奔赴大海,这就是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三毛用身体力行、丈量大地般的行走与流浪,还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尊严。我工农商学兵各业,除了没经过商,其它都干过。这也是生命流动的形态,只是同三毛比,她活得可是这片苍茫大地赋予我生命的滋养,让我永不畏惧,一往无前,去探索人生未知的旅程。这也是真实的,丰富的;同时,它又是曲折的,深刻的,这与三毛给予我的灵魂滋养,是如此地相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犹如三毛热爱她的撒哈拉沙漠,并用文字成就了生命的传奇,我也对我生命中当兵的那段历史耿耿于怀,因为它对我一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每年必须要到定海来,不仅仅是我在这里当过兵,这里留下了我最珍贵最难忘的青春记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开启了我的文学之旅,我要来还愿。正如虔诚的佛教徒在普陀山许了愿,实现了愿望后,还要再来普陀山还愿一样!
可以说,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青年,无一例外,都曾是三毛的读者或模仿者,在那个文学土壤贫瘠的年月,三毛,就像一道光,带着特有的亮度、气质和风采,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她的洒脱,她的坚定,她的流浪,她富于传奇的感情故事,她多姿的异域生活,她的真诚,她的爱憎,都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我的认知和对生命的理解。从她的文字里,我看到了另一种生存场景、生活态度,以及人生境界,看到了平凡生活中野火烧不尽的渺小生命也拥有不言放弃的坚韧,看到了宽仁慈悲地给予付出所具有的力量。同时,她让我也看到了一个同寻常完全不一样的文学空间以及文学可能,一种渺远的、壮丽的、飘摇的、乃至是被我们渴求的生活状态和文学语境。
那时的我曾心生幻想,憧憬着像三毛那样,出走远方,看山河湖海,走戈壁沙漠,观世间冷暖。三毛仿佛就是暗夜里的一颗星辰,沧茫海上的一盏灯塔,在我的生命中,树立起了一个遥远而清晰但却根本无法企及的文学远方。
这么多年过去了,三毛作品里许多情节、句子犹如印在我的脑海里一般。我欣喜地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去台湾、去西班牙、去阿雍小镇、去加纳利追随三毛的足迹,渴望成为像她那样温暖、慈悲、纯粹的人。在艰难的人生路上,有许多读者因为三毛得到了救赎,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同一个频道的人总会相遇,“关于三毛的话题”也成为陌生网友之间彼此认识、加深了解、建立友谊的新途径。
三毛的书薄薄的,文章情节并不复杂,文字也很浅显,她离开这么久了,怎么依然会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呢?我想,这就是真情的力量吧。看看她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真情的流露,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她真的做到了“我笔写我心”,所以经历了那么多时间和风雨的考验,她的作品不但没有被遗忘,而且还被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读者喜爱,这就是经典!所以经典唯一的条件就是好看、耐看、百读不厌,各个年代的人读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三毛的文字正具备这种品质。
三毛是一颗自由的牲灵,活出了真的人生。
柴米油盐酱醋茶,数千年的寻常生活,锁住了起始于大河边豪放中国人的天性。虽然后来,间有陶渊明幽然不愿知魏晋、李太白斗酒诗三百、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康熙大帝自信风流五百年,以及近世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等等,但总归在历史的长河里,扬眉剑出鞘之后,他们多半还是回归或者靠近烟火灶台、功名利禄了。
完全可以相信,很多人都曾梦想过搁置甚至放弃蝇营狗苟的琐屑生息,快意恩仇纷世,做实酣畅人生,以至于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都搅得无数国人的青肠陈心浮动。但是,憧憬未能忠诚于心,悸动未能超越阵颤,水灵灵清洌洌片刻之后,又是津津乐道、醉迷惺忪了。
然而,几十年前,一个女人,却做到了,她就是三毛!不为名利,不为光宗耀祖显亲扬名,只是简简单单地活出了自我。钟情自由、潇洒世界、荡涤尘垢、追赶美好,恣意于非洲撒哈拉,放歌在大美青海金银滩,成了鲁迅先生慨然的“敢于面对惨淡人生”的人,成了懂得远方的行者,成了释放出真正诗意的作家。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三毛的《橄榄树》已成为舟山三毛散文奖的象征,成为定海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定海这座全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也因为三毛散文奖的创立和坚持更加熠熠生辉!
说起自已与三毛和三毛散文奖的缘分,白马说,我不是定海人,部队转业后在定海工作。因为三毛,因为三毛散文奖的工作,不少人说我是三毛送给定海的一匹白马。
三毛散文奖的提出,白马是始作俑者,从2014年起,他是发起人,这让我对白马更加敬佩和感动。同样作为写作者,我们有许多共通之处。写作者心中都有不为常人所知的心愿和与身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事,但通过个人的写作,最终成就大事,造福社会,就已经超越个人了。为了设立三毛散文奖,他跑中国作协、《人民文学》杂志社,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2016年三毛散文奖在舟山定海落地。在首届仅11天的筹备期里,他日夜奋战,从节目策划、嘉宾联络、文稿起草等样样亲力亲为,白天黑夜连轴转,非常辛劳。但此事一开始就大获成功,如今已举办了四届,今年是第五届。为了推广三毛文化,他远赴台湾、上海等地开展了二十多场讲座,发起成立三毛研究会,让定海真正成为三毛文化的传播地、粉丝的聚集地。这份从初心到落地的坚守,这份在千辛万苦中不改其志的执行力,远比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更具冲击力。
如今的三毛品牌,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它不再只是舟山的文化标识、浙江的文学名片,更成为两岸乃至国际间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三毛的故事已跨越山海,经由这个平台,让更多人读懂了她的乡愁与热爱,也让舟山群岛的文化形象愈发鲜明立体。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可以说,每一步都离不开白马的心血浇灌,在这个过程中,他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与付出,奉献与担当!但他说这些都无悔无怨。我就明白了,为什么他让我写一幅"此心光明"的书法作品挂在他的办公室。正如他说的:"从部队到地方,做人做事做工作,我始终铭记勤奋工作,善待他人,文以载道,厚德载物。努力做到人正心正行正。良知、责任、情怀。做明白人,藏知足心,怀善与爱,吃苦与累,轻名与利,此心光明,知行合一,问心无愧!”他是用文字和行动树起内心的高贵与尊严,辛勤与付出,天下从来不缺聪明的人,缺的是在聪明中又有那份厚道、善良、包容、奉献和担当的人,而白马正是这样的人。他的那句"事要人去做,而做的人必将会很辛苦,作为转业干部,我没给咱军人丢脸”的话,掷地有声,令人感动!
随着对三毛研究的深入,白马创作《三毛传》的想法愈发强烈。然而,由于兼任的工作太多,很长时间都难以进入写作状态。很多人知道他在创作“三毛传记",常常会有意无意地问起他的创作进度,让他非常焦虑、苦闷,为此,他多次想辞去身兼的一些职务,甚至产生提前退休的念头。他不断购买有关三毛的书籍,其中各种版本的三毛传记就有80多种,加上三毛作品集之类的书,达200多本。看的书越多,真正要投入《三毛传》创作的时候,选择的路径就越多,也越难把握。特别是市面上的很多《三毛传》,有的仅是个人随笔,有的仅写三毛与荷西,有的侧重三毛的撒哈拉之旅。然而,三毛的人生丰富多彩,充满传奇,仅写一个侧面是不够的,他决定不人云亦云,一定要发挥三毛故乡作家的优势,写出不一样的三毛,努力填补三毛研究领域的空白。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他写的《世之奇女:三毛》共分十卷,包括故乡定海、红尘岁月、文学世界、情感世界、万水千山、大陆深情、乡情亲情、离世之迷和三毛粉丝及世人对三毛的怀念、以及卷十带有个人眼光的综述和思考,许多内容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突显了此书的价值。白马说,他写三毛,目的就是要让世界各地喜爱、思念三毛的文学爱好者、三毛粉丝感受不一样的三毛,让定海成为一个“三毛迷”们的心灵港湾,让她们喜爱三毛、喜爱三毛的故乡,并有来三毛故乡走走看看的想法。白马以“我以我心写三毛”作为《世之奇女:三毛》的后记。五年时间,为了写好三毛,可谓呕心沥血。为了了解三毛与倪竹青的忘年友谊,他多次前往沈家门,拜访倪竹青老人,查阅了他们之间几乎所有的通信;为了写三毛的故乡情,他先后走访了三毛在故乡定海驻足的很多地方,接触过的定海名人,挖掘出许多尚未被公开的轶事;为了感受真实的三毛,他利用定海举办纪念三毛活动的时机,先后多次与三毛的姐姐陈田心、弟弟李杰接触,了解三毛许多尚未被公开的亲情故事和心路历程。
梳理白马与三毛的故事,不经意间还发现两人有许多共同点。白马与三毛用的都是笔名。白马原名朱先马,从小喜爱文学,尤其在诗歌创作上成果颇丰,自称是农民的根、诗人的心、军人的魂、文人的本。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无论是开会研讨,还是发表作品,大都以"白马"称谓,以至于许多熟悉他的人只知道他笔名而不知道他的真名。三毛祖籍舟山市定海区小沙街道陈家村,1943年3月26日出生在重庆南山区一个叫黄角桠的地方,本名陈懋平,“懋”是家谱上属于三毛这一代的排行,到三到四岁的时候,三毛总也写不好笔划复杂的"懋",就改名陈平。幼年生活在南京、上海,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住在台北建国北路一幢日本式房子里。一生游历五十多个国家,会说十几种语言,足迹遍布世界各地。1991年1月去世,享年48岁。有人说,三毛一生就完成了两件事,一件是走遍万水千山的流浪,二是一场童话般浪漫又凄美的爱情。也许正是她的流浪情结,对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后拜为干爹)笔下的三毛形象情有独钟,从1974年发表短篇《沙漠中的饭店》时起,后来发表作品时,一直使用笔名。与白马一样,很多读者只知道她的笔名,不知道她的真名。
细细品味,白马与三毛的写作风格也颇为相似。白马现居舟山群岛,是"新定海人”,自认为对定海本地历史文化的了解比许多老定海人还多。他19岁离开台州三门湾,来到海军定海某驱逐舰部队服役,经常随舰远航,足迹遍布万里海疆。水兵漂泊的生活给了他取之不尽的灵感。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评论、纪实文学等,出版诗集《海的咏叹》《白马长诗选》等12部,散文集3部,评论集2部长篇传记《柳永传》《三毛传》等5部,写有诗歌6000多首,其中长诗100多首,朗诵诗100多首,策划主编《文化定海》《定海作家丛书》等近百部。在《诗刊》《中国文学》《解放军文艺》《海军文艺》等发表作品1500多篇(首),作品入选《中华散文精粹》《浙江省文学志》《浙江诗典》等作品集。三毛则是一个自由不羁而又渴望安定的流浪者,其作品常常是以"在路上"的姿态向读者呈现无数个流浪的梦想。她笔下色彩缤纷的异国情调,诙谐机智的行文特色,让万千读者痴迷不已。她的奇才与情感交合展现出罕有的旺盛生命力,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吸引着全球读者的眼球。
白马深情地回忆道,他与三毛之缘,是有心灵感应的。2016年9月16日下午定海区委研究讨论三毛散文奖的设立启动事宜,7点多会议结束,当白马离开会场,走到街上时,头上突然飘下了丝丝小雨,他的内心便有一种奇异而清凉的感觉,眼泪顿时流出。他很自然地想到这是三毛的心灵感应,他在心中对三毛说,太不容易了,但终于定下了以你名字命名的这个文学奖项,这雨是你高兴地流泪了么?
以作家的名字命名一个文学奖项,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最崇高的荣誉。舟山定海设立"三毛散文奖",面向全球华人征稿,两年一届,这是故乡人民致敬三毛、缅怀三毛的最真挚、最深情的回报!三毛在天有灵,定当欣慰!还真巧,2017年4月19日,第一届三毛散文奖颁奖典礼的前一天,晚上下起了大雨,白马忙到12点半回家,骑车在路上,他又想到了三毛,这雨是三毛感动和喜悦的泪水吧!这么大的泪水,你尽情地下吧,下吧!三毛有灵,护佑我白马,那是感激和欣慰的泪水,为我对三毛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喜极而泣!
还有更神奇的,三毛在1983年7月出版了一本书,名为《送你一匹马》,这是不是也暗示了她将与"白马”的缘分呢!书中深情地写道:“所以说,相依为命的东西,一直是那匹马,我的白马。回到台湾来之后,发觉我突然属于许多人,却没有一个人或者物是完全属于我的。这一回,难道唯一的马也没有了吗?
坚持要一匹马,而且它必须是白色的。于是,我属于了一匹马,彼此驯养着。"
冥冥之中,多年以后,三毛终于在故乡舟山定海喜获了一匹白马,那匹她梦寐以求的白马。只是白马是台州人,不是定海人,他参与所做的三毛散文奖工作,却真的就是三毛送给定海的一匹白马呀!
人与人之间相知相交深了,真的是有心灵感应的。白马清楚地记得,199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已经是午夜了,然而刚躺下的他,灵感照亮夜光,激情燃烧大脑,脑海中忽然就显现出三毛的形象,他被三毛的重情重义的行为深深地感染。于是,便翻身披衣下床,拧亮台灯,一口气写下了也是名为《送你一匹马》的诗:“三毛
我是你送给故乡定海的一匹马么
如果真是这样
我愿意
背驭你这位流浪沙漠的女子
仙渡大海,回到故乡
露出你最纯美的微笑
哪怕我付出多少辛劳
哪怕无人知晓我付出多少
我无悔,亦无怨无愧
只愿你的名字再次发亮发光
……"
三毛一生追寻的归属感,或许在她离去后,化作了这匹为她奔走的白马,将她的故事都留在了她的故乡,留在了她的心灵原乡。而这一切,都始于那匹叫“白马”的诗人,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时至今日,白马说,他还要和他的同仁们继续努力,打开三毛散文奖作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通道,把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以传播到全世界。通过三毛散文奖,积厚成势、蓄力跃升,把三毛散文奖打造成在全球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华语散文奖项,成为展现中国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熟悉的旋律还在耳边回荡,直击心灵。
此次舟山文学之旅,心愿得偿的喜悦之外,更多的是对白马战友的敬佩。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践行。三毛品牌的熠熠生辉,舟山文化的日益厚重,白马战友功不可没,善莫大焉。而这段旅程给予我的启示,也如海风般绵长——唯有以赤诚为基、以执行力为翼,方能让初心落地,让美好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