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因资江的一条小支流善溪江而得名。这个名字到底存在了多长时间,县志上或许有记载,或许没有,因为它太小,在世人眼里微不足道。名字的来源我不清楚,村里的老人也说不太清楚,但有研究梅山文化的学者表示,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是“乌托邦”,就位于善溪江的上游。
家乡没有可引以为傲的乡邦文献,也无名人可借重,但这里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保存着自然界最原始的青山绿水,还有清新的风;这里有山羊揽胜、红岩山、塘鱼石等奇观,有三江米酒、梅兰豆腐等美食;这里山高林密,田野里到处生长着野菜,香椿、竹笋、蘑菇……喝善溪江水的山里人,善良、淳朴、勤劳、坚强,也很豪爽、好客。体现在餐饮文化上,就是大多农家都蒸米酒,有酒缸,在餐桌上很少见到碟子,全是大碗大钵。
善溪江的水不深,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善溪江里玩耍。带上玻璃瓶,拿上小簸箕,在河边挖沟引水,翻遍鹅卵石捉鱼虾、抓螃蟹。一群群皮肤晒得黝黑的小男孩在河里游泳,一会儿仰游,一会儿蛙泳,一会儿又钻入水底,也有的在浅水里练狗爬,还有的站在河岸的岩石上学跳水……激起的水花伴随着阵阵欢笑声、吵闹声构成一幅灵动的画卷。在水中玩耍够了的孩子们,爬上岸来不及穿上自己的裤头,光着身子在树林里、竹林里你追我赶,或是躺在草丛里打滚,或是爬到树上抓蝉、掏鸟窝……山里的孩子胆大,还敢抓蛇,要不是山高林密,蛇还真会被孩子们赶得没地方跑。孩子们尽情地疯耍,早已忘了还有放牛、砍柴、割猪草的任务……
记忆中,小河边有一条小街,街虽细瘦却很是热闹,附近三县的乡亲们都来赶集,有来买日常用品的,也有来买一两斤仍带着温热的新鲜土猪肉改善生活的,还有借赶集来会老友的,当然也有来相亲的……岁月悠悠,脚步声从古早响到现在。以前小河上是木板桥,如今已是水泥桥了;以前印满牛蹄印的泥巴路,如今已是宽敞的硬化公路了;河两岸一排排新修的楼房,门前还停放着小轿车,屋里不时飞出欢声笑语……善溪江日夜不停地流向资江,再经长江奔向大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善溪江每天也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