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不得不暂时停下手头正忙着的给出版社和期刊社以及上架“喜马拉雅”约稿的活,先来写下面这些文字!
2025年9月9日,收到我的挚友《香港邮报》社和《香港文艺》杂志社社长张建光先生“《重拾纸张的温度》——我们在港澳207个街角等你”的微信之后,我有感而发,写了篇《勿忘街角“报刊亭”》的短文,于9月13日在一家媒体发表,仅两天的时间,到9月15日,就有“党建先锋”“数智中国杂志社”“法治晨报”“一线聚焦”“城市新闻”“东方文学”“作家头条”“华夏头条”“长江头条”“顶端新闻”“今日头条”等十多家媒体予以转发(估计后边还会有转发者),阅读量迅即突破1000万。与此同时,也引起了诸多读者的评论。
在诸多读者的评论中,有点赞的、拍手的、伸拇指的、更有那些大发美誉、感慨、惋惜、唏嘘乃至艳慕香港直至大赞香港街角“报刊亭”的,他们无不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字里行间透着对香港的热爱与关注,透着对内地某些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疑惑与不解,透着对城市街角“报刊亭”存在与消失的关切、回望与希冀。也有的因为认识不同,在微信群里发表个人的感慨,由此而引起并发生了相互间的争论、辩论,甚至有的还用了一些不当乃至不文明不讲理之词。
读者对那篇《勿忘街角“报刊亭”》文章发表的评论,其文字有长有短,长则百言千语,短者三五成句;那些文字有褒有贬,有的惋惜“报刊亭”在内陆城市街角的消失,有的认为去除街角“报刊亭”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与需要。对于我那篇文章的评价,对于“报刊亭”有还是无的认识,不管评论是长还是短,也不管是褒还是贬,我一概不予回复回答,因为对某一事物,特别是对有争议或发展不平衡的某一事物,尤其对我的文章,皆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孰是孰非,我没法一 一回复,也根本回复不过来,在此,我只有深表谢忱。
但是,有一位朋友的质问确实有些过分,我必须给他回复。他的质问和我给他的回复如下:
这位朋友的质问是四个“?”:“赵顺年你是闲着没事了吧?你是在为已经消失的‘报刊亭’招魂吧?你为《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摇旗呐喊他们肯定给了你很多好处吧?它们都是非法出版物你知道吗?”
我也当即回复了这位朋友四个“?”:“我闲着没事与你有关系吗?我为“报刊亭”招魂妨碍你家修路建楼盖屋了吗?《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给了我很多好处你是眼红了吧?办报办刊包括在香港办报办刊的程序与审批手续你懂吗?”
我回复了这位朋友的质问又有些后悔,这种无味无趣无知的质问,根本就不值得你去理睬与回答!
可是,有一点,我是必须回答的,那就是《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的合法性。
《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是合法的,是香港特区政府批准,由香港文艺出版总社主办的,我朋友张建光先生是香港文艺出版总社社长,主办并兼任着《香港邮报》社和《香港文艺》杂志社社长是顺理成章的。
我之所以转发建光先生给我的微信,撰文并予以发表,完全是处于朋友间的感情与认可,处于对《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的关注与喜爱,特别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兴奋与激动。
建光先生9月9日“《重拾纸张的温度》——我们在港澳207个街角等你”的微信令我激动,9月15日他的另一则微信不仅令我激动,而且在激动中是我又产生了诸多感慨与思绪。
二
关于《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张建光先生给我的第二则微信是9月15日凌晨0点07分发给我的,全文如下:
在香港,你需要两张地图
你的钱包正在被重写,你的世界观正在被颠覆。
这不是危言耸听。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金融风暴正席卷全球,而香港,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中,你看见的是风险,还是机遇?你感到的是焦虑,还是兴奋? 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在风暴中航行,你需要一张精准的地图。
今天,我们为你带来的,不止一张,而是两张。
第一张,是让你看清外部世界的《香港邮报》;
另一张,是让你稳固内心世界的《香港文艺》。
第一张地图:《香港邮报》——全球金融风暴的战略海图。
这场风暴的核心,是“稳定币”。
当大多数人还以为这只是“币圈”的自嗨时,国家级的博弈早已开始。《香港邮报》的创刊,就将最锋利的笔触,对准了这场正在重塑世界格局的无声战争。
我们的深度专题《香港:全球金融变局中的破局者》中,有这样一组令人警醒的数据:
“全球数字跨境支付规模在过去三年年均增长28%,而传统SWIFT系统处理跨有的金融秩序,正被釜底抽薪。
而香港,已经率先落子。
随着《稳定币条例》正式生 效,全球首个RWA(现实世界资产)平台在港上线。我们的记者深入剖析了这一历史性事件:
“RWA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让实体经济的资产‘上链流通’……中、小、微企业可通过应收账款代币化快速融资,个人投资者可通过RWA代币分享优质资产收益,而‘稳定币’则作为连接桥梁,推动虚拟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这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炒作,而是关乎你我资产未来的真实变革。
《香港邮报》,就是为你绘制的这张战略海图。我们不追逐K线的每一次起伏,我们只为你揭示海面下涌动的巨大洋流。从美国国会通过的三项“加密法案”,到香港如何利用“一国两制”成为“超级连接器”,我们为你提供最冷静的分析,最前沿的洞察。
第二张地图:《香港文艺》——惊涛骇浪中的灵魂罗盘。
然而,在风暴中航行,仅有海图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一个不会失灵的罗盘—— 一个能让你在迷航时找到方向的内心锚点。
当外部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当财富的定义被重新改写,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焦虑的灵魂?
《香港文艺》,就是我们为你准备的这枚灵魂罗盘。
它不谈K线,只谈人生;不分析风口,只描摹风骨。它用文学这最古老、也最强大的方式,为我们提供对抗虚无的精神力量。
·在这里,有张承志先生的硬朗与深情。他为寻找一个蒙语单词的真相,追索了半个世纪;他重新解读《圣经》与丁玲,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在这里,有冰虹笔下那个如火焰般燃烧的“夜女”,她在一座透明的迷宫中追寻爱与自由,那是每一个现代灵魂对存在的叩问。
·在这里,有毛眉对天山的凝望,她说:“凝望博格达峰,让我的思想流动起来,一日不看山,心源如废井。”当世界纷扰,她教我们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定力。
正如《香港文艺》总编辑谭延桐先生在卷首语中所言:“作家,是不能倒着活的……倒着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直立的文字来的。”
在风暴中,保持“直立行走”的能力,比抓住任何一个风口都更为重要。
一份完整的思想装备,献给这个时代的领航者。
《香港邮报》,告诉你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你该如何应对。
《香港文艺》,告诉你这一切为何值得,以及你该如何成为你自己。
一张是行动的地图,一张是心灵的罗盘。 我们相信,唯有两者兼备,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真正赢家。
世界正在加速,思想必须同步。我们为你准备好了这两张地图。
订阅我们的思想装备库,在下一个时代到来时,确保你已在舰桥之上。
看着张社长的这则微信,你能不激动吗?你能不深思吗?你能不想更多的了解香港吗?你能不想拥有这两张地图吗?
三
下面是《香港邮报》编辑部于2025年9月17日凌晨发的一篇短文,题目是:
《当城市遗忘墨香,我们为何更需要“两张地图”》
近日,小编拜读了作家赵顺年先生的两篇散文。文字不长,却如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们编辑部激起了久久不息的涟漪。
第一篇,是对一个正在消逝的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的深情回望与沉痛追问。在赵先生笔下,那些曾星罗棋布于内地城市街角的蓝绿色铁皮亭子,不只是售卖书刊的商业网点,更是一代人的“文化驿站”与“精神家园”。它们承载着油墨的暖香、求知的渴望,以及一份可以被紧紧攥在手里的、名为“今天”的踏实感。然而,这些“散发着墨香的灯”正在熄灭。面对这一无可奈何的现实,赵先生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香港与澳门。他发现,在这里,街角的“报刊亭”依然繁荣,守护着纸张的温度。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问题:当“进步”以遗忘和抛弃为代价时,我们失去的,仅仅是一个亭子吗?
赵先生《勿忘街角报刊亭》这篇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它不仅是一篇怀旧的美文,更是一份对当下文化生态的精准诊断。我们特将其全文刊载,与诸君共享这份珍贵的思考。
《勿忘街角报刊亭》(略)
赵顺年先生对“报刊亭”的深情回望,最终落脚于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观察:在香港与澳门,这份纸张的温度并未消散。这并非偶然。这恰恰印证了我们创办《香港邮报》与坚守《香港文艺》的初衷。在信息真假难辨的洪流中,人们对可靠、深度、有质感的思想产品的需求,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强烈。赵顺年先生的思考,在读到我们“两张地图”的创办理念后,得到了奇妙的共鸣。他敏锐地捕捉到,我们所做的,正是延续“报刊亭”的精神内核——为读者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提供清晰的坐标。为此,他再次提笔,写下了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我们理念的盛赞,更是两位跨越南北的写作者,一次深刻的“神交”。它雄辩地证明了,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总能找到彼此,激荡出更璀璨的火花。我们同样将此文全文呈现,因为它不仅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所有在喧嚣中坚持深度阅读、独立思考的读者的致敬。
第二篇,《盛赞香港两张图》,即上边所撰文字。
处于对香港的关心与热爱,我曾经三次去过香港,并写下了多篇笔记,还通过所看、所闻、所思、所想,对香港的某些方面产生了些许浮浅认识,并写了篇《值得品读的一座城》一文。该文属于“香港印象”方面的文章。但因自己对香港的认识仅是一个个很小的侧面,并且对那一个个很小侧面的认识也是朦朦胧胧的,甚至是偏颇的,文章写好后,便将其放在一边。这一放,便是几年。有了《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使我不但想到了《值得品读的一座城》那篇拙文,同时想到了在这篇拙文中我对香港印象的深与浅,多与少,对与错,全与缺等等都有了纠误与修正的机会、条件与底气。我还想,在写那篇文章时,如果有了《香港邮报》,有了《香港文艺》,那该多好多省劲多有底气啊?所以,我发自内心地感激感谢香港的“两张地图”,我也衷心地希望我的朋友,我文章的读者,对《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这“两张地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文章写完,就感到缺着什么,特别是在结尾处,想重点介绍一下《香港邮报》《香港文艺》办报办刊的方向、宗旨和版面设计、栏目构架以及编辑团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与国际视野等等,特别介绍介绍社长张建光先生和总编辑谭延桐先生。因我手头资料不全,又逢周末(我在周末发文,已成为惯例),便急急乎将文章发了!
文章昨晚刚一发出,就得到了《东方文学》主编卜一先生在文章评论区的批评,卜老师指出:“结尾这么快,再写一些,更过瘾!”
我即给卜老师回复说:“结尾是太急,主要是为了抢周末这个时间。明天再把结尾加加。谢谢卜老师指点!”
其实,我在昨天晚上就将《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找出来摆在了桌子上,先是很认真仔细地研究《香港邮报》。
《香港邮报》从版面设计的简洁有力、具有国际化水平到信息密度与视觉美感都取得了完美结合。在内容上,以其深度、客观、敏锐的慧眼,无论是对香港的现实,还是对内地的权威解读,以及对全球时政的洞察均属独树一帜,可以说,《香港邮报》对新闻的报道是及时并极有深度的,对时政的评论选题精准独到,分析严谨客观,为读者提供的不仅是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还有极富价值的观点;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启发思考引领讨论的平台,充分体现了其顶级的新闻判断力与采编实力,在香港媒体中必将成为卓越的标杆。
《香港文艺》在香港创刊并正式出版于2024年3月在全球发行。2024年为大型季刊,自2025年改版为双月刊。顾问团队,都是内地和国际上的大咖级人物;社长总编到编委成员,均属实力派的作家与学者;编辑记者队伍和后勤保障人员,既有内地的精英,又有“两岸三地”的特殊人才。《香港文艺》从版面规划到栏目设计都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内容涵盖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与体裁。目前,《香港文学》正以纯文学方向的坐标,以“紫荆花开,不止一朵”的办刊理念,成为香港的一张文化名片,在香港的文学界占有了重要地位,是世界各地读者、作者、世界华文文学界及研究界认可的文学平台,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文学》,“它集结了华语世界最顶尖的作家与诗人,提供远离喧嚣的深度文学体验。在这里,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只为给你带来最纯碎的阅读享受。”
我想,我对《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的简介决不是多余的,因为谁看见它,谁的心里就会顿生一份喜爱,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一位才富五车的温暖朋友!
我深知办报办刊的艰难与辛劳,我创办主办过《风筝都文艺》双月刊和《鸢都报》《领导科学报》等,个中滋味冷暖酸甜自知,那份不易无以言表。所以,我就想好好介绍一下《香港邮报》和《香港文艺》这“一报一刊”社的社长张建光先生和总编辑谭延桐先生,介绍他们的成就与水平,介绍他们办报办刊的经验和能力,正要请他们提供我不甚了解的相关资料时,也就是昨天晚上,就是在昨天晚上我发这篇文章时,我收到了“中国作家网”的消息:谭延桐总编辑荣获“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编辑奖!
其余获奖者我不作转发,只转“编辑奖”获得者名单。
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于9月20日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揭晓,45部作品分获8类奖项,27位文学期刊编辑获得编辑奖,30位读者获得读者奖。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
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获奖名单:
编辑奖(27人)
丁东亚(《长江文艺》),师力斌(《北京文学》),李祥(《钟山》),朱铁军(《特区文学》),喻向午(《长江文艺》),李兰玉(《人民文学》),李嘉平(《花城》),阿霞(《草原》),袁媛(《清明》),王继军(《收获》),杨晓澜(《芙蓉》),张颐雯、侯磊(《北京文学》),季亚娅(《十月》),赵斐虹(《野草》),吴佳燕(《长江文艺》),石一枫、徐晨亮(《当代》),金彦卿(《天池小小说》),张琳(《安徽文学》),王都(《海燕》),许婉霓(《文艺报》),王彦艳(《百花园》),何子英(《长江文艺》),袁姣素(《湘江文艺》),谭延桐(《香港文艺》),李玉玲(《万松浦》)
谭延桐总编的获奖,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与奖励,同时也是对《香港文艺》杂志的肯定与奖励。
有了这个大奖,我再对张建光社长和谭延桐总编进行介绍,都将成为多余!他们二人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黄金搭档,既是《香港邮报》《香港文艺的》的灵魂与舵手,又是是香港新时代新闻与文学新观念新思想的策源地。在他们二人的率领下,必将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判断力,在信息的洪流和文学的大潮中锚定方向,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将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视角,在纸张的温度中随着朝霞和晨风漫过维多利亚港的脚步,化作链接和拥抱世界的灯塔与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