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运河穿过济宁城,运河水也流进古南池。这里自然生态与李杜遗韵相得益彰,湖畔动静皆宜,市民健身休憩,生机盎然;隐入树丛的乔羽艺术馆则词赋歌声不断,雅韵绵长,成为镶嵌在城市中心的一颗明珠。
借今日参加济宁诗词楹联学会庆典活动之机,提早到达顺便游览。刚一走入,就让我欣喜不已,越来越好的自然生态改变了南池的模样,呈现给我一首美妙的诗行。水面铺满了圆润的翠叶,金黄小花随波跃动,在阳光下流转着碎金般的光芒——原来《诗经》里反复吟唱的"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寤寐求之”的“参差荇菜”,就这样温柔地绽放在了我的眼前。
晨光中的荇菜叶随波轻转,宛若犹疑的心事。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三千年前的君子临水而立,目光追随荇菜飘摇,心中泛起求之不得的涟漪。这不正是当代人依然经历着的情感密码吗?那种一见倾心,怦然心动却欲言又止的忐忑;那种在社交媒体时代也无法消解的、独属于暗恋的甜蜜与煎熬。从古时尺素传情到今日微信秒回,从红叶题诗到朋友圈暗示,载体更迭万千。然而等待的焦灼、暗恋的忐忑、失恋的痛楚,却跨越三千年分毫未变。科技重塑了相遇的场景和表达方式,却从未改写人心的律动——我们始终是同一情感血脉的传承者。
午后的荇菜忽然变得明亮而坚定,朵朵黄花昂首向上,如同许下诺言。古人“左右采之”的主动姿态,何尝不是对现代人的启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记得为心中所爱勇敢奔赴追求的勇气?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让人恍然:真正的追求,从来都需要从点赞和观望中走出来,变成真实的行动,相见互约,聊共同语言,品共喜的美食,现实的关照和未来的担当。
暮色降临,荇菜与倒影融为一体,金花碧叶在粼粼波光中摇曳成一片圆满和谐的画卷。此刻的“芼之”不再是简单的采摘,而是一种成熟的选择、用心的品悟与生命的融合。犹如爱情最终阶段的彼此确认,不需喧哗、无须证明,自有一种静水流深的安然。这使人想起现代人历经辗转才获得的感情:它往往褪去了最初的炽热与冲动,却沉淀出相互理解、彼此成就的平静与深厚——是共同分担风雨的信任,也是寻常日子里的温柔相守。远处现代高楼的灯火次第亮起,与眼前这一池千年古意默然相望,时空仿佛在荇菜的倒影中重叠。让人顿悟:无论时代如何更迭、表达方式怎样变迁,人类对相知相守、彼此契合的美好关系的向往,始终如一,千年未变。
临别时,我再次回望这片荇菜。它们从《诗经》中漂来,漂过三千年时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我们血脉中的情感密码。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能在这一池荇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注解。这或许就是古典诗文永恒的魅力:它记录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