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黄诚法:我与崇武的文化之缘(外一章)
    黄诚法:我与崇武的文化之缘(外一章)
    • 作者:黄诚法 更新时间:2025-09-15 08:37:42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525


    说来见笑,我与崇武半岛近在咫尺,至今却缘悭一面。记得年少时刚到荷山中学报到,眼中到处晃动着衬衫印着“崇武”字样的同学,从他们自豪的口中,知道崇武虽是渔村小镇,却有一座闻名遐迩近六百年的古城,有南方“北戴河之称”美丽的西沙湾,城里住着百家姓,人才济济……真是羡慕!囿于当时条件限制,我一直没能领略其人文景观的风采。

    高考铩羽而归,人生路太多阴差阳错。我走投无路,迫于生计,当过泥水匠学徒、赤脚医生、养蜂人,农民工,逝水流年,为养家糊口,疲于奔命。1988年在厦门建筑工地为救援工友被屋架压为重伤,高位截瘫卧床不起,至今又过去三十多年。风刀霜剑,雕刻得面目全非,同学少年,如我者已经老态龙钟,见面时怎么也认不出来了。

    羁患工伤,如当年名落孙山,是我人生的又一次重挫。漫漫长夜,经历了难以启口的痛苦挣扎,“既来之,则安之”,我终于从截瘫束缚的阴影中破茧。居然命运把所有的门关闭了,为了不被憋死,我必须努力撑开一扇窗口透透气。于是,我重拾秃笔,经历二十多年淬砺,结集出版了第一卷纪实散文集《卧人心旅》。文朋称赞我愈古稀之年,在一张床上“完成了从泥腿子到‘农民作家’的一次蜕变,一次涅槃”。

    散文结集后,资源发掘日见枯涸,思路打不开,想换另一种文体试试。恰逢“钱山诗社”成立,我便毛遂自荐参加,得到主编双栖诗人陈作二老师的点拨,稍有进步。由作二主编出版一套“钱山诗丛”,我的《卧人诗语》忝列其中。不幸作二彼时已染沉疴,不久即英年早逝;失去良师益友,让我悲痛万分。他生前曾嘱咐我,崇武诗社《海韵》专门刊登近体诗词,鼓励我投稿。遵先生所喻,我投石问路,承蒙编辑见爱,遴选刊登了。

    未曾料到机缘巧合,在迟暮之年,我与崇武的三种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初,当我接到“崇武楹联学会”邮寄邀请入会的登记表,有点意外。该镇新创刊的《崇武楹联》是继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刊的《崇武文学》《海韵》的另一种文学体裁刊物。“邀俦沧海峤,钓句古城头”,能入会当一名作者,我梦寐以求,即刻填表并附上一副贺联。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是年‪6月22日‬,会长蒋维新及王东晖、陈谷金、陈建民、黄铁民一行人,冒着暑天炎日造访寒舍慰问。维新,东晖先生分别撰联“榻缠疾患,半生残躯焉废志;心蕴阳光,一片陋室自增辉”,“卧岂泯心,人生挫折当游旅;诚堪效法,文笔辉煌作典型”表示鼓励和鞭策。那时,维新先生正患股骨头坏死,行走不便,我更是感动万分!以后,我便向《崇武楹联》频频投稿,在“望海楼” “钓鳌台” “抱石居” “沈霞阁” “濯缨轩” “撷芳园”等栏目发表作品;在每年的春节联欢、节日、庆典及文友征对,撰联应答,犹如亲临现场,乐此不疲,至今已编撰、对句八百多副,表达了我的一份挚爱和敬重。

    崇武三种刊物,“这里集中了一批文学创作热心的组织者和创作者,他们在这里默默开展着高境界和高水平包括新、旧文体的创作活动,这不能不说是是崇武这地方的另一种奇观。”(谢冕语)正因为欢喜,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追随。几年来,我还尝试在《崇武文学》发表若干散文随笔,在更钟爱的《海韵》发表了大几十首(阕)诗词习作。便“得陇望蜀”,打算出版《卧人歌赋》。征求意见,得到文朋诗友一致鼓励,崇武诗社蒋维新老师欣然答应为我的拙作写序《身缠病榻  歌赋人生》,语多奖掖:……集子中所有篇什,绝无“风花雪月”,更非“无病呻吟”,有的都是对时代的热情讴歌,对英雄的由衷赞颂,对家乡的满腔关注,对亲友的一片真诚;还有对病魔的坦然自若,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文学的孜追求,对人生的不断感悟……试想,如此发自一位长期卧床的老人之心声,殊为难得,何等可贵,能不令人震撼乎?!我知道,先生是在催我更上一层楼,谬赞了!我唯有更加用功,不负知遇之恩。

    《卧人歌赋》出版以后,崇武诗社同仁及许多文朋诗友由衷赞赏,让我颇为欣幸。此心安处即吾乡。特借此一角,向赋诗鼓励的蒋维新,张焕欣、张平海、王东晖、詹志坚、张健强、陈紫晨、陈澍民、陈兴木、汪达明,陈坤土、苏景中、黄俊法、陈庆桂、李春火等先生,表示深深的谢忱!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良师益友,青灯黄卷。沉浸在崇武三刊文字中,分享人间烟火,领略万种风情,品咂人生五味,消释心中块垒。与大家求文采,与诗人分激情,我淡忘了阴睛圆缺、今夕何夕,不知老之将至。心血来潮时,左前臂支撑头颅侧身写,仰卧着改,直面黑暗的挑战,笑迎伤残的冰雪,宵衣旰食,在”吟苑连枝” “诗酒同赓”  “潮乐和吟”  “海门深处”  “清明哭歌”尽情挥洒,加上拾夕其它刊物发表的,不意又凑成一卷《卧人续韵》。承蒙楹联学会东晖师拨冗帮助校对、戡误、润色,再一次命笔作跋,《卧人续韵》又问世了。作品寄赠,《崇武文学》《海韵》主编林凌鹤老师欣然赋诗曰:“卧人卧得人间味,胜却千山万里行。漫道屐痕平合仄,偶来心事雨兼晴。诗攒累累钱山菊,啸应铿锵斗港声。成拾当归成法后,苍天不问问苍生。”众诗友多有唱和,包括蒋维新、张平海、苏景中、李志明、张焕欣、汪达明等先生。盛情难却,我也答谢一首豹尾续貂:“卧榻卅年添百味,寸书代步笔中行。淡忘迟暮风前烛,唯盼苍穹雨后晴。海角天涯诚寄意,潮音乐汛鹤回声。惺惺相惜敦成法,语短情长焐一生。”

    崇武三刊,是我栖息的精神家园。借助它们来抒发自已的人生感悟,与阳春白雪唱和,我得以打发三十四年这截瘫岁月的漫漫长夜,是文化让我长足了精、气、神。为了永远的感恩,我还应该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再续今生一段缘


    2005年,正值《泉州晚报》创刊20周年,应报社稿约,我投了一篇《今生一段缘》,抒写初次邂逅泉州晚报到参加该报社举办的“纪实散文函授班”,得到编辑老师的关照扶掖,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写道:自从沉浸在《泉州晚报》的读与写之中,我工伤的烦恼和苦痛得以解脱。外人背地里说我卧床十多年,还那么精神、乐观、坦然,我想告诉他们:是《泉州晚报》提供我大量的信息、知识,充实了我的生活;是《泉州晚报》点燃了我的希望之火,增强我直面逆境的信心和勇气;是《泉州晚报》赠与我“拐杖”,扶持我重新“站立”了起来……这篇短文刊登于副刊,我经评为泉州晚报社创刊20周年20名“金牌读者”之一。

    那些年,我在《泉州晚报》发表了四五十篇文章,2000年8月12日,《泉州晚报•今周刊》以《农民作家的“爱情风雨路”》作了报道。报社旗下的《东南早报》也跟踪探访,《卧床23年,古稀老人写下百万字笔记》赞扬我以惊人的毅力笔耕不辍,给予我莫大的鼓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花甲之年的健忘到耄耋之年的迟钝,沧桑巨变,许多往事如烟消雾散,唯有与《泉州晚报》的情缘弥久、弥新、弥炽,续写着新的篇章。

    2013年,我结集十二年的《卧人心旅》出版,泉州晚报社又特派记者采访,大篇幅报道加上核心提示:作家余秋雨著有文化苦旅,71岁老人写出卧人心旅,25年前,他因工伤而高位截瘫,生活从此定格在病榻上。落寞挣扎后,他选择青灯黄卷“爬格子”,终于完成著书的愿望。近日,他特意把刚出版的书寄来与报社分享,品味苦尽甜来的心路历程。2018年11月20日,副刊又在本地书讯栏目刊登——黄诚法诗集《卧人歌赋》出版简介:30年来,他以书为药,勤奋笔耕,一共出版三部文学作品。本书收录近年创作的诗词两百多首,对联300多副。出版得到诗友们、村里热心人及净峰镇文化站的帮助,作者希望用自己的精神感动和影响更多读者。在泉州晚报社的激励下,再隔三年,我的第四卷作品集《卧人续韵》得到热心人的资助也顺利出版。加入了中国诗歌学会,福建省作家协会,文友赞扬我在一张病床上实现了从“泥腿子”到农村作家的嬗变、涅槃。

    我还积极参加《泉州晚报》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的各种征文比赛。

    婚姻嘉年华的《婚事》讲述我与惠安女妻子由父母之命媒妁撮合,婚后妻长住娘家,六年磨合的传奇故事;工伤后,三四十年来,她不弃不离,尽力照料丈夫,还要拉扯儿女,耕田种地、饲养牲畜的种种艰难困苦,勉力支撑这个家,还鼓励丈夫战胜伤病、专心致志写作的事迹。最近几年,我还参加春节征联比赛,参加“强国复兴有我   劳动创造幸福”征文比赛,参加“同心共筑梦  携手向未来”——泉州市残疾人主题征文,都获得不同的奖励。去年,又抱病参加“福籽同心•爱在泉州”故事征集活动。

    我觉的这些在艰难甚至煎熬的岁月,用心血酿成的一壶慢慢品咂的茶,滋润了自己的身心。声音被人倾听,文字被人认可,生活有了色彩,人生就有了诗意。

    《泉州晚报》权威、主流、时尚、精彩。报社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从2011年开始,“总编热线”开通,十多年来,我几乎年年不拉与总编、副总编辑联线,提出建议,反映问题,成了熟悉的老朋友,这里仅罗列几条。“惠安读者黄先生向黄副总编提出报刊扩版三大印象,首先版面标题更加精炼醒目,其次版面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编读往来互动气氛更加热烈,体现媒体的百姓情怀”。王副总编曾是一线记者,几年前春节期间陪陈欠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探望他,他说“王副总编当时的一席话,让他记住一辈子”。邱副总编则回复,“明天是记者节,净峰黄先生第一个打进‘总编热线’,感谢记者风雨无阻奔赴新闻第一现场,把泉州本地新闻版面办得风生水起,特向他们道一声辛苦了!”吴副总编则反馈道:“热心读者黄先生点赞96339架起部门和群众沟通的桥梁,帮助解决许多民生问题……”

    言犹未尽,在此赋一阕《莺啼序》,表达我对《泉州晚报》由衷的敬慕——

    羸躯改弦易辙,盼书刊入户。寻寄托,逆族孤帆,摆渡村老迟暮。因缘结、《泉州晚报》,婆娑起舞乡关树。伴三春杨柳,萌生一腔思絮。     卌载泉州,过化邹鲁,乘朝晖破雾。西街里,刊物同仁,满怀家国情愫。寄危栏,宵衣旰食;举大纛,宏篇金缕。聚英才,放眼寰球,会盟鸥鹭。     有容乃大,拓展方兴,导游作者旅。办报授,敦循教化,点拨迷茫;启迪鸿蒙,洒披甘雨。童生寸卷,樗才拃笔,人生五味从头写。谢师尊,病榻扶津渡。东风送暖,催开点点昙花,俱来绽放腴土。    青灯陋室,逝水流年,任鬓霜织苎。镇日里,相怡欢聚。主旨权威,百姓情怀,共君齐舞。同心协力,辉煌开创,巍巍大厦欣屹立。看泉州,巨擘擎天柱。诗文五卷嘉辰,再续前缘,老身以序。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