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徐宝龙:闲话芒种
    徐宝龙:闲话芒种
    • 作者:徐宝龙 更新时间:2025-08-13 07:32:29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477

     

    繁花似锦的春日已经过去,天气渐渐炎热起来,本来寂静的田野上开始出现人头攒动,劳作忙碌的景象,而一个节气的名称也赫然呈现在日历上——芒种。

    芒种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六月五日至六月七日之间,是气温开始显著升高的转折时期。芒种,这个词出自儒家经典《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所谓芒,是指一些有芒的谷类作物;种,即播种也。芒种,按照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集解》中的提法,“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其含义是有芒的谷类作物可播种,过此即失效。因此,芒种既是时令上的气候变热的标志性节点,又是农事上收种的最佳时机。

    一进入芒种,北方地区像是被推到了火炉边,干燥高温,有点似被烤的感觉。而南方地区,天气温度增高,空气湿度也大大增加。尤其是风清气爽的江南,一到这个时期顿时像被装在了蒸笼里,又热又闷又潮。太阳似乎也开始惰怠起来,时常躺在厚软的云层里面,不愿出场露脸。而雨则成了天下的主角,时而淅淅沥沥,时而哗哗啦啦,任意肆行,令人不胜其烦。

    时间的行进总是伴随着自然界的演变。与其它节气一样,芒种也有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鴡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芒种节气,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破壳而生出了小螳螂。这些小家伙的出现,着实为夏天增添一份情趣。碧绿的身躯,一双鼓凸而明亮的眼睛,一对前肢如两把带锯齿的镰刀,像是在时刻准备取蝉之首级,颇有意味。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螳臂当车”的成语,至今依然是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不朽话题。伯劳鸟也开始在枝头出现,婉转鸣叫。其体型不大,却彪悍而凶猛,素有雀中霸王之地位,“雀中之虎”之称谓;其相貌,在众多鸟中也只能算平平,无法与孔雀、天鹅之类媲美 ,可叫声激昂响亮,悦耳动听,有“赛百灵”的美誉。可在春天纵情高歌,异常活跃的反舌鸟,却停止了发声,变得沉默了。它是鸟中的吟唱高手,不仅能以自己的特有声音鸣唱,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其它鸟的鸣叫,深得人们的喜欢和称颂,有诗赞其“就中百舌最无谓,满口学尽众鸟声”,“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被誉之为百舌之鸟。但为什么到了火热的夏天反舌鸟却沉默了?答案是“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进入芒种时节,阴气微生,感阳而鸣的反舌鸟就不再发声鸣唱了。

    春天里百花开,呈现万紫千红的绚丽。可也有些花在芒种时节盛开,装点即时的风景。若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漫步,时而能闻到一股淡雅的清香。抬眼寻觅可发现,那是不远处绿地里的栀子花开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绿丛中忽隐忽现,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像是送给这闷潮日子的一份清欢,让人心舒气爽。圆溜溜的绣球花也开了。不知多少朵小花挤挤挨挨拢聚而成的一个个花球,有白色的、粉色的、红色的、蓝色的、紫色的,五彩缤纷,鲜艳瑰丽,是芒种时节的一帧璀璨画面。一串红也火爆亮相了。远远看,成片的一串红花像一块硕大的红绸,像一片通红的晚霞;近看,一株株一串红又像一串串鞭炮,一串串红辣椒。红红火火的场面,构成了仲夏序幕里的一道暖色背景。亮丽登场的还有玉簪、留兰香、松果菊等花卉,可谓繁花似锦,点缀出一个时节的秀美风光。

    芒种不仅是自然演进中的一个时节,更是农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而且,此时的忙碌关乎未来一年的生存,非忙不可。故芒种,又有“忙种”之名。

    当然,“忙种”的“种”,其含义不仅限于栽,在广义上也涵盖了收。在农事的进程中,收是“忙种”的起始。冬天种的麦子,一到农历五月,都进入了成熟期,农田里一派“麦浪滚滚闪金光”的景象。头戴草帽,手持镰刀的农人们开始进入艰辛的抢收状态。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有一首《观刈麦》的诗,通过描述一户人家的具体状况,体现出收麦忙碌的情形。“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婆婆和儿媳忙完了家务,做好了饭菜,现在正担着竹篮子,一旁的小孙儿提着水,去给田里干活的男人们送饭。男人们天没亮就下地干活了,现在正脸对着大地,背对着骄阳,在如笼蒸似火烤的环境里,拼尽全力,挥动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完全忘记了炎热,只想着抓紧时间,尽快把麦子收到家里。在这个时节,农人们几乎是以田为家的,干活成了生活全部内容。废寝忘食,不遗余力地干活,主要是怕下雨,麦子霉烂在地里,造成损失,怕耽搁时间,影响下一茬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只有到麦子抢割完毕,才会稍稍松口气。

    麦子割了,“忙”便转入种。北方地区紧接着播种玉米、大豆、红薯等农作物。而南方,则主要是栽种水稻。种水稻,稻秧必须及时插下去,错过季节就会影响秋天的收成。因此,也要抢时间。同时,插秧的活,一点也不比割麦子轻松。挽起裤腿,走进水田,腰要弯到足够的弧度,一手拿着秧把,一手拿起几株秧苗不停地往泥地里插,像鸡啄米似的,两脚还得不时往后挪移。若是没经过一定的磨练,别说质量上能否达到要求,至少在体力上是难以坚持长久的。感觉腰酸、背酸、手酸、脚酸,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此,在一些曾经从事过农业劳动的人的脑海里,插秧常是一个痛苦的记忆。但是,稻秧插好,要不了多长时间,水汪汪的田地就会变成一片绿色,呈现“绿波春浪满前坡,极目连云䎬稏肥”的景象。芒种的“忙”,忙出了农耕生活的平和无忧,忙出了诗一般的美好希望。

    芒种时节,除了特有的田间忙碌外,还有其特有的民间风俗。

    送花神是芒种时节重要风俗。农历二月十二日是迎花神的日子,那时,百花吐艳,绚烂绮丽。到了芒种的五月间,群芳衰萎,黯然凋零。人们便会举行仪式饯送花神,表达对花神赐美人间的谢意和眷恋,期盼明年春天再会。

    花神是民间信仰的百花之神。据汉代的文献记载 ,第一位花神是女夷,本是主宰春夏万物生长的女神,因为万物中也包含着花卉,故被称为花神。到了明代的文献记载里,又多了一位,叫花姑。她是种花的女子,因为在种花上有成就,也被称作花神。女夷、花姑,一神一人,都因与花卉的关系,而被奉为花神。在民间,人们或以花的名称,或以季节里代表性的花卉,具列与之有关的人物姓名,分封出了众多的花神,如:“菊花花神陶渊明”、“梅花花神寿阳公主”、“二月杏花花神杨贵妃”、“六月莲花花神西施”等等。且流传版本颇多,说法不一。所指花神的对象,有了广义的范围。这种花神泛化的现象,是对花卉整体喜欢的体现。所谓的送花神,送别的是百花,表达的是人们对花卉的深厚感情。

    送花神的仪式是郑重其事的。要设祭案饯祭花神,摆上各种礼物,香火供奉。要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以供花神归途乘坐。场面气氛必须热烈,要用绫锦纱罗做成五颜六色的旌旗,悬挂在每一棵树上,使得四处色彩飞扬,绚丽烂漫。送花神的人要注重仪表,要穿着齐整得体。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姑娘们,要穿上华丽的盛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使“桃羞杏让,燕妒莺惭”。

    只可惜,送花神的俗习没有传承下来,使得如今的芒种节气少了一抹色彩。那种敬花爱花的神圣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幕,已湮灭在茫茫的历史之中,只有历代文人留下的文字里还有它的痕迹。

    芒种也有煮青梅的习俗。每到这个时节,南方的青梅成熟了。那些圆圆的、浅青色的果子,很像缩小着的苹果。看了,常让人馋涎欲滴,但若是咬上一口,便觉酸涩透心,难以咀嚼下咽。据说,青梅含有多种天然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具有营养保健作用。只是新鲜青梅的酸味,让人大失所望。为了改善口感,人们便将洗净的青梅放进锅子,与糖或盐同煮。煮过的青梅或酸里带甜,或酸里带咸,滋味良好,可口宜人。有人说,青梅还能与酒一起煮,因为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名句。其实,青梅一般是不与酒放在一起煮的。“青梅煮酒”所指的是两样东西,青梅和煮酒,而不是说把青梅放在酒里煮。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得很清楚,刘备与曹操饮酒的场面是:“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青梅是放在盘子里的,是个下酒菜,喝的那个酒名叫煮酒,二人对坐,边吃着青梅边喝着酒,谈论天下大事。但在民间用青梅泡酒的现象,倒是存在的。

    在芒种时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在皖南,有安苗的习俗活动。每当芒种种完水稻,人们就会举行安苗的祭祀。到时,家家户户都用新麦面蒸发包,并将其供奉在田畈地头,以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在浙江宁波一带,有吃君踏菜的习俗。这种菜还有莙达菜、软菜、牛皮菜等称谓,呈淡绿色,比一般蔬菜大,含水量比较高。当地人认为,吃了君踏菜能使皮肤保持光滑细腻,夏天不生痱子。在贵州东南部一带,每年芒种前后,当地的侗族青年男女有打泥巴仗的习俗。在田头,他们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相互扔泥巴,直扔得浑身是泥。而且,谁身上的泥巴最多,谁就最受欢迎。

    芒种季节的自然现状和人们的活动,构成了一年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特有的素材。自秦汉以来,历代文人墨客以开阔的视野,从芒种生活中撷取了一个个平朴的片段,一幕幕灵动的场景,撰写出了大量让人回味无穷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令人赞赏不已的画面,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时节的文化内涵。

    诗歌是描写芒种时节题材的主要文学形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了麦田的丰收景象,“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目光所及的广阔范围内,已经看不到山的苍翠,河的碧绿,只见一片金色的麦穗,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仿佛是滚动的金色波浪。笔下可谓波澜壮阔,气势宏伟。而宋代诗人杨万里则写了插秧的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䥐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为了抢季节,全家老少都投入了插秧的劳动。本来这项农活就很费体力,汗流夹背是正常的状态。天上又下着雨,尽管戴着斗笠,穿着蓑衣,还是被淋湿了肩胛,更显其辛苦。自然,这湿里既有雨水,也有汗水,真实反映了田间劳作的艰辛,也以形象诠释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芒种里有“四处皆插秧”的忙碌,也有享受生活的安闲。宋代诗人陆游的《时雨》一诗,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景。晚年的陆游,闲居在越州山阴,过着与花草为伴,与诗书为友的平静恬淡生活。芒种时节,在“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环境里,他躺在竹床上纳凉,摇着蒲扇,喝着清茶,悠然闲适。看着窗外的雨,心里有喜欢的感觉,“爱此一雨凉”,还有小鸟在庭院里的树上唱着的歌,紫藤架上的紫藤花飘来幽幽的馨香。而被雨水羽毛的黄鹂却还不肯离去,“劝我持一觞”,反而邀请我持酒饮一觞。这首极具乡村气息的诗,反映了芒种除了忙以外的另外一个侧面,使人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闲然惬意。

    小说里描写芒种情节的,最有影响的是名著《红楼梦》。在书的第二十七回里,曹雪芹用了大量笔墨,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芒种其间的重要风俗送花神的场面,使得这一已经失传的活动,依然能在现今的人们面前栩栩如生,形象可感。用画面直接和较为全面展示芒种时节农耕活动的,要数莫高窟里的一些壁画。不仅有割麦、扬场和牧耕的情景,还有忙碌之后田间小憩的温馨场面。古朴的场景,浓浓的生活气息,逼真的人物,看着常使人浮想联翩,仿佛在那遥远的时空徜徉。

    芒种,是自然演进故事里的转折,是农耕之歌里的一串强音。苍天以炙热和雨水推出芒种,人们以辛劳和汗水妆饰芒种。在一收一种间,收获昨天的希望,播下明天的希望,繁衍生命,丰盈生命。当繁忙再度被平静替代,夏至的风轻轻吹来,广袤的田野里已是绿意盎然,而芒种的记忆依然在每一条田埂上,每一片绿叶上,等着秋天捡起……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