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的十四年,是日本以侵华为国策的十四年,也是中国加速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十四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熊熊燃烧的十四年,也是世界各国民族浴火重生的十四年。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以如此残酷野蛮的战争,也从未有以如此壮烈悲凉广泛的奋起,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台海出版社的传记文学丛书《十四年:从1931到1945-中国将领抗战亲历史》,从亲历者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跨越十四年的抗战史和它背后的曲折史实线索,为我们揭开了尘封在历史深处的一个个疑问。
一、为什么不抵抗?1931年9月18日,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沉痛的日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也是中国人苦难的起点。这一天晚上十点多,日本军阀在中国东北的沈阳、永吉(吉林省会)、长春、四平街等地同时发动攻击,第二天占领上述各地。据沈阳北大营守军陆军第七旅第六二零团团长王铁汉、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等人的回忆可知:“九一八”事变既是中华民国从中央到地方长期坚持不抵抗政策和日本军阀特别是青壮派坚决执行“田中密奏”之蒙满政策矛盾演变的合理结果,也是东北主政张学良当时不在东北,临时负责人荣臻、臧式毅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再加上通讯不畅贻误战机等因素叠加的结果。但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和东北各界人士多年来对日抗拒的努力和他们的爱国精神不应被抹杀。
二、“九一八”事变的启示。中国几百年来的祸患,可以说完全导源于东北。东北是中国的生命线,无东北即无中国,东北的存亡,关系中国的存亡。换句话说,这个地方,我们自己不能利用,固然无从强国,若被别人拿去利用,反能使我们亡国。“九一八”之后,张学良、王正廷在万般无奈之下,求救于国联。“李顿报告书”公布之后,日本老羞成怒,退出国联。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无能为力;希特勒撕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约》,国联不知所措。正如今天的巴勒斯坦、伊朗求助于联合国,同样无济于事一个道理。国家不强大,只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国联、联合国只是人类文明的一张遮羞布,底下运行的还是丛林法则。
三、为什么敢抵抗?通过刘汝明、秦德纯、刘建群等的回忆文章我们知道:日本人1931年侵占东三省,1932年占据热河,1933年进窥我长城沿线之古北口、喜峰口、冷口各要隘,激战三个月,5月31日中日双方签订《塘沽协定》,平津及华北察、绥、晋、冀、鲁各省岌岌可危。
蒋介石在庐山当面指示第29军军长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及北平绥靖主任宋哲元:日本是实行侵略的国家,其侵略目标,现在华北,但我国统一未久,国防准备尚未完成,未便即时与日本全面作战,因此拟定将维持华北责任,交由宋明轩军长负责。务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将来宋军长在北方维持的时间越久,即对国家贡献愈大。只要在不妨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大原则下,妥密应付,中央定予支持。
中央军黄杰、关麟征两师由华北南调,防务完全交由29军负责。此时的局势与1931年9月18日前颇为相像。蒋介石还在执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政策。
宋哲元、秦德纯等与日本大念“拖”字诀,日本人想复制“满洲国”,在折冲樽俎中把战争延缓了两年多。
1935年12月9日,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开始,全国抗日的声浪达到了极点。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之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12月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到南京,军民欢声雷动,鞭炮庆祝日夜不绝,蒋介石的地位达到顶峰。日本人大为震惊,认为只有武力解决一途。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四、“七七事变”的启示。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导火索,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信号弹;它既标志着日本侵华野心的空前膨胀,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进入了新阶段。它昭示我们:一个落后民族的复兴必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期间力量的集聚与要素积累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往往是其阶段性特征。宋哲元、张自忠等一批爱国将领没有辜负国家与时代赋予的使命。一旦到了退无可退,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作为军人一定要敢于亮剑,敢于奋起反抗,浴火重生,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五、淞沪会战:层层阻击的消耗战,以空间换时间以个人牺牲换祖国生存战略的成功。
国军在正面战场通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常德会战等一系列的消耗战,让日本人梦想的速战速决战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欲罢不能的持久战,众民广土的中国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坟墓。特别是发生在8月13日的淞沪会战,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寇的铁蹄,一百多万中国军队从四面八方投入战斗,整建制的军人眼睁睁烟消玉殒。这震撼心灵的悲壮一幕刻进了上海市民的心里,刻进了国际社会的眼里,国际大都会上海保卫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决心,赢得了西方世界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尊敬。
六、淞沪会战的启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各个国家国家力量总体的斗争,有关国家必须使用所有一切力量以争取胜利。一国的最高当局在战端开启之前就应根据最高国策,结合各种力量成为一套有协调的行动,并指向一个总目标。中日在两次战争中的胜败,完全系于是否拥有正确的总体战略。梁启超在评论第一次中日甲午战争时指出:这只是李鸿章和日本作战,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没有参与这一战争,是中国所以失败的主因。藤原彰教授说:当时日本已演进为近代国家,中国还在封建君主统治之下,没有国家军队,只有李鸿章个人的淮军。在1937年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日本竟然没有全盘政策,最大原因是被第一次中日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更加轻视中国,根本没有注意了解中国由帝国转向民国带来的巨大的社会进步。伊藤正德指责日本军人发动卢沟桥事变是“亡国战争的开端”!
1935年夏,蒋介石制定的对日战争的指导方针是:“我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之独立完整,争取民族之生存自由,建立富强康乐之新中国为目的,一面呼吁和平,期求集体安全;一面整备国防,充实军备,至和平绝望时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正是利用中国有宽广纵深、山川综错的国土与众多的人力,坚决实行向国内退军,从事持久消耗敌人的战略,经过八年艰苦的岁月,以极大牺牲,终于获得最后胜利。同时,丁文江教授在天津《大公报》疾呼:华北是我们的乌克兰,湖南、四川、江西是我们的乌拉尔,云南、贵州是我们的堪察加……大家准备到堪察加去!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号召:向着敌人后方大踏步前进。
政府和国民的意见协调,民心的凝聚统一,是取得抗战胜利的第一要件。
七、台儿庄战役。据李宗仁、何应钦、王仲廉等人的回忆:发生在1938年3月16日至4月6日的台儿庄战役,我方以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为总指挥,孙连仲坚守台儿庄正面,汤恩伯配合打运动战。敌方为日军战力最强的第二军的板垣和矶谷师团。其中3月25日到4月6日,前后13天的台儿庄战斗最为惨烈最为紧张。此次战役共歼敌3万人。为“七七事变”以来最辉煌的战果。
4月8日,蒋介石的电报说:台儿庄胜利,寇敌就歼,军心丕振,为吾最后胜利之开始。我将士奋勇牺牲,致此战役堪为民族史上留下光荣一页,批阅捷报,殊深感慰。唯有再接再厉,勿以初步胜利而骄矜,务当倍矢勤劳,益加惕厉,努力继续追击,克竟全功。
黎东方说:回忆起我们在四月七日争着买报纸的号外和抢购爆竹的情景,仍然能感觉到能与第二集团军、第二十军团,以及其他在鲁南对日军作战的各部队的忠勇将士,同为中国人,是一份荣耀。
据日军步兵第十联队4月2日战报记载:对华军第二十七师第八十旅昨日以来战斗状态加以检讨:究竟是深得蒋介石信任的部队,决死勇战之状历历在目。据守散兵壕抵抗的守兵,全部顽强抵抗至最后。勇哉此敌,全部阵亡,尸骨堆山,七十九壕,尚难容纳。虽系敌人,其壮烈令人感叹,纵令翻译人员劝其投降,无一应者。尸山血河,并非日军所独有,不识他人,徒自陶醉宴如,为国军所最应戒慎者。
诗人王陆一有诗云:铁券河山战鼓殷,临沂春服万朱颜。公仇十世无情报,狂虏千营一夕熠。皇汉大风芒砀际,元戎神武指掌间。台儿庄畔明明月,起为中兴照故关。
八、台儿庄战役的启示。其一,日军骄横,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的狂言破灭。其二,台儿庄战役中的中国军人用尸山血河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的血性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唤起了全体中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其四,台儿庄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矗立在民族解放的大道上,值得后来人永远铭记。
九、对日受降概况。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执行“以德报怨,不念旧恶”的政策,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何应钦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接受日本投降。代表日本签字投降的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其所辖投降兵员1283200人。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划分全国为十五个受降区,并特派就近战区最高军事长官兼各该区受降主官,分别接受日军投降,办理接受事宜。第十一战区司令官孙连仲在北平太和殿接受日军投降,其时人山人海,民心沸腾。有诗为证:受降礼十月十日,太和殿人山人海。孙长官训令日军,根本博伏首下颜。想当年惨无人道,看今天阶下囚般。我领袖以德报怨,谋人类和平万年。
十、对日受降的启示。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1945年8月15日,对全国军民和全世界广播,宣布:“我们不念旧恶,不愿企图报复。乃愿向自由民主与合作的大道上迈进,来共同维护全世界永久和平。”1952年冈村宁次在日本九月号《话》杂志上发表《徒手官兵》一文,记述了战后中国人对待日本俘虏的态度:首先我想说的,乃是战争结束当时,普通把被遣返的人们叫作俘虏及侨民,但是,在中国,严格地讲,没有一个这种俘虏。当时,中国政府称此等日兵为徒手官兵。总之,他们以解除了武装的将兵,对待我们。当遣返之际,无论军人或侨民,都准许除了被盖之外,各带行李三十公斤,及侨民一千日元、军人五百日元的现款。这和其他国家遣返的人相比较,可以说实在是宽大的处置。我想:这次战争结束,乃是日本与中国恢复亲善邦交的最好机会。
通过以上文字记述和后来的许多文献,大家似乎对蒋介石“以德报怨,不念旧恶”的政策大加赞赏,说这是基于中国古代最高级的仁德智慧。不管是蒋介石是基于与共产党争夺天下的现实计算,还是真的基于高超的道德智慧,实际情况是日本法西斯的思想并没有像欧洲的德国那样得到清算,致使当今日本右翼思潮一直主导日本政坛,危机亚洲各国的安全。这不能不引起大家对作恶者如何惩罚更合理更科学更有益人类长期和平发展的思考。
实际上,这个答案,孔子在《论语*宪问》里早有明确的回答:“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最近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和即将在9月18日上映的《731》,则标志着长期以来占据主流的弱国价值观——“以德报怨,不念旧恶”思想的终结,它也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强起来了。
附:
以文惠友,其泽深长
——读《抗战沉思录》
文/魏敬尧
今日拜读敬洲学弟分享的雄文《抗战沉思录》,心潮起伏,久久难平。
说来惭愧,我对历史的认知,向来如散落沙滩的珠贝——零星拾于影视剧的片段、街谈巷议的碎片,模糊、零乱,更遑论精准。抗战那十四载血火交织的岁月,其清晰的时间脉络与深沉逻辑,竟是不久前才勉强理清。而敬洲此文,如同一道强光,不仅照亮了那段历史的肌理,更让我看清了民族觉醒的艰难步履、战略抉择的智慧沉浮,以及胜利背后那无法磨灭的血性与牺牲。
从“九一八”的痛彻心扉到“七七事变”的背水一战,从淞沪的血肉长城到台儿庄的惊天逆转,直至受降时那复杂难言的“以德报怨”……商敬洲以亲历者的视角、翔实的史料、深邃的思辨,为我们铺陈开一部波澜壮阔又发人深省的抗战史诗。特别是文中对“不抵抗”背景的剖析、对“持久消耗”战略的肯定、对“以德报怨”政策的反思,以及对“以直报怨”古训的重申,无不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理性光芒。这不仅是对过往的钩沉,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镜鉴。
读罢此文,一个强烈的感受油然而生:这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
商敬洲以其深厚的学养与拳拳之心,将这份沉甸甸的文化厚礼分享于众,其价值远非几盘珍馐、几杯美酒所能比拟。一篇文章,胜过百场宴饮;一次思想的碰撞,抵过千句浮华的寒暄。它惠及的不是口腹之欲,而是心灵与认知;它滋养的不是短暂的欢愉,而是长久的智慧与力量。
我们常说“以文会友”,这“会”字,是交流,是碰撞,是思想的共鸣与升华。而“惠友”,则是将这份智慧的结晶慷慨赠予,如同播撒种子,期待在他人心田生根发芽。敬洲此举,正是“以文惠友”的典范。这比任何物质馈赠都更显珍贵,因为它触及灵魂,影响深远。
环顾四周,我们的社交场域,常被无休止的饭局酒宴填满。推杯换盏间,时间流逝,精力耗散,留下的或许只有杯盘狼藉与微醺的头脑。当然,亲朋小聚,联络情谊,本是人间烟火。但若沉溺于此,让喧嚣的应酬挤占了静心阅读与深度思考的空间,岂非舍本逐末?
朋友们,何不让我们尝试一种更“走心”的交往?
——分享一篇触动你的好文,胜过十场不知所云的饭局。
——交流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其带来的共鸣与成长,远胜酒桌上的称兄道弟。
——以思想的火花相互点燃,以知识的清泉彼此滋养,这样的情谊,方能历久弥新,愈加深厚。
感谢敬洲学弟,以锦绣文章惠泽友朋!你的分享,不仅让我重温了历史的风雷激荡,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盛宴;以文惠友,是情谊最隽永的注脚。
愿我们都能少一些浮于表面的觥筹交错,多一些沉潜书海的静气,多一些分享智慧的热忱。让思想的交流,成为连接你我的坚实桥梁;让文化的芬芳,浸润我们共同的生活。
有感:
烽烟史笔涤尘埃,
惠我琼琚心扉开。
宴饮浮华终散尽,
墨香长伴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