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徐晖:儒风徐来一一圣地福佑,姓氏荣光
    徐晖:儒风徐来一一圣地福佑,姓氏荣光
    • 作者:徐晖 更新时间:2025-08-04 07:03:52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4874

                                          

     葫芦娃来了,南国壮乡首府出生、成长的葫芦娃来到了山东济宁老家。记得当年他4岁时曾来过一次,看过的物品、走过的路程、做过的事情,现在他已大多忘记,不记得了。在南方他经常说我对山东老家没有印象,什么时候带我回老家看看,这次趁暑假,他爸妈让我们带他来,顺便带他到北京、曲阜、梁山、微山湖等地观光旅游一趟。         

     2025年7月30日一早涛子从鱼台专门开车带着我们祖孙一行赴曲阜拜谒至圣先师孔子。在大成殿门外葫芦娃双手合十拜过至圣先师,信步跨过高门大槛走进室内。东墙边货架上整齐摆满了几列写有百家姓的姓氏字谱,葫芦娃进入像被磁铁吸引一样,径直奔了过去,眼睛快速搜索一遍,便从众多字框中伸手把镶嵌着"徐"字的木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在手中,爱不释手、仔细观赏起来。紧跟着他的涛子看他喜欢忙跟服务员说了几句,迅速用手机扫码付了58元款。我在后面看到他们买了什么,下意识正想提醒阻止不让在旅游区买这类含金量不高的所谓文创产品,又一想看看他们买了什么,这里游人众多,他们已经买了也不好强制命令让人扫兴。我趋前看清了他们买了徐姓字画木框,心里想到他们已缴了钱买下来了,看看品相如何,头脑中又掠过一个念头,葫芦娃才只是一名11岁多的孩子,能有这份身份认同感,能从众多姓氏中寻找到我们的姓氏,能把姓氏符号捧在手中肯定是其内心爱意的反应,是平常默而识之的结果。对他这个举措,大人们不应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衡量值不值,一味批评,而应该看其行动动机和想法,对做得有道理有个人想法体现个人意识的事情应该点赞与鼓励。葫芦娃把字框交到我手中,我拿起来仔细端详,长方形木框中装裱着一张字画,木框用原木制作,纹理清晰,手感光滑圆润。框内是一幅用图案花石楼台木柱描绘成的图画,看上去像书法徐字,其实不是。底衬是一幅淡雅的兰中带白的图案,远山、白云、几点白鹭隐约可见。字形用楼阁舟石匠心独运制作而成,蓝天在上,山水在下,左上方还斜插进四五组迎风绽放的花枝,象腊梅摇曳多姿,似繁星闪烁的枣花点缀在枝干上。徐字左边的双立人上面的两划用叠楼组成,竖划用几个柱子组成一个长方形木盒撑在水中,上面是一个小屋。余字是一座完整的精致木屋,从上到下层次分明,用色彩的明暗和虚实组成字的笔划,下面有3根木棍支撑起一个带木廊的平台,右下角水中还有一只木船串联起徐字左右结构,水波兴起,还能看到房子的倒影。巧妙组成的字形楼阁中间还悬挂着7只长形的小红灯笼。左下角有2方朱印,大的一方篆书"曲阜孔庙"四个字,小的一方好像也有四个小字,看不太清楚,可能是制作者的姓名落款之印信。两方印都是红底白字正与上面灰色楼阁组成的字体相映成趣,倒也精巧细致,内容丰富多彩。木框图画后托加上了一个收放自如的支撑,可以呈35度角立在桌子上,不失为一件艺术品。看后我的心情也愉快起来,便由衷的说到,好,请的好,在东方圣城孔老夫子面前能请到我们的姓氏图案是一件幸事,图画字中所蕴涵的内容又极为丰富,山水花鸟工艺精湛,其意义非同一般,外面还有一个红色纸袋,可以用手提着,纸袋两面都竖写着曲阜2个毛笔黑字,红黑相衬格外醒目,字右下角写着"孔庙祈福"4个小的白底红字,亦像一枚印章,袋子下方横写着八个出自《论语》的名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黑体字。这是一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艺术品,更是明朝龙槐福佑下的"徐"姓家人祈盼福寿康宁的一次行动,知行合一,会欣赏也要敢出手获得!可以说这幅字画框作为一个载体已经有了特殊的“图腾"的意义,葫芦娃已经赋予了它特殊的使命和认祖归宗的价值,相信这种新的赋能作用和来自孔子故里的祝福必将带来特别的具有家族兴旺发达的纪念意义和"金不换"的收藏价值,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工艺品本身。              

     葫芦娃听到表扬赞许,脸上洋溢着笑容,说我要带回南宁家里,放在书桌上。我说,好啊,过几天你回南国乘飞机,我给你装在包里。夜里在济宁小区家中葫芦娃又背诵了孔庙御碑《杏坛赞》。其心情喜洋洋者也!杏坛,传为孔子设坛讲学的地方,金代建亭纪念。著名文人党怀英亲书“杏坛”二字,乾隆皇帝到孔庙祭孔又亲笔写下"杏坛賛”碑文。"杏坛賛"碑阳面碑文为:“忆昔缁帏, 诗书授受。与有荣焉,轶桃轹柳。博厚高明,亦曰悠久。万世受治,杏林何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