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魏敬尧:四湖雅集蕴风华——文化守护者的一次夜谈
    魏敬尧:四湖雅集蕴风华——文化守护者的一次夜谈
    • 作者:魏敬尧 更新时间:2025-07-18 07:18:05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5236


    我素来喜静,不喜与不甚熟稔者围坐共谈,每逢此类饭局,总爱寻个由头推辞。自乔迁新居湖畔云庐,距老城已十公里之遥,夜间赴宴更是少之又少。

    一日上午,朱继德先生邀约,几位文友晚间在四湖荷韵雅集小聚,还要商议诗词楹联之事。我便欣然应允。与朱先生相识不过半年,却觉他谦逊实在,待人热忱,正能量满满,与他相见常有进益。月前他被选举为任城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自上任伊始便精心策划会务,接连组织了在乔羽艺术馆值乔羽先生仙逝三周年《纪念乔羽》的诗歌朗诵缅怀活动,党的诞辰前夕举办了集诗词朗诵、歌咏、书画展《七一歌颂党》综合活动。他尤善发现提携后进,在当地文化界算是位有担当的老将。我对他颇生敬意,其邀约向来不忍推却。

    到场方知,此番聚会乃受文学之友谢迎女士所托。邀请的皆是近期常参与读书协会、诗联学会活动的老文友,且是多在《文化济宁》《东方文学》等平台发表文章的同好。其中,《文化济宁网》知名公众号主编董龙华先生与七十余岁的文化老兵、老记者刘成柱先生也在坐。

    董先生是高中语文教师,于教书育人之外,倾力经营《文化济宁网》,专事宣传济宁人事、历史,刊载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济宁往事,让人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并热爱这片土地。我与他素未谋面,却自五月中旬起,不足两月间,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专栏连续发表了七篇约三万字文章。其间董主编不厌其烦地对文稿提出中肯建议,我心中一直存着感激,总想当面致谢。直至今日相见如愿以成,席间朱兄介绍,两手才得以相握一解想思之心。

    初见董老师,便觉他有别于一般文人的文弱拘谨。可能是因他喜好锻炼,略显肤色黝黑,瘦削干练,思维敏捷,举止得体,三言两语便能让人豁然开朗。想来一定是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会调动学生情绪的好老师。这般风采,倒让我想起他为我批改抗战文稿时的迅速果断和精准细致。因赶未班车,意犹未尽怅然于21点40分离席,与董老师又同乘一车,途中半个多小时的交谈,对社会诸多看法不谋而合,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回眸忆及雅集瞬间,刘成柱先生脸上刻满岁月沧桑,想来是年轻时爬格子留下的印记。他说话时微仰着头,脊背微驼,像深耕水田的老牛;讲话缓慢,口中似有些漏风,却气定神闲,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满是老文人的傲骨。席间,刘老先生谈及以往一笔一画赶写新闻稿件的艰辛,令众人唏嘘感叹;而当话题转向他的创作成就时,在座者又无不肃然起敬。这一辈人,皆是脚踏实地拼出来的,回首往事,当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年轻的谢迎女士始终笑意盈盈,自称"小妹",忙着斟酒续茶,谦声自己初出茅庐,恳请大家多加指点。她反复道谢《文化济宁网》刊载其文章及读者为之溢美留言,言语表现满是对人的敬仰。实则她文笔细腻、描写生动。当下能让人静心品读的文字本就不多,她的作品却能引人掩卷深思,赢得满座赞誉。而她仍不自满,这般谦逊着实令人钦佩。

    酒过三巡,众人未忘正事。朱先生分享了诗文词章如何精进、如何走出济宁的经验,对大家寄予厚望;商敬洲先生则阐述了抢救整理济宁历史名胜楹联的初衷,号召大家添柴助火,言语急切有时不我待之情。此时我掏出手机,展示半年前拍摄的河底石佛闸遗迹,众人顿时两眼放光,争相询问上面是否有文字。督学王冲先生时不时插话,语言诙谐,总会引满堂哄笑。孙彦玲女士称,写文章的冲动源于对某人的怀念和倾诉,言语间目光移向远处,似乎陷入深深的回忆,顿时大家肃静倾听。李杏凯、孙崇佩先生不泛真知灼见,对学会工作提出一条又一条建议,赢得了在座的认可。你一言我一语,皆是为写好"济宁文化"这篇大文章献计献策。我恍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连缀而成。

    细察雅集席间各位,个个怀着对故土的朴素情感,执着地挖掘故土的灿烂文化、宣传家乡的美好,为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这片热地而奔走。我不禁深深喜欢上了这样的一群人,庆幸今日受邀与其相识。往后,自当融入这个队伍,一起前行。

    回到家,已近夜阑夜更深十一点了。湖畔云庐的灯火渐次熄灭,而文人雅士们对济宁文化的热忱与执着,却在这夏夜里愈发显得炽烈。思潮未息即兴赋《荷韵雅集感怀》:


            四湖碧水映文星,围座高谈雅韵生。

            荷气遥通云汉外,墨华长绕浣笔亭。

            十年风雨磨椽笔,一盏醇醪续古风。

            莫道曲高和者寡,孔孟自古重诗声。


    或许是相聚的激动未平,昨夜久久未眠。本想睡到日上三竿,谁知天刚亮,窗外树上的鸟儿便开始了歌咏比赛,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随风涌到枕边。我关上窗子,声渐小。不多时,随着艳阳高升,蝉鸣又起,声声入耳,在窗外盘桓不去,再难成眠。昨晚聚会的场景,便又浮现在眼前。

    一大早把拙文发给朱继德会长,他赞我雅雅文坛快手,立马也激起他的诗兴,旋即诗成二首发我鼓励,愧哉!愧哉!兹录如下:


            赞诗友魏敬尧


            


            警营岁月铸忠诚,卸甲犹怀赤子情。

            藏尽风华凝史韵,笔耕文史著心声。

            诗成每见锋芒在,品立长闻赞誉生。

            莫道桑榆秋色晚,丹心依旧照征程。


            


            金盾经年淬剑光,

            芸窗万卷守心香。

            辨真每自青铜鉴,

            得趣常临古墨场。

            笔底风雷存正气,

            樽前星斗话沧桑。

            平生不负藏山志,

            警苑文华两翼翔。  


    这场雅聚,真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啊!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一帮人为何对传统文化如此执着?他们经济并不宽裕,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还会遭人误解,却甘愿匍匐在充满诗意乡土间,搜寻在城市夹缝中,风餐露宿的征程上,点灯熬油,累疲双眼,乐此不疲,把片言只语的历史碎片连接成文。能有展示,让更多人阅读到,此心安处便心满意足了。

    古城济宁历史悠久,伏羲、少昊、周公曾在此留下文明遗迹;史前文化深厚,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圣地文物古迹众多,三孔、三孟、三曾、颜子、仲子柳下惠、王叔和、王弼等。一大批古建筑星罗棋布,太子灵踪塔、兖州兴隆塔、泗水泉林等;济宁亦是革命圣火燃烧之地、湖西革命文化、闻名中外的羊山战役、舍身救人的王杰等;这里曾是共产党活动与抗日斗争的激烈战场;济宁的山水古村、汉碑汉画都独俱魅力。只是,济宁太多的文化实物已湮灭、文化故事沉入古运河底,太多湖西抗日的烽火记忆正随老人逝去。

    当下,树立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传承已是国家战略。如何抢救挖掘、保护利用济宁历史文化是一道难题。这道难题,正需要这样一群人来解答。

    我发现,他们执着的研究过程都渗透着对济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长期不弃的坚持,则源于一份情怀与责任担当。他们的行动,是为增强文化自信,是为培根育魂,是为中华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般信仰与境界,及其为之不懈的努力,功莫大焉,善莫大焉,让我肃然起敬!

    咱们都该理解他们、尊敬他们——譬如为研究者提供一则史料线索,校正一个日期,便是对这份文化坚守的助力了。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致敬圣域大地上一批追逐灵光的诗友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