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守,子孙之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沉稳之姿,破困境之局,一直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根基和发展。2500多年过去了,他的谆谆教诲依然声声入耳;他倡导的人文精神依然在人们心中延伸;他编纂的典籍依然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他播种的仁爱之火依然温暖人间。2500年花开花落,众生依旧芸芸;2500年云卷云舒,孔子的圣人形象在岁月的轮回中依旧清新;他深厚的修为,泽被pī后代,为子孙留下了绵延不绝的福报。
中国历朝王朝对孔子及后裔都给予了很高的荣誉和地位。汉元帝时期,孔子后代孔霸被册封为褒成侯,孔氏一门自此正式获得世袭爵位。曹魏以后,褒成侯这一爵位先后有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不同称谓,但均由曲阜孔氏嫡系子孙世袭。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册封孔子为文宣王,同时将褒成侯改为文宣公,爵位提高一级,由孔子第三十八世孙孔惟晊zhì承袭。宋文宗时将文宣公改为衍圣公,由孔子第46世孙孔宗愿袭位。衍圣公的封号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宋金时期,衍圣公孔端友追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而金熙宗为笼络汉人,也册封留居北方的孔子第四十九代孙孔璠fán为衍圣公,孔府自此分为南北二宗。金朝灭亡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归降蒙古,仍袭封衍圣公,一直到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宗衍圣公孔洙zhū于公元1282年北上大都,觐见元世祖,被委以相应职务。孔洙去世后,孔府南宗不再担任衍圣公一职,侧重主持衢qú州孔庙的祭祀活动,衢州孔庙香火一直很旺盛。
除衍圣公外,自宋朝以来,曲阜知县一职也常由孔氏子弟世袭。元朝时甚至明文规定,曲阜知县由孔氏后人担任,同时将衍圣公品级提高为三品。明朝时更是提高到一品,除曲阜知县由孔氏子孙世袭外,还免除了孔氏子孙的所有徭役。清朝延续明朝政策,对孔氏子孙优待颇多。辛亥革命后,衍圣公一职仍被保留,1935年国民政府将衍圣公改为奉祀sì官。
20世纪90年代整理完成的《孔子世家谱》,被称为全球最长的家族历史记录。目前已传承至第83代,孔子全球后裔约180万人,涵盖政界、学界等领域的代表人物。比较有影响的,有孔伋jí、孔鮒fù、孔融、孔颖达、孔尚任、孔德成等人。出生于1975年的第79代孙孔垂长,为现代重要传承人,曾发起儒家四圣后裔联合活动。“90后”出生的第83代孙女孔念莹,现居辽宁,体现了家族代际延续的现代面貌。
一
在孔子的人生旅途中,他吃过周游列国时绝粮陈蔡的苦,踏碎十五国荆棘却未见明堂春晖;他受过被诸侯排挤若丧家之犬的磨难,扛着七十二城冷眼仍举礼乐星辉;他积过三千弟子薪火相传的德,勤奋刻苦述春秋铸就文明丰碑;他行过老安少怀济天下的善,仁爱化雨润苍生铺就人间正道。而这些都给他的后世子孙带来了无尽的福报。
感恩是培植福报的重要途径。拥有感恩之心,才更容易静心处事,福慧双修。孔子认为,感恩是仁德的基础,通过感恩他人,能培养宽容、谦逊的美德,从而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他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警示人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财富,而在于坚守道德。若不能以感恩之心对待他人,即使拥有财富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他感恩大自然的馈赠:“饮水者怀其源”(庾信《徵调曲》),以感恩之心对待自然。他感恩父母的养育,指出“色难nán”(《论语.公冶长》),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比物质供养更难;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并且要付诸行动,长期坚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他主张以恭敬态度超越形式化的赡养。他感恩师长的教诲,以谦逊的态度对待知识与权威,并将个体对社会的感恩延伸为普遍的道德责任。
佛家认为,布施分为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无论哪一种布施,都能带来无尽的快乐。经常行布施的人,内心是快乐的,而这种快乐也是一种功德,一种福报。孔子指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的布施,不是单纯的外在行为,而是源于内在的仁爱之心,是自发、无条件的道德实践。他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能够给予民众恩惠和接济,是一种超越普通仁德、近乎圣人的境界。他强调物质层面的帮助和精神层面的引导要结合起来,使民众“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上》)。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通过推己及人,将布施从单向的援助,升华为双向的道德完善。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帮助他人实现价值,实现立己、立人的良性互动。
慈悲是让众生远离痛苦、得到快乐。拥有一颗慈悲的心,是培植福报的前提和基础。从前,有一个小和尚,跟一位神通广大的禅师修行。有一天,禅师发现这个小和尚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就让他回家探望父母。七天后,小和尚竟又回到了寺里。禅师问他这七天是否做了什么好事。小和尚说,回家途中,经过一个池塘的时候,发有一堆蚂蚁被困在水中。他便给投去一片树叶,帮助蚂蚁脱离了险境。师父听后点了点头。小和尚就是因为这一慈悲行为,救了蚂蚁,才得以延长了自己的寿命。由此可见,慈悲的力量是巨大的,带来的福报也是巨大的。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就是以慈悲、恻隐之心为起点的,这也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道德萌芽。他通过“亲亲”的血缘之爱,推及“亲民”的普世关怀,将个人情感升华为社会伦理。这是源自对人性的深刻悲悯。他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以敬畏之心,守护道德的底线,体现对生命与秩序的慈悲。孔子的慈悲之心用在管理上,就是主张通过实行“仁政”,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他反对苛政、提倡节俭、关注民生疾苦,也体现了慈悲之心的现实转化。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强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以行为传递对苦难的尊重。他参加葬礼时,常因哀怜而无法自适:“未尝饱食”,“吊丧后不歌”(《论语.述而》)。对他人悲伤的深切体察,体现了孔子和民众的共情能力。
恭敬,就是怀着虔诚的态度,发自内心的敬重,可以破除人们心中的贪嗔痴。孔子的恭敬之心,既体现在具体行为规范中,也贯穿于礼制、伦理及社会关系的深层逻辑中。他提出:“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强调礼的本质是内在的恭敬之心,将其延伸到法律、道德层面,则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孔子在遇到穿丧服、穿官服及盲人时,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会立即从座位上起来,并加快脚步以示敬意。这种行为既是对他人境遇的体察,也是对礼制的恪守。他上朝的时候,严格遵循礼仪,体现了对职责与领导的敬畏。在人际交往中,他提倡“以礼待人”(《论语.季氏》),主张在互动中保持忠诚、守信,通过言行一致建立信任关系。他遇事必问,既是因为不知者不敢造次,也是为了避免恃shì已知而不问。通过反复确认,体现对知识的恭敬及治学的严谨态度。
只有保持一颗宽容之心,才能与人为善,广结善缘,不断培植自己的福报。孔子将“恕”视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强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主张以自身感受为标尺对待他人。这一原则既是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他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倡导把反思自我与宽容他人结合起来,以减少人际矛盾。他认为,苛责他人容易引发怨恨,而自我约束则能够提升道德境界。面对弟子颜回与买布者的算数争执,他明知颜回正确却判其认输,以此避免激化矛盾。颜回被路人撞倒后未加责备,他称赞其展现了君子之风。少年时的伙伴原壤rǎng,以无礼的姿势迎接他,他虽批评其行为,但也没有与其断绝往来,体现了对人性弱点的包容。他还支持子路接受救人的谢礼,认为此举能鼓励更多的人行善;同时批评子贡拒领赎人补偿金,担忧此举会抬高道德门槛。他常以幽默或委婉的方式表达批评,既传递态度又留有余地,将宽容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种化解矛盾、提升道德的重要智慧。
二
孔鲤是孔子的独子,生于公元前532年,卒于公元前483年。其名“鲤”字,源于出生时鲁昭公给送来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为纪念此事而取名。孔鲤自幼接受严格的礼教,母亲亓qí官氏怀孕期间,遵循胎教的传统,注重言行端正。但孔子并未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而对其特殊照顾,反而一视同仁,很少公开夸赞其学业成就。有记载的,就是曾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过庭之训”(《论语·季氏》),教导过孔鲤,要求他遵守礼仪。孔鲤虽资质不及颜回、子贡等孔门弟子,但性格豁达,能坦然接受父亲的严格教诲。
孔鲤一生未在学术或政治上有所建树。他曾对父亲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又对儿子孔伋jí说,你父亲不如我父亲。体现了他的幽默以及对自身的清醒认知。孔鲤50岁时,先于孔子去世。其妻在其亡故后改嫁,仅留一子孔伋。孔鲤作为圣人之子,在光环与压力下的平凡人生,是孔氏家族传承的重要纽带。他的个人成就虽然有限,但因“孔鲤过庭”的典故,被宋徽宗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家族尊称其为“二世祖”。其子嗣繁盛,后世正统孔氏后裔均出自孔伋一脉。
而孔伋就不同了,他是“至圣”孔子的孙子,拟写了《中庸》专著,继承发扬了儒家学说。他师承孔子的得意弟子“宗圣”曾参,还是“亚圣”孟子的老师。上承孔子的中庸之道,下开孟子的心性之学,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称为“述圣”。
孔伋,字子思,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他的生活比较清贫,三天才吃一顿饭,并且是以野菜、树皮等为主。对为官从政也看得很淡,要说清高,真是无人能及。鲁穆公对他非常赏识。一方面出于对他道德人品的敬重,另一方面,也是处于治国理政的考虑。鲁穆公统治时期,齐国的田氏家族已经具备了篡夺姜氏江山的实力,而鲁穆公也要防备三桓家族取代自己,对付三桓的最好办法,就是扶持自己的势力对其进行牵制。孔门中曾参的儿子、子张的儿子以及孔门学子吴起、公仪休等人,都先后到朝堂任职。子思作为孔子的嫡孙,鲁穆公更想对其委以重任。
而子思对此却不感兴趣,甚至想离开鲁国。鲁穆公为了把子思留住,曾多次派人用鼎装着猪肉给子思送去。鼎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充分体现了对他的敬重。但子思一次都没有接受。他说:“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他认为,鲁穆公是把自己当作犬马来养,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附庸之臣,而不是把自己当成真正的贤人。
子思硬是把清贫的生活,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睡也香甜,吃也香甜。在穿着上,有时在冬天也穿着单薄的衣衫。子贡的学生田子方很有钱,派人给他送了一件名贵的狐狸皮大衣,并带话说,他送给别人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就像把东西扔到了水沟里,记不清了。可结果,还是被子思拒绝了。田子方想不明白,就去找子思,问他到底是为什么。子思说,我听你派来的人说,你给别人东西就像丢弃在水沟中一样,我虽然贫穷,但也不至于把自己当作水沟,去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田子方听后,也没有办法,也只好作罢。(《庄子.田子方》)
清贫的生活,没有影响子思的高寿,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子思去世,享年82岁。这也许与其清心寡欲、淡然从容的处世态度有关。子思的传世之作《中庸》,主要思想,是教育人们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内圣外王的理想人物。对宋代的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徽宗期间,子思因卓越的学术贡献,被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被封为“述圣公”。
三
孔子的子孙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着。到了第8世孙鲋fù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和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孔鲋深度参与其中,为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孙鲋出生于战国乱世,亲见兵戈四起,金鼓争鸣,兼并盛行。他的祖父孔穿,学识渊博,曾在“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处,和名家代表公孙龙辩论。两人争论了一整天,仍是兴趣甚浓。平原君看此情景,便出面调和,认为孔穿“理胜于辞”,公孙龙“辞胜于理”,最终一定会受到贬黜。(《资治通鉴卷三》)。孔穿能和诡辩家公孙龙辩论而稍占上风,足见学识口才之好。
孔鲋的父亲孔谦曾担任魏安釐lí王的相国。魏国当时内忧外患,国运衰微。孔谦加大改革力度,面对秦国东侵的势头,建议“连和于赵”,以多极制一极。还奖励耕战,剥夺世袭权贵的利益,“改嬖bì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资治通鉴.周赧nǎn王五十六年》)但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自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陷害。孔谦任魏相九个月后,渐渐失去魏王的信任,他一再陈表治国方略,都不再被采纳,最终告病回家。
孔谦回到家乡后,把精力转向了对孔鲋的教育上。孔鲋学习也很刻苦认真,常披衣夜读,徜徉于文献典籍之中,沉醉于“先王之政”的美好图景,很快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鲋成人后,来到魏国宣传政治主张,并和魏国名士张耳、陈余成为好朋友。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孔鲋心中的愿景相去甚远。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弃礼义,任刑法”( 《汉书.贾谊传》),力量不断壮大。到秦王嬴政时,攻灭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出兵函谷关,先后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孔鲋的好友张耳、陈余遭到秦国通缉,逃到卫君封地野王(今河南沁阳)。秦军也许对弹丸小国不屑一顾,竟然没有出兵攻取。当时的卫国成了流亡人士的避难所。
接着秦国消灭了楚国。为显示对儒家的尊重,封孔鲋为文通君,并征召他为咸阳博士。孔鲋婉言谢绝,不愿意出来做官。有人对他说,你现在淡泊名利,修习于世无用的学业,这辈子也不会给你带来荣耀,老百姓也不会从中受益,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孔鲋说:“今天下将扰扰焉。徒能保其祖业,优游以卒岁者也。”(《孔丛子.独治》)现在天下纷乱,最终必然会趋于安定。你修习武事去帮助他们成就霸业,我修习文事来帮助他们稳固长久,也是可以的。况且我不能够担负军旅的责任,只是一个仅能保守先祖之业,悠闲度日的人啊。
孔鲋自己虽然不愿意做官,但从长远考虑,还是推荐了徒弟叔孙通去秦国任职。他对犹豫不定的叔孙通说:“子之学可矣,盍仕乎?”你所学的东西可以在当今社会应用,为什么不出来做官?举棋不定的叔孙通先是推辞,孔鲋便再度鼓励他:你具有根据时世变化而变通的才能,现在如果学习无用之学,恐怕不是你的本意吧。于是,叔孙通辞别老师,西去咸阳,担任博士一职。
叔孙通走后,友人尹曾不理解孔鲋的决定,问道:“子之读先王之书,将奚以为?” 您诵读先王的书籍,将来有什么用呢?孔鲋说:“为治也。世治则助之行道,世乱则独治其身,治之至也。”如果世道安定就协助推行先王之道,世道混乱就修养好自身,这是治的最高境界。孔鲋虽接受了秦国的文通君封号,却逃到卫国。在这里,他和昔日的老朋友张耳、陈余重逢,每天过着快乐的日子。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建议,决定“焚书”的时候,身在卫国的孔鲋很快听闻了这则消息,迅速返回家乡,开始处理自己的藏书。他按规定交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竹简书,而将先秦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前汉纪》等典籍,藏匿于精心修筑、中间掏空的墙壁夹层中。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虽然把典籍埋藏在地下要时省力,但孔鲋的住所位于曲阜西南,曲阜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如果连续下大雨,必然被淹没。所以藏在较高的墙壁里,应该是最妥当的。
孔鲋精心安排好藏书之后,就逃至嵩山隐居。他严守这一秘密,未曾对任何人透露。焚书的次年,秦始皇又迁怒于愚弄他的方术之士,在咸阳城外坑杀460余人。那些劫后余生的儒生,或逃出咸阳,暂避深山;或敷衍应酬,权作隐蔽。孔鲋寄居嵩山,不愿掺和这些事情,静心等待时局的变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计划开往渔阳(今北京密云)的一队戍卒,到了安徽大泽乡附近时,因暴雨冲垮道路而逾期。按照秦朝的法律,无论原因是什么,所有戍卒都要被处死。不愿无辜赴死的戍卒,在屯长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杀死押运的秦军将校,宣布起义。大泽乡燃起的烽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响彻云霄,点燃了“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的熊熊烈火。
陈胜、吴广的队伍迅速壮大,一个月内就攻下楚国故都陈(今河南淮阳)。陈胜宣布在这里建立“张楚”政权,并派下属联络六国贵族和天下名士。躲藏在卫地的陈余、张耳看到反秦有望,就参加了起义队伍。陈胜早就听说过这二人才干过人,能得其相助自然非常高兴。除了六国后裔投身反秦事业,一些儒生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 《史记.儒林列传》),纷纷投奔起义军,加入伐秦诛暴的行列。
陈余看到反秦力量迅速壮大,考虑军中需要充实人才智库。就把老友孔鲋推荐给陈胜。陈胜闻言大喜,遂派人带千金和玉帛,驱三乘之车去聘请孔鲋。临行前,陈余又让使臣转告孔鲋:“天下之事已可见矣。今陈王兴义兵讨不义,子宜速来以集其事。(陈)王又闻子贤,欲谘良谋,虚意相望也。”(《孔丛子.独治》)孔鲋见陈胜求贤若渴、以礼相待,便同意前往。他率领孔氏家族子弟,身带祖传孔子礼器,星夜兼程赶赴陈地。陈胜在国都之外设立仪仗,亲自出迎,拉着孔鲋的手咨询政务得失。孔鲋积极献计献策,谋帝王之业。陈胜尊孔鲋为博士,并为太师谘zī议。依计执行后西取关中,六路分击,使秦首尾不能相顾。形势危急之时,秦二世宣布赦免骊山囚徒罪责,发给他们武器,命少府章邯统兵抵抗。因为人们怨恨秦朝暴虐统治,所以纷纷起兵杀死当地郡县官吏,响应起义大军。陈胜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乐观估计秦国已乱,咸阳指日可下,遂有轻敌之意。他派周文率少量军队入关,却没有作好增援准备。
孔鲋觉得周文此行危险,便好言规劝陈胜:“章邯,秦之名将,周文非其敌手。今王(陈胜)霈pèi然自得而不设备,臣窃惑焉。”(《孔丛子.答问》)他还劝谏陈胜要常怀惕怵chù之心,不要志得意满、沾沾自喜:“今王不修人利以应天祥,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在形势大好之际,孔鲋发此危言,陈胜自然不高兴,对孔鲋说:“寡人之军,先生无累也,请先生息虑也。”(《孔丛子.答问》)让孔鲋不要干涉自己的军事决策。
后来孔鲋又多次进谏,陶醉于形势一片大好中的陈胜,终究没有再听进去。不久,章邯果然率军大败周文。然后乘胜追击,又连续击破各路起义军,逼迫陈胜逃至城父。陈胜命大将张贺出城迎战,自己在城楼监战,结果张贺战死。陈胜不敢再战,闭关坚守。在章邯强大的攻势下,陈胜被贴身车夫庄贾杀死。
此前,孔鲋眼见陈胜战败,告诫弟子说:“鲁,天下仁义之国也。战国之世讲颂不衰,且先君之庙在焉。吾谓叔孙通处浊世而清其身、学儒术而知权变,是今师也。”(《孔丛子.儒服》)交待完这些,孔鲋壮烈捐躯于城陷之时。因当时秦朝未亡,焚书令尚存,孔鲋至死都没有吐露藏匿古籍之事。
孔鲋被杀后,他的众多弟子来到鲁国,投奔叔孙通。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与五路诸侯攻入彭城,叔孙通向刘邦投诚。此后无论刘邦成败如何,叔孙通都始终跟随左右。三年后,刘邦统一天下,诸侯在定陶尊刘邦为皇帝。刘邦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礼仪也颇为简易。一天,群臣饮酒争功,喝醉酒时大呼小叫,甚至拔剑击柱,刘邦非常生气。叔孙通主动请缨,要求帮助刘邦整顿礼仪。于是他回到山东,征调30名儒生西行,一起演习一个多月的礼仪。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文武大臣来朝贺时,按照叔孙通教授的礼仪参加宴会,井然有序、上下分明。刘邦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刘邦拜任命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经过叔孙通的弘扬,儒家礼仪在西汉王朝占有一席之地。
汉景帝末年,喜欢奢华生活的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yòu,拆孔子故宅时,人们听到天空传来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大家惊奇之余,从墙壁中间发现一大批用古文字撰写的古籍。当时人都不认识这种蝌蚪古文,只有孔氏后人孔安国能够辨别。他进行系统整理,发现是上古流传的儒家经典。“鲁壁藏书”至此才画上圆满的句号。金代在孔子故宅内修建殿堂,取名为“金丝堂”。明宣宗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苏州知府捐款重建此堂。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在藏书原址建起诗礼堂,在堂后又建“鲁壁”,意在纪念孔鲋对保存文化典籍所作的贡献。
四
孔子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后裔,自幼知书达理,聪明好学,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就是孔子的第20世孙孔融。《三字经》里提到他:“融四岁,能让梨。”孔融有兄弟七人。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拜访,带来一些梨子。父亲便让孔融把梨分了。他拿了一个最小的,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和弟弟。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分。他说自己年龄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弟弟年龄比你小,最小的梨应该给弟弟才对。孔融说,自己比弟弟年龄大,是哥哥,应该让着他,所以大的梨应该让给弟弟吃。这件事情传开后,使其在小小的年龄就赢得了美名。
10岁的时候,孔融跟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名气很大的李膺yīng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不是社会名流,就是李家的亲戚。有一天,孔融一个人来到李府,看门的人不让进,他说,我是李家的亲戚。门卫让其进来后,李膺问,咱们有什么亲戚?孔融说,我的先祖孔子曾拜您的先祖老子为师,所以,我们两家应世代友好。令在场的客人大为惊奇。当时的太中大夫陈韪wěi迟来了,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不屑地说:“小时了了,大必未佳。”小时候显得聪慧,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一听,回敬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世说新语.言语》)陈韪听出了其中的意思,脸羞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这小孩的口才了得,惹不起,真是惹不起啊。
但由于孔融的脾气比较直爽,有什么就说什么,毫不掩饰。这也为他今后的仕途带来了隐患。他38岁时,任北海相。43岁时,被曹操请到许昌,任将作大匠,具体掌管宫室修建工作。公元197年,袁术称帝,曹操认为杨彪和袁术是亲戚,便诬陷他意图作乱,想杀掉杨彪。孔融听说后,立即去找曹操求情:《周书》上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而已,怎么能因此处死他呢?曹操推脱道:“这是上面的意思,我并不知情。”孔融接着说:“如果成王杀邵公,周公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吗?”周成王年幼时,周公辅政,主理国家大事。邵公是周成王的叔叔。幼主要杀大臣,权臣怎会不知道?孔融以此类比,说得曹操无话可对。这还不算完,孔融继续说:“天下人都敬仰您,如果滥杀无辜,只怕天下人都要寒心。如果这样,我明天就不来上班了。”孔融说得在理,曹操也只好放了杨彪。
但孔融也因此给曹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攻下邺城。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甄氏作老婆。孔融就写信给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看不懂,不明其意。以为是以前的典故,自己不知道。等见到孔融,曹操便问,你用的什么典故呀?孔融说,我并没有用什么典故,只不过以现在的故事,揣摩一下过去罢了。曹操才知他讽刺的是曹丕纳甄氏的事。
在政务处理上,孔融也是屡屡犯颜直谏。为了节约粮食,曹操发布禁酒令。孔融说,有因女人亡国的,为啥不禁女人。袁绍残余势力逃往东北,投奔乌桓huán。为了肃清大后方,曹操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孔融进谏说,何必把袁绍的子孙赶尽杀绝呢?曹操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孔融说,您远征乌桓,顺便把“肃慎不贡楛kǔ矢,丁零盗苏武牛羊”这两件旧帐一起算了。这里孔融引用了两个典故。“肃慎”、“丁零”是两个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西周时,肃慎族一直向周天子进贡一种石头做的箭头,即“楛矢”。后来中断了进贡,所以孔融说“肃慎不贡楛矢”。丁零族常常和匈奴争斗。汉代时,苏武被困匈奴,丁零族还抢了他不少牛羊。所以,孔融说丁零盗苏武牛羊之事。
孔融用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意在讽刺曹操远征乌桓师出无名,可以用以前的这两个事为借口。曹操很生气,怕孔融一直这样冒犯下去,影响自己的权威。便给他网罗了四条罪名:谋反、诽谤、交游放荡以及不忠不孝。于公元208年9月,下令逮捕、并处死了孔融。当时孔融的一对儿女正在下棋。有人劝他们抓紧离开,他们淡定从容地回答了八个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整体崩溃的情况下,个体是无法幸免的,表达了在逆境中的深刻思考,最后也被曹操杀害。
五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述而》)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唐代,孔子的第32世孙孔颖达,成为很有名气的人物。他是唐初的十八学士之一,著名的经学家、易学家。他奉诏主持修撰的《五经正义》,对中国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少年时期,他就饱读诗书,“日读千余言,至暮更诵,未尝嬉戏,有异凡童。”(《颜氏家训.勉学》)并养成了待人谦恭、言谈举止稳重的脾气性格。
15岁时,孔颖达已精通《左传》《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并写了一手好文章,但他仍然坚持虚心学习。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大业初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孔颖达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新唐书.孔颖达传》)隋炀帝让他与国子监的儒生,论辩儒学中的问题。年龄最小的孔颖达舌战群儒并取得了胜利。
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些在辩论中失败的年长儒生,对败给一个年轻人感到耻辱,出钱找刺客去杀他。时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将孔颖达藏到了自己家中,才算躲过一劫。后来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孔颖达投靠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封他为文学馆学士。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孔颖达被提拔为国子监博士。后来又任曲阜县令、给事中、太子右庶子等官职,成为李世民信任的文臣之一。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来到国子监,出席祭奠孔子大典,请孔颖达为国子监的学生讲《孝经》,他自己也跟学生一起聆听。期间,他还奉命主持编撰《五经正义》,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对勘误。唐太宗曾向孔颖达请教过相关儒学问题,曾问:《论语》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颖达说,做人要保持谦虚的美德。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请教,技艺高超的向技艺差的学习,体现了谦虚的美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唐太宗非常满意。
在任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期间,孔颖达对其做的不当之处,还多次进行劝谏。尽管李承乾终没有采纳他的忠言,最终被废黜。但孔颖达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唐太宗李世民曾称赞他:“道光列第,风传阙里。”道德的光辉照耀着门第,儒学的风气传遍了里巷。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孔颖达离开了他热爱的大唐盛世。由他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后经中书、门下与国子监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的考定,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定稿,颁布天下并流传至今。
六
孔子的第64世孙孔尚任,出生于1648年9月17日,如果用明朝的纪年,就是明永历二年。但此时,清朝已推翻明朝统治,建立了清王朝,这一年正是清朝顺治五年。这个时间背景对孔尚任的人生有着特殊意义。
孔尚任从小聪明好学,积极向上,但是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在父亲的安排下,给孔尚任花钱买了一个监生的身份。公元1678年,30岁的孔尚任再次科举考试失利,在落寞与孤寂中隐居于石门山中,闭门谢客,发奋读书著述。完成了《石门山集》,用文字表达了他对 “隐士”的独特感受。在隐居期间,除了偶尔与朋友聚会,游历山色野景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创作。特别是他搜集了大量南明史资料,计划创作一部传奇作品,这就是后来享誉天下的《桃花扇》的初步构想。
清朝建立政权后,为巩固统治,依然把儒学作为主导思想,通过尊孔崇儒、提倡理学、重视科举和教育,将儒家思想植入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中。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亲临山东孔庙,行三跪九拜之礼,题写“万世师表”匾,悬挂于孔庙的大成殿。并下诏全国各省学宫孔庙悬挂“万世师表”匾。“万世师表”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随后,康熙又决定好好学习儒家文化,找来孔尚任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大学》,封其为国子监博士。
康熙巡游江南,让孔尚任跟随自己一同前往。在江南一带,孔尚任结交了大量不愿与清朝合作的明朝遗老,以及文人墨客。他搜集资料,为创作《桃花扇》积累素材。历经10年,于1699年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印刷出版后,人们争相阅读,好评如潮,产生了轰动效应。他写出了明朝子民的内心所想,表达了孔尚任对于亡国的悲愤之情。《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一起,成为中国戏剧创作中的经典,两人因此并称为“南洪北孔”。
《桃花扇》的创作与演出成功,也引起清政府的关注。康熙皇帝也找来了剧本阅读。《桃花扇》创作的用意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核心思想是对已经逝去的明朝的怀念,表达复明之心。康熙读后非常恼怒。本来孔尚任已经被提升为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康熙命令革去孔尚任的这个官职。因考虑到他是孔子的后代,才幸免一死。公元1701年冬天,孔尚任落寞失意地回到了曲阜。在随后的日子里,他郁郁寡欢,于公元1718 年2 月12日去世,享年70岁。
七
进入现代社会后,儒家思想和孔氏家族的地位经历了巨大变革。随着西方思潮的引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儒家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衍圣公”的封号在民国时期被取消,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尽管如此,孔子的思想遗产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继续影响着现代社会。从一个人的智慧,演变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文明发展。
在孔子的后裔中,第77世孙孔德成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一位。1920年2月的一个寒冷清晨,曲阜孔府内外一片肃穆。府邸周围戒备森严,士兵把守各个路口。产房内,一阵响亮的啼哭传来,孔德成降生了。这个婴儿的诞生,牵动了整个北洋政府的神经。孔德成的父亲孔令贻英年早逝,留下遗腹子,如果不是个男孩,就很难办。当得知是个男婴后,整个曲阜沸腾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北洋政府为此也鸣放了十三响礼炮以示祝贺。
孔德成5岁的时候,就开始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他的衣食住行也很简单,与普通人家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他谦逊低调的性格。15岁那年,孔德成作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主动向国民政府提交了一个报告,请求废除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衍圣公”世袭爵位。这个决定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最终,政府将其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保留了孔家的特殊地位。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本人多次邀请他去日本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但孔德成看穿了这些邀请背后的企图,以各种理由推脱。1938年初,日军打到曲阜。国民政府意识到孔德成的特殊身份,派人将他接往后方。离开家乡前,孔德成还将大量典籍和文物存在孔府,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来到武汉后,孔德成发表抗日宣言,鼓舞了民众的士气。此后,又来到重庆、成都等地,从事抗日救国活动。他还广泛联络海内外学者,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凝聚民族精神、坚定抗战信念做出了贡献。
1949年,孔德成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台湾,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他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潜心钻研传统文化,将深奥的古籍文献阐释得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闲暇时,他常在书房挥毫泼墨,以书法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参与创办了“中华孔孟学会”,定期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民众参与。2008年10月28日,88岁的孔德成在台湾逝世。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跨越2500多年,孔子的福报绵绵悠长。其后裔目前分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形成延续83代的庞大宗族网络。主要聚居地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及北美地区,包括传统聚居以及近代移民形成的分支。孔子的家族传承不仅限于血缘关系,还包括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表现,使得孔氏家族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