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诗歌方阵
诗行天下
业界动态
新闻视线
诗歌高地
新诗
散文诗
古体诗
诗评
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随笔
理论 ▪ 论文
理论在场
论文百家
主编评诗
新诗
古体诗
图书出版
出版成果
出版资讯
字画收藏
书法
画作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作品
名录
征稿
征稿
业界
书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 ▪ 论文
>>
论文百家
全部资讯
理论在场
论文百家
2010-06-09 02:00:53
影视艺术无法丢弃文学性这根“拐杖”
<!--正文内容begin--></H1> 1 文学,作为一种书写(印刷)的文化保存形式为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别林斯基曾说,文学是一个民族感性的本能的世界观,文学包含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理解、情操、宗教、语言等,还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此所谓“文...
[阅读全文]
2010-06-09 01:20:51
程光炜:重新发现殷夫
<!--正文内容begin--></H1> 今年是诗人殷夫诞辰100周年、牺牲79周年。殷夫以22岁的短暂青春,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成为“红色诗人”,这种强烈的信念感和慷慨赴死的勇气,在今天具有了别一样的意义。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最初读他非常激烈的一些诗,如《血字》、《1929年的...
[阅读全文]
2010-06-07 04:25:18
谢有顺:诗歌衰落,不利于国人心灵培养
</H1> 在古代,令文人骄傲的是“诗”,官员、隐士、僧人、侠客,各种人群中都不乏诗人;日常生活层面中,影响、塑造中国人性格的,诗也是主要方面之一。 但进入当代,诗歌传统和诗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衰落了,这不利于中国人心灵的培养。特别是对下一代人来说,复兴中国文化...
[阅读全文]
2010-06-04 03:04:50
哈森:嘎代才让和他的诗歌
<!--正文内容begin--></H1> 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我认识了嘎代才让——一个将诗歌写作日常化的藏族青年。 无论在网络世界里,还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嘎代才让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面对文化与角度的不同、所属年龄段的不同、人与人的远近不同等因素驱使下的所有不同评价...
[阅读全文]
2010-06-04 03:01:53
古岳龙:“新散文时代”的异光
<!--正文内容begin--></H1> 汉语散文的发展,已经完成了由浮躁的宏大历史叙事、呓语般的私人书写到回归散文本身的文学转向,这就像一抹异光,在大地上用一种“涂鸦”的方式,记录了散文的转身。 “新散文”从一开始就是在民间寻找自己的“涂鸦”胎记。祝勇认为,如果“背叛...
[阅读全文]
2010-06-03 05:17:38
杨小洲 :大江健三郎的枯燥
日人大江健三郎将写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关于冲绳的文章结集成书,名《冲绳札记》,距他以小说《个人的体验》获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大约有三年的光景,这两本书大概可归为大江氏个人写作生涯里光辉的顶点,用来代表他的小说与散文两种不同写作方式,而这两种写作方式皆融...
[阅读全文]
2010-06-03 04:15:35
谢乐军:谁在扼杀想象力
孩子童年时期的想象力常会让大人惊讶:把柜子上的两个树节疤想象成熊猫的眼睛,和布娃娃说话,一同睡觉,把它们当成有生命的好朋友。我去幼儿园看过一些孩子的画,孩子们都爱把太阳画成一张笑脸,把房子画上翅膀在天空飞翔……看这样的画,惊叹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之余,更多的...
[阅读全文]
2010-05-31 02:19:56
蒙木:我和维特根斯坦的缘分
</H1>尽管百无一用是书生,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无非一个书虫。但读研三年,我可以豪言读书的,也无非一本书和两个人,这书是《文心雕龙》,两个人指弗洛伊德和维特根斯坦。《文心雕龙》是我的专业“圣经”,读它的初衷不过是为了硕士文凭和在北大那个地方混得下去。而读两个人纯...
[阅读全文]
2010-05-31 01:11:40
宋杰:我读作家风流
瓜田月夜下渐渐回归于温馨并最终走向和谐的雪儿;穿越30年时光在生命的边沿线上艰难跋涉用温暖护犊的母亲的卓越;大汶河畔那重叠着的湾崖景深……恍惚间,有风轻轻地吹过,在瞬间遗落,顿时涌起阵阵似曾相识的记忆。一口气,读完风流的《清且涟猗》剩余部分,我如一位安全分娩后的...
[阅读全文]
2010-05-30 02:06:31
范小青:写作应该听任自己内心的召唤
</H1><!--判断阅读权限--><!--判断是否已经扣点-->近日,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范小青在新华网副刊频道开通之际就地方作协如何关注业余作者、如何看待自己作品中的理性深度以及网络文学参评鲁迅文学奖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网副刊频道编辑俞胜的专访。俞胜:范老师,祝贺您当选为新...
[阅读全文]
第一页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最末页
资讯导航
理论在场
论文百家
推荐资讯
大法无法―-读梁楷
崔曼莉:《浮沉》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
欧阳杏蓬――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见证者...
欧阳江河:诗歌是我感知生命的方式...
周国平:寂寞是写作者的宿命...
央嘉措的诗与情:一代神王的爱情幻灭...
第三届广东诗歌节暨首届深圳诗歌节综述...
西川:写作沸点不提升就会废掉...
友情专稿:马莉:中国诗人肖像昌耀...
剪纸和灶花――诗人赵丽宏绘画、书法逸...
为野生的中国立传――评《大秦帝国》...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型,诗歌都应该也...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当前文学的四种审美误置
热门资讯
朱永新:他用书画为昆曲和昆山代言...
吴福木:巅峰相见风景异,大河奔流沛...
刘伟:老师,你为啥总是忧郁不快?...
刘伟:严师何处寻?
魏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李木生...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2010那些远去的文化背影
江书胜:诗人的品格与风骨...
王冰:雪落春江水——卜一诗歌赏析...
王冲:面子的重量与尊严的底色——读...
林木:求实与批判——李木生先生《马...
刘醒龙:自信如青铜重器
王冲:读商敬洲《纸上的村庄》...
庄晓明:关于诗歌的反抒情写作...
刘伟:辩证看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路忠强:对普通劳作人的深情凝望——...
刘伟:亟需整治基础教育系统的非教学...
刘伟:观察与思考——应高度重视实验...
杨维松:在机器轰鸣中种下诗的种子—...
刘德安:一个追梦者的文学世界...
会员协议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8-2025,dfwxw.cn,Inc.All Rights Resered 站长信箱:chinadfwx@126.com
鲁ICP备2021022331号-1
主办:东方之光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地址:山东济宁市金宇路60号百丰大厦917 ● 邮编:272000 ● 电话:0537---2165917
总编辑: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