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范小青:写作应该听任自己内心的召唤
    范小青:写作应该听任自己内心的召唤
    • 作者:范小青 更新时间:2010-05-30 02:06:3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916
    [导读]授权刊发

     

     

        近日,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范小青在新华网副刊频道开通之际就地方作协如何关注业余作者、如何看待自己作品中的理性深度以及网络文学参评鲁迅文学奖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网副刊频道编辑俞胜的专访。

        俞胜:范老师,祝贺您当选为新一届江苏省作协主席,当时我就看了王山老师对您作的专访,所以如何处理既要忙于行政事务又要潜心写作的矛盾这样的问题我就不问您了,“江南自古多才俊”,江苏作家在中国文坛也是大放异彩的一个群体,很想了解您会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江苏作家整体实力达到更高的高度,这些措施包括长期的和近期的。

        范小青:既鼓励作家们朝着大作家大作品的方向努力,又希望作家潜心创作,不要急功近利,要沉得住气。这是精神方面的。同时,江苏作协将采取加大奖励力度和奖励面、扶持重点作品、培养不同体制、不同梯次的作家人才队伍、召开各类文学研讨会以提高作家的艺术和思考素养等措施,努力推动江苏文学事业攀登新的高峰。

        俞胜:第二个问题是江苏徐州业余作者“如月”提的,如月近年写了不少诗,她的诗我读过,写得很美。她问您,像我这样没有工作,又酷爱文学,且又写了不少作品的人,出书销书成了问题,再就是作协无论搞什么活动,永远也轮不到我们。请问省作协今后会不会关注像我们这样的业余作者呢?

        范小青:对于广大的基层业余作者,我们一定会尽力去了解,去关注,去扶持,省作协希望能够把关注的热度和温度传递到每一个文学的角度和每一个文学人的心上。今年我们出台了“壹丛书”计划,是参考学习中国作协“世纪之星丛书”的做法,每年给十位第一次出书的青年作者免费出一本书。同时,我们正在考虑恢复出版江苏作家文丛,由省作协牵头,可以让更多的出书难的基层作者以最经济的方法出版自己的作品。我们每年举办两到三期各类文学方面的读书班,学员都是基层的作者。但是因为省作协只有一个,而基层作者面广量大,我们的宽度广度和力度可能顾及不了所有的人,所以也希望广大的业余作者能够主动与我们联系,进入大家的视野,帮助我们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广大业余作者也不能太封闭自己,应该多和当地的市作协联络、沟通,让各市作协也能了解你们的情况,这样,才更有可能走出来。

        俞胜:我还是更多的关注您的创作情况,您小说主人公多是小市民和农民工,正像您自己所说的,写农民工的至少占了一半。我注意到前两年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您关注的也多是农民工问题。今年您的提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不是意味着今后农村教师也会进入您创作的视野。

        范小青:应该会的。我自己的初中到高中时期,就是在农村中学念的书,我熟悉并且喜欢农村的学校和老师,对于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以前写过农村教师的小说,今后还会再写。

        俞胜:现在关于“农民工”又出现了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的说法,按照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标准,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城乡简史》中王才的儿子王小才应该不属于“新生代农民工”,您如何看待“新生代农民工”?在今后的创作中会为破解“新生代农民工”难题寻找答案吗?

        范小青: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农民工这个群体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我们看到、了解到的农民工,年纪偏大,文化偏低,他们远离家乡,在城市艰辛生活,省吃俭用,积攒下每一分钱,然后带回家去造房子,给儿子讨媳妇,再抚养孙儿孙女。所以,他们除了一天三顿填饱肚子,几乎没有其他消费,天一黑就在工棚里睡着了,听不见风声雨声,甚至连梦也不做,因为他们太累太困了。从这一点上讲,他们虽然人在城市,但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新生代农民工比父兄有文化,一般都有初中毕业,甚至读过高中,他们不可能象他们的父兄一样,早起打工,天黑上床,除了生存渴求外,他们的精神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我开始关注80、90后农民工的状况,这是一群从物质到精神都想要融入城市的新农民工,他们恐怕也不会象父兄那样在城里干几年后再回老家了。

        在某个大公司,数十位保安人员,无一不是外来的民工,他们住在公司提供的统一住房内,每个月的上半月,晚上住处见不到他们人影子,一发工资,他们就出去消费了,下馆子,进网吧,少数人还会去KTV,城里年轻人去的地方,他们都想去。于是,到了下半个月,钱化完了,无处可去,就窝居在住处,无聊地熬着漫长的夜晚。他们没有积蓄,对收入基本没有计划,这样的日子,他们打算过几年呢?几年以后,他们凭什么在城市谈婚论嫁,成家立业,生育和抚养孩子呢。同时,除了网吧和馆子,他们的精神追求又该在哪里着落呢?这个群体的农民工,将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人数也会越来越多,对这样的一个新的群体,我想,我的目光,会更多地投向他们。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各界,也应该多多地给予他们关注和帮助。

        俞胜:记得洪治纲老师曾经这么评价您:似乎不太注重理性的思考深度,也不太在意小说结构上的逻辑关系以及叙事内部的繁简控制,而是凭借自身对世俗生活的敏感把握,从容地传达出各种充满艺术质感的生存状态,并以此彰显了俗性生活所特有的美学趣味。读您以前的小说似乎是这样的,但读您近期的作品,譬如短篇小说《我在哪里失去了你》,既揭示了现代人人际关系的复杂,又提出了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很有理性的思考深度,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作品中的理性深度?

        范小青:我的创作一直在变化之中,我的创作理念也一直变化之中,所以你会感觉到我现在的小说变化了。过去我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有意掩藏在淡淡的生活背后,本来就很淡,又在背后,可能许多读者是读不出来了,同时,在前一二十年的创作中,我更偏向于于平淡中见精神的创作理念,但是现在发生了变化,理性的思考渐渐显现出来,我想控制也控制不住,这就和我从前的作品有区别了。我想,写作应该听任自己内心的召唤,既然现在内心召唤我这么写,我就这么写吧。

        俞胜:今年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具有鲁迅文学奖的参评资格,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您觉得网络文学是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吗?

        范小青:这是一件好事,我为这个决定感到高兴。网络文学已经是文学的一个部分,也必然会是今后文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既不是全部,也不是可以随便忽视的。

        俞胜:您还说过“一个人不读任何文学作品,一样可以成长,一样可以成功;但是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讲,如果这个民族这个社会没有诗歌、没有散文、没有小说,简直不可想象。”值此我们新华网新华副刊推出之际,想请您为我们副刊的读者和作者说几句话。

        范小青: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一个人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读一篇文学作品(哪怕是很短的小说、诗歌),会是一件幸福的事。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