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诗歌方阵
诗行天下
业界动态
新闻视线
诗歌高地
新诗
散文诗
古体诗
诗评
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随笔
理论 ▪ 论文
理论在场
论文百家
主编评诗
新诗
古体诗
图书出版
出版成果
出版资讯
字画收藏
书法
画作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作品
名录
征稿
征稿
业界
书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 ▪ 论文
>>
论文百家
全部资讯
理论在场
论文百家
2010-01-19 04:49:54
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型,诗歌都应该也必须幸存下去
据东方早报2010年1月17日午间综合报道二十年前,北岛离开故土开始了海外漂泊之旅,从欧洲到美国,写诗之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困顿。也许,这才是诗人的正常生活。两年前,北岛终于在香港安定下来,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去年3月,我在香港参加一个文学论坛,坐在北岛旁边...
[阅读全文]
2010-01-17 09:58:13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文学有文学自身的规律,文学有文学的大道理,要坚守文学的品质。作家是社会的观察者,永远要观察这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步伐和身影,永远要叙述这个社会的伦理和生活,更要真实地面对现实和自己的内心,尽一个从事作家职业的中国人在这个大时代里的责任和活着的意义。”——贾平凹...
[阅读全文]
2010-01-15 03:27:11
在历史中寻找支撑我们民族的精神价值
” 1月10日下午,“60年中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新时期发轫、现仍在服役的军队作家的作品只有武警著名作家王树增的《解放战争》入选。(曾在军旅的作家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莫言的《红高粱》也榜上有名) 那么,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王树增其人其文。 ...
[阅读全文]
2010-01-13 09:10:11
顺光中的王剑冰
见到著名散文作家王剑冰老师,很偶然,也很惊喜。过去对于王老师的印象,多是来自于报刊、来源于网络。但今天坐在对面的王老师,举手投足更象是他笔下如江南小镇周庄恬定的散文、如“八月敲门声”一样清脆的诗歌,氤氲着独特的淳朴和温厚,犹如的缕缕春风拂过,使人倍感清新。 ...
[阅读全文]
2010-01-12 03:13:44
王蒙先生的庄子情怀(彭世团)
2006年,伊犁师范学院的时曙晖老师写过一篇通过王蒙先生1981年发表的《杂色》来看庄子对王蒙先生的影响的论文。这篇文章探讨了庄子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对王蒙先生小说结构与行文的影响。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篇专门探讨王蒙先生与庄子之间关系的论文。是啊,小说里那唯美的环境描写...
[阅读全文]
2010-01-10 03:23:33
蒋子龙的快意人生
蒋子龙,男,1941年生,河北沧县人。曾做过工人、海军制图员、厂长秘书、车间主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中篇小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长篇小说《蛇神...
[阅读全文]
2010-01-09 07:54:23
《手艺坊》杂谈
凸凹我从未谋面,他的诗从前也没有机会拜读,但知其名耳。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周,在北京“三个贵州人”饭店第一次听人朗诵凸凹从灾区发出的有关地震的诗,现场感增添了诗的感染力,使我想到杜甫“随时敏捷”诗说的启示性,以及在危急时刻诗人以诗禳灾,发出拯救呼告的可贵。地震入...
[阅读全文]
2010-01-08 12:02:15
写意贾平凹
两本书:《秦腔》和《废都》 获奖作品是《秦腔》。授奖词是这么评价这部长篇小说的:“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也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致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
[阅读全文]
2010-01-06 11:26:04
韩美林:没有艺术,你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好
坐落在北京通州韩美林艺术馆入口有几个大字:“上苍说,韩美林,你是头牛,这辈子就干活吧。” 2009年12月26日,韩美林从艺60周年并在京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值此机会,本报记者采访了韩美林先生。我们到达韩美林工作室已是上午十点。画案上放着张字条,上面密密麻麻写着通过...
[阅读全文]
2010-01-06 09:17:16
生命的品质:张炜印象
刻简的人 当我面对张炜那一排排著作,第一个感觉是,假如它们是用竹子刻出的竹简书,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形?摞起来该有多么庞大?如果是一刀一刀在竹简上剜刻出来,那要付出多少艰辛和时间? 实际上,我在第一次拜读张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时就有这种感觉。那种联想来自...
[阅读全文]
第一页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最末页
资讯导航
理论在场
论文百家
推荐资讯
大法无法―-读梁楷
崔曼莉:《浮沉》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
欧阳杏蓬――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见证者...
欧阳江河:诗歌是我感知生命的方式...
周国平:寂寞是写作者的宿命...
央嘉措的诗与情:一代神王的爱情幻灭...
第三届广东诗歌节暨首届深圳诗歌节综述...
西川:写作沸点不提升就会废掉...
友情专稿:马莉:中国诗人肖像昌耀...
剪纸和灶花――诗人赵丽宏绘画、书法逸...
为野生的中国立传――评《大秦帝国》...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型,诗歌都应该也...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当前文学的四种审美误置
热门资讯
朱永新:他用书画为昆曲和昆山代言...
吴福木:巅峰相见风景异,大河奔流沛...
刘伟:老师,你为啥总是忧郁不快?...
刘伟:严师何处寻?
魏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李木生...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2010那些远去的文化背影
江书胜:诗人的品格与风骨...
王冰:雪落春江水——卜一诗歌赏析...
王冲:面子的重量与尊严的底色——读...
林木:求实与批判——李木生先生《马...
刘醒龙:自信如青铜重器
王冲:读商敬洲《纸上的村庄》...
庄晓明:关于诗歌的反抒情写作...
刘伟:辩证看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路忠强:对普通劳作人的深情凝望——...
刘伟:亟需整治基础教育系统的非教学...
刘伟:观察与思考——应高度重视实验...
杨维松:在机器轰鸣中种下诗的种子—...
刘德安:一个追梦者的文学世界...
会员协议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8-2025,dfwxw.cn,Inc.All Rights Resered 站长信箱:chinadfwx@126.com
鲁ICP备2021022331号-1
主办:东方之光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地址:山东济宁市金宇路60号百丰大厦917 ● 邮编:272000 ● 电话:0537---2165917
总编辑: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