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虽然是一种草本花卉,但它泼辣忍耐,适应性非常强。公园、绿地、室内、野外等地方,都适合栽植,都能生存。菊花不仅可供观赏,愉悦人们的精神,还是很好的中药材,具有散热、解毒、明目、镇痛、止咳等作用;有的还能作饮料,如白菊花,等等;菊花还是一种具有净化空气、抗击污染作用的花,能吸收室内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甲醛等有害有毒物质。菊花还有许多别的称呼,如寿客、更生、金蕊、金英、陶菊、笑靥金、周盈、女节、女茎、节华,等等。菊花品种繁多,色彩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几乎什么颜色的都有,但以黄色最为常见,且最为富贵。
菊花自古以来被称作“黄花”。为何称“黄花”?也许单从颜色上这样叫的,因为黄色尊贵、大气,且黄色菊花品种多;也许直接就是从《礼记.月令》那里规定来的。《礼记.月令》云:鞠有黄华。其中,‘鞠’为古‘菊’字,‘黄华’即为‘黄花’。名称从哪里来无关紧要,关键是它的品格。
菊花为我国名贵花卉之一,与梅、兰、竹一起,一向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君子者,品行端正,高风亮节也!要说菊的品格,当之无愧的就是斗风傲霜,坚忍不拔。正因如此,人们历来喜欢菊花,文人雅士也更乐意把它作为歌颂的对象。
陶渊明的“卓为霜下杰”;杜甫的“菊蕊独盈枝”;元稹的“此花开尽更无花”;陆游的“黄花芬芬绝世奇”;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张煌言的“已看铁骨经霜老”;文征明的“独垂舞袖向西风”;刘大槐的“翠叶丹苞斗晚霞”;等等。上述咏菊大家的诗作,无一不是满怀豪情,对菊的君子之风,加以颂扬。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更是赞扬菊花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他写于一九二九年十月的《采桑子.重阳》词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就是战场,黄花当然就是菊花了。这里的“黄花”我理解两层含义:一是明面上写实景,写自然界中实实在在生长着的菊花,因为闽西一带的秋天,黄色的小野菊花到处都是,实质上是把革命队伍的红军战士比作黄花,讴歌革命志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以赞美革命战争;二是语带双关:说菊花,又把菊花暗暗地比喻成战士。总之,这首词运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在革命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激发和弘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正是中国大革命失败以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找到了一条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时期。这个时期,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葬送了大革命的前途,又遭“左”倾路线的排挤,可想而知,毛泽东同志的心情是极其苍凉和沉重的。但他始终保持着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在《黄鹤楼》《秋收起义》《井冈山》《重阳》《广昌路上》《反第一次大“围剿”》等这个时期的许多壮丽诗篇里,看不到丝毫的怨气和颓废,相反的是,每首诗词都是正气凛然,充满着战天斗地的革命理想和藐视一切艰难困苦的乐观主义精神,彰显着党和人民军队缔造者海纳百川、气吞山河的博大胸怀。《重阳》把战士比作黄花,赞美革命队伍,赞美革命战争,正是这种精神具体的、真实的、艺术的写照!可以说,“黄花”是《重阳》的最重要“物象”。
作为“黄花”,菊也是季节的代表。在作诗答对当中有很大的作用。
刘凤诰,江西萍乡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当年,刘凤诰进京赶考,得中探花。因为刘凤诰貌相不佳,乾隆皇帝不大相信他的才华,所以,要当面考考他。怎么考呢,就考对联。众所周知,乾隆可是作诗吟联的高手。于是,这位皇帝爷便出了上联,曰: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刘凤诰虽然其貌不扬,才华那是实实在在的,不然怎么能取得殿试第三名的好成绩呢!乾隆吟罢上联,他即刻对出下联: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这副联,上联以“东西南北”四方星斗为题,题出奇妙,天子天象,符合乾隆身份,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卉相对,对得精巧;并且,“探花郎”三字,语带双关:不仅可以探望、欣赏代表四季的四种花魁,而且“探花”还是皇榜上状元、榜眼之下的第三名。这副联可谓联中之精品,君臣之绝唱!在联中,代表秋季的菊,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黄花”,菊亦在国粹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京剧,是国粹,雅称梨园,还称菊坛。称梨园,众所周知,与唐朝开元皇帝李隆基有关系。据悉,李隆基本人精通音律,极力倡导歌舞,首创羯鼓(现在京剧用的单皮鼓),在梨园开辟专门舞台,选拔乐工、舞伎作为演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演出。李隆基用羯鼓指挥文武场。可以说,他既是一个音乐家,又是一位指挥家,还是导演。据悉,京剧用羯鼓指挥、调度文武场面,就是从开元皇帝那里沿袭下来的。因此,京剧行被称为“梨园行”,京剧界亦被称为“菊坛。这“梨园界”的祖师爷当之无愧的就是李隆基了!当然,李隆基开设“梨园”,还有一位必不可少的主角——他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令他神魂颠倒的爱妃杨玉环。杨玉环不仅有“羞花”之貌,而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且擅长编排。
称菊坛,据悉还与宋朝高宗有关系。高宗时期,宫中有位擅长歌舞、精通音律的“菊夫人”,宫中称为“菊部头”,因为,宋代把管理歌舞、乐工的班首领称为“菊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