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春节前对我说:“我写的对联要送给喜欢的人,不喜欢的就别送,千万别勉强。” 父亲的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泛起层层涟漪,让我思索良久。我由衷地敬佩父亲,在我看来,这简短的话语,饱含着对文化人的珍视与尊重,也彰显出文化独有的气节与温度,这也正是文化令人着迷之处。父亲的话,也勾起了我对2023年一件小事的回忆。那件事虽小,无关利益,却一直如鲠在喉,让我难以释怀。
那是2023年的一天,在群里结识的本地诗词爱好者张师傅给我发消息:“在朋友圈看到老爷子的书法作品,实在是太棒了!我想求几幅字画。过些天我同事家孩子过百天,想求一幅‘知足常乐’,麻烦把‘足’字空出来。” 我欣然应允:“没问题!” 回家告知父亲后,父亲第三天便完成了作品,还特意嘱咐我:“早点给人家送去,别误了人家送人。” 我连声应好,随后我又选了两幅父亲的书法作品一起赠送于他,并拍照发给张师傅。他回复道:“谢谢老人家,我随后联系你。”
半个月过去了,眼看着快到孩子办百日宴的日子,我再次联系张师傅:“要是你忙,我给你送过去吧?” 他很客气地说:“不用不用,等我联系你。” 距离百日宴只剩两天时,我又打电话过去,他仍说:“不用送,我自己去拿。” 然而,百日宴结束了,他始终没有来取。我默默地把字画收起来,告诉父亲:“已经送过去了,对方很高兴。” 父亲一向谦虚低调,追问道:“人家真的相中了吗?觉得写得怎么样?” 我忙不迭地说:“喜欢得很呢!”
一年后的一天,张师傅发来信息:“抱歉,我太忙了,我去把那幅字拿来”,
“哦,张师傅,不巧,那幅字画已被一位亲戚拿走了”!
“字画要送给喜欢的人,送给有眼缘的人”。我想张师傅就是和书画少了机缘,才于此插肩而过。文学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记得2017年,那是我对文学最为痴迷的时光,每日沉浸在写作中,笔耕不辍。功夫不负有心人,接二连三的投稿,陆续在网络上发表。喜悦之下,告知于亲朋好友,有人欣赏,有人反对,还有人质疑?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自古书画不分家,能与书法结缘,与艺术结缘,与文学结缘,皆是难得的幸运。这份缘,或许是一本书,或许是一个人,亦或是一场读书会。
父亲一辈子热爱书法,小时候,家中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墨香,那是父亲在挥毫泼墨。我常常托腮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只见他铺好宣纸,蘸饱墨汁,手腕轻转,那毛笔便如灵动的舞者,在纸上留下或刚劲或柔美的字迹。他写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
我曾好奇地拿起毛笔,依样画葫芦地在纸上涂抹,却怎么也写不出父亲那样的神韵。父亲见了,微笑着走过来,握住我的手,一笔一划地教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毛笔的柔软与力量,也感受到了父亲对书法的热爱如同这墨香一般,萦绕在身边,从未消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父亲的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不仅仅是一个个漂亮的字迹,更是他对生活的感悟,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每一幅作品,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情感,就像他对待身边的人一样,真诚而执着。
“字画要送给喜欢的人。” 父亲的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为我在文学之路上照亮了方向。世界广阔,万象包罗,愿我们都能在懂自己的人群中漫步,享受那份相知相惜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