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5-02-10 04:12:43 陈殿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的命运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对世界的文学乃至哲学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甚至断言,他决定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走向。这话也不完全是溢美之词。他的许多作品的确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罪与罚》,这部小说在全世界就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国、德国、美国的一些大作家...   [阅读全文]
    2015-02-04 05:52:23 诗歌创作的“个人”与“时代”
      “2014《诗刊》理论批评年会”日前在深圳举行。此项活动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和诗刊社联合主办,每年评选《诗刊》年度批评家奖,并围绕一定的诗歌话题进行讨论。《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副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何向阳,以及十多位诗人和批评家与会。  谢冕...   [阅读全文]
    2015-01-30 05:06:24 余秀华:一朵奇崛的苦菜花(诗外话)
    一、将余秀华唤作一朵奇崛的苦菜花,我想一点也不过分,更没其他意思。余秀华生活在偏僻、凋敝的内陆农村,30多年几乎足不出户,和许多叽叽喳喳东南飞的孔雀有着天壤之别,由于天生“脑瘫”(据媒体报道),她只能干些劈柴、割草、喂兔子的营生(寄托了海子的梦想)。这孩子命苦,...   [阅读全文]
    2015-01-29 05:13:01 郭梅:文学浙军近期创作印象
      “梅花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015年初,当我一再通读浙江作家近期作品,脑海里不自禁浮现出宋代诗人卢梅坡的这一联名句。在过去的半年里,文学浙军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成绩斐然,数百篇优秀新作在我的案头堆积如山,有的早已引起了评论的热潮,有的得到了影视人的...   [阅读全文]
    2015-01-26 04:05:30 张定浩:从房间走向阳台
      如今的新诗界,被不断重复的人名远远比能让人记住的诗行多得多,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诗人们的抱团取暖,另一方面也来自严肃批评家的退场。  随着自媒体的日益成熟,诗歌主要载体正在发生变化,由此带来一种非常清新的气象,它使得韵律、节奏、语感,以及情绪上的明净,重新成...   [阅读全文]
    2015-01-21 03:13:15 诗圣的禅境――评《禅解杜诗》
      “诗圣”杜甫“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他的“诗史”的思想等同于儒家思想,几成千年杜诗学研究定论。当代少数论家对杜甫的宗教信仰、杜诗禅理等进行了辨析,然或限于篇幅,其说未尽。以佛禅视角阐释杜诗者,更是鲜有专著。因此,张轶男的《禅解杜诗》令人眼前一亮。本书论析了杜...   [阅读全文]
    2015-01-09 03:04:14 王晓云:报告文学的光芒
      20世纪90年代某个灿烂的春天,我站在中学母校的操场上,正是陕南的5月,从我的目光望出去,是草长莺飞明媚的春光,空气中也浮动着漫漫春天的气息。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今天,当我在北京鲁院一个安静的小屋写这篇文章,我仿佛还看到那一年的春光,那柳絮沸沸扬扬,穿过那些...   [阅读全文]
    2015-01-07 03:03:33 李林荣:向传统致敬的新散文
      写散文和读散文,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同样都具有向传统致敬的意味。  这首先是因为散文这种体裁不仅出身古老、源远流长,而且长期备受社会推崇。其次,也因为散文早已不止是一种文学体裁,更代表着一种历史悠久、覆盖宽广的社会心理习惯。  从上古先秦到明清以至近代,与...   [阅读全文]
    2015-01-05 04:12:42 以大歌唱响侗族人民的心声――评杨林的长诗《侗族大歌》
      有许多诗人都不太喜欢写长篇史诗,因为它要求写的不只是诗人对一段历史或生活的小感触,而是需要诗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整段历史、整个民族有着全面而又透彻的了解,并对许多史实做到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很真实又很感人的诗句。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   [阅读全文]
    2014-12-29 04:09:30 麦家:致荆歌
    用黄永玉的话,时间过得真快,我他妈的也快老了。对不起,我说了粗话,为了补过接下来我准备用文绉绉的语言。十二年前的夏末初秋之际,荆歌从天堂的一隅苏州出发,我从天府的中心成都出发;殊途却同归,我们不约而同来到北京东四环外的一个叫十里堡的地方,加入了一个临时组织:首...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