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崔玉堂:那束微光
    崔玉堂:那束微光
    • 作者:崔玉堂 更新时间:2025-10-27 07:12:07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757


    六月十五日,麦收已接近尾声,骄阳似一枚灼热的铜镜,高悬于澄澈的苍穹。清晨,为女儿备好早餐,我匆匆咽下几口,便驱车赶往集结地——今日,我们明德爱心助学一行人,将奔赴梁山县杨莹镇大侯村,实地探访考察需要帮扶的学子。

    八时许,济宁西郊的金宇汽配城北门,人影渐聚。自济宁市区至梁山杨莹镇,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为了安全,也为了节俭,参加考察的六位明德会员与三位会员家属,分乘了两辆车启程。一辆车由会员吕娜与她家高先生驾驶,载着他们活泼的儿子高兴、高畅以及会员韩英丽,另一辆由副秘书长孔祥梅驾驶,载着明德爱心助学秘书长任明霞、会员孙士兰,与我同行。

    车轮驶离市区,道路两旁,收割后的麦田袒露着胸膛,田野间忙绿的农民,有的驾驶着机械,在厚厚麦茬覆盖的土地上精准点播玉米的新生;有的俯身铺设滋养幼苗的滴灌胶管。放眼望去,收割后的田野上,齐整的麦茬根根挺立,宛如巧手织娘以金黄的丝线,在广袤大地上织就了一幅经纬分明、熠熠生辉的巨毯。摇下车窗,空气中便浮动起新麦清冽而醇厚的甜香。

    车内,孙士兰大姐凝望着窗外劳作的农民,思绪被牵引回儿时田垄间拾穗的岁月,忆起那“颗粒归仓”的质朴教诲。她娓娓道来,从警三十载的峥嵘,到退休十年来的恬淡——在济南含饴弄孙的温馨,以及参与任城区残疾人康复救助的深沉体悟,投身“济宁手诊手治”公益活动的点滴心得。言谈间,她更热忱地向任秘书长传授着手部穴位推拿以缓解胃寒的技艺。车厢内,温情与分享流淌,八十余公里的路途,竟在不知不觉间飞逝。车辆已稳稳停驻在大侯村的村口。

    拨通受助学生奶奶的电话,老人指引我们前往村卫生所。远远望去,胡同口伫立着一个身影:满头银丝,面庞被岁月与烈日刻印成深沉的古铜色,神情间写满沧桑与疲惫。我快步上前:“您是圣宏的奶奶吗?”她连连点头应声,声音微颤。简言来意后,老人执意邀我们去她与小儿子同住的家中歇脚饮水。我婉询圣宏家的距离,“不远,就在公路边。”于是,我们决定先去看看孩子的家。

    当圣宏奶奶推开那扇紧锁的铁大门,眼前的景象令人心弦猝然绷紧:荒草与败叶恣意蔓生,几乎吞噬了整个院落。一只锈蚀的水龙头,因年久失修,正以固执的节奏,“滴答、滴答”地垂泪,将下方承接的塑料桶注满、漫溢,在庭院泥地上蜿蜒出一道浑浊的溪流。要想踏入那半敞、蛛网低垂的房门,须得奋力跨过这片泥泞的阻隔。南窗下,一株两米余高的核桃树在杂草围剿中挣扎求生,枝桠扭曲着向天空攫取稀薄的阳光,疏落的枝头,伶仃地悬着几个青涩的核桃——这分明是久无人烟的荒芜之地,静默地诉说着孤寂。

    我们跟随圣宏奶奶,小心地跨过泥流,踏入昏暗的屋内。举目四顾,心头又是一震。一张简易书桌旁,靠南墙支着一张矮床:两根竹竿高高挑起一顶蚊帐,帐布污旧卷裹,早已辨不出本色。裸露的床板上,被褥与几件衣物随意堆叠,覆着厚厚的尘灰。床头紧贴的墙壁,竟用钉子固定着一幅不知何处拾来的红色条幅,上书“某某检查员培训班”字样,在昏暗中显得刺目而突兀。东墙立着两节旧橱柜,上方,几张奖状在尘封中顽强地闪烁着微光——“学习标兵”、“进步之星”、“进步奖”,那是候圣宏与他哥哥在中学时代奋力拼搏的勋章,是这片灰暗中不屈的星辰。

    圣宏奶奶左手轻托着下巴,浑浊的泪在深陷的眼眶中打转,声音颤抖,缓缓道出这个家庭沉重的过往:九年前,圣宏的母亲撒手人寰;四年后,父亲亦追随而去;哥哥远走他乡打工,杳无音讯。如今,祖孙三人——风烛残年的奶奶、未成家的小叔与圣宏,唯有在困厄中相依为命。然而,生活的巨锤并未砸碎圣宏的求学之志。这饱含血泪的诉说,如同冰冷的钢针,猝不及防地刺入同行的每一位明德人心底,霎时间,无声的泪水模糊了所有人的视线。

    吕娜的小儿子高畅,被柜橱上那几张蒙尘的奖状吸引,翘起脚尖,小手指着,一字一顿地高声读出上面的字迹,童稚的声音里带着纯粹的羡慕与好奇。

    仔细询问了圣宏家的经济来源和孩子近期的学业状况,我们谢绝了老人再三去她小儿子家喝水的挽留,决定返程。车窗外,烈日依旧灼烤着大地,但车内的空气却沉甸甸的,满载着那个荒芜院落和几张奖状带来的震撼。

    内心翻涌着对同行者的感激—这些不顾酷暑辛劳奔波的明德家人。返程路上,我用手机提前预定了济宁市区长青路上的小江南饭店。因停车稍晚十分钟,赶到服务台时,吕娜的先生高先生已抢先预交了餐费押金,他执意要请大家吃这顿饭。明德爱心助学基金募集的每一分善款,都将涓滴归海,用于帮扶那些寒门学子。外出探访的油费、餐费,皆是会员们自掏腰包,分毫不曾动用基金。

    餐叙间,暖意融融。会员吕娜分享了此次特意带上两个儿子参与考察的初衷:让城里的孩子亲眼目睹,在何等艰难的家庭境遇下,那些同龄人如何凭借坚定的意志与勤奋,执着地追寻改变命运的微光。我也忆起2013年明德初立,带着儿子探访曲阜尼山镇西余小学范明雨同学的情景。当目睹她与奶奶相依为命、家徒四壁的艰辛,儿子悄悄将二百元钱塞进范明雨的口袋。如今,儿子成家立业,他的妻子、我的小孙子,都相继加入了明德。小孙儿,年仅三岁半,已是明德爱心助学最年幼的会员,爱的种子就这样在血脉中悄然播撒、生根。会员韩英丽,日照银行济宁分行的退休干部,则轻声诉说着退休后在家悉心照料年迈老父亲的日常,那份平凡中的坚守同样令人动容。秘书长任明霞、副秘书长孔祥梅也感慨道:多年来,正是那些受助学子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并激励着自己,对工作与生活始终葆有不变的激情与热望。

    侯圣宏同学的家庭境况与学业表现,经考察公示,明德会员们感同身受,经理事会商议,一致决定:自2025年第二季度起,对侯圣宏同学启动救助帮扶。这束爱的微光,希望能为他的求学之路驱散些许阴霾。

    六月二十五日,新的召唤又至。微山县会员陈庆明收集推荐了四名家境特困、学业优秀的学生名单。我与副理事长纪玉红、副秘书长胡晓文、孔令河旋即驱车赶往微山县欢城镇,与陈庆明及微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庆臣汇合,再次踏上探访考察之路。车轮滚滚,载着不变的初心,驶向下一个需要光亮的角落。明德之爱,如涓涓细流,向阳而行,永不止息。


    崔玉堂,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宁市读书协会名誉会长、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济宁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中央党校庆祝建党90周年诗歌征文活动中,诗歌《五指峰的记忆》荣获纪念奖。散文《驻村两年,与老支书成了忘年交》荣获齐鲁壹点第三届青未了金融散文二等奖、首届“齐鲁金融文学奖”三等奖、第四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