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正义必胜》文艺晚会隆重举行。当电视里,《歌唱祖国》的旋律在万人礼堂回荡,"正义必胜"的呼声响彻云霄,我仿佛听见了历史长河奔涌的声音,看见了八十年岁月中不曾褪色的精神光芒。年轻的创作团队采用新颖的现代表现手法,增强了晚会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整场晚会以磅礴之势,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序幕,到"今日中国,如你所愿"的尾声,演出如同一部流动的史诗,在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中,完成了对抗战精神的深刻诠释。
"山河巍峨,浩气长存;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开场字幕奠定了晚会的宏大基调。晚会巧妙运用"跨时空对话"的叙事手法,当今日少年对杨靖宇将军说"在我的家乡,有一条路,叫靖宇大街";当新时代刘老庄连战士喊出"我是第6679号战士"时,历史与当下完成了精神传承。这种艺术手法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活在街道名称里、部队编号中、集体记忆深处。
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是最令人难忘的篇章。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的战士们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怀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鏖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高喊"我们是四连!"的场面震撼人心。"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这句母子对话,以最朴素的语言宣示: 中国人骨子里有家国大义!母亲是祖国,儿是百万将士;母亲是血脉,儿是民族脊梁。
这种家国一体的情感,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精神源泉。也真是对毛泽东思想如下论断的最好诠释:"民本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舞蹈《殇》中"哥哥!"的凄厉呼喊,穿过时空,直击每个观众的心扉,将南京大屠杀的个体创伤呈现得淋漓尽致。男子群舞《血战到底》,带着历史的沧桑穿梭跳跃,则将这些个体之"殇"升华为民族之"魂",展现了从个人苦难到集体觉醒的艺术表达。
晚会通过具体情境呈现历史:东北抗联英雄的光辉形象、延安窑洞遍野的灯光、自力更生研制步枪的场景、新四军战士的壮烈事迹...这些历史细节的艺术再现,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危难时刻,不缺我们民族脊梁。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晚会的一大亮点。历史影像与舞台情景的交织,虚拟与实景的结合,扩展了叙事空间却未冲淡历史厚重感。多媒体和沉浸式音效的运用,让人得以"重返"历史现场,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与心跳。
这场历史盛宴由年轻一代主导创作,80后总导演、90后编导、00后演员占比过半,象征着历史记忆正在新世代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他们用当代审美展现历史,用青年语言讲述民族故事,证明抗战精神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永恒力量。
当三军仪仗队高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时,这不再是口号,而是历史已经证明、现实正在验证、未来必将坚守的真理。晚会以"纪念"为始,以"开创"为终,恰如中国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程。
我又反复观看电视重播。字幕中"80年,足够一粒种子从弹坑里长成参天大树"这句话格外深刻。正是前人的血肉之躯,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日中国,就是从满是弹坑的土地上生长出的参天大树,每一片叶子都记载着一条河流的名字——从松花江到黄河,从长江到塞纳河,从太平洋到地中海。记录着遍布四渡过的赤水、湖上的秘密交通线、横卧尸体的坑塘,这些地方曾经流淌着泪水与鲜血,今天则奔腾乘载着和平与希望的歌声。
《正义必胜》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未来。这是八十年后的中国对历史的回答,也是对世界的承诺。
观《正义必胜》晚会有怀
烽火八十载,正气贯长虹。
山河犹记血与泪,战旗猎猎映天红。
松花江畔悲声咽,延安宝塔耀苍穹,浩气震寰中。
铁骨铮铮立,肝胆两相融。
殇歌泣,雄狮醒,剑凌空。
沧桑巨变,仁义千秋铭心中。
且看三军威仪壮,更闻万民欢歌同,盛世展新容。
正义必胜!和平之光耀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