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5年9月3日的京城,天空如洗,云影徘徊;晨曦初露的长安街,一改往日的车水马龙,显得一派寂静。那是一种特殊的寂静,那是一种寂静中的等待,又是一种等待中的寂静。那寂静,已经静得能听见初秋的微风轻轻吹过的细响,仿佛上天与大地也都屏息凝神在等待!
每年的9月3日,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一个日子!
2025年9月3日,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一个日子!
2025年9月3日,这是个承载着过去和未来双重重量的日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和“阅兵式”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2025年9月3日,召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和举行“阅兵式”,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更加向往世界和平和美好未来,向全世界人民的庄严宣誓、向全世界人民发布宣言的日子。
我好像听到了千里之外长安街上的寂静和初秋的微风轻轻吹过的细响,我好像看见了此刻京城如洗的天空和徘徊的云影,我甚至听见和看见了昭示着上天与大地都已屏息凝神的等待,那是一种肃穆中的等待,那是一种企盼中的等待,那是一种内心激动的等待,那是一种热血沸腾的等待。所有的等待,都在等待那个庄严的时刻!
我心一急,瞬间赶到了北京!
二
我仿佛站在长安街上了!
站在长安街上的那一刻,我深感长安街就是自己的。我站在长安街上,透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渐渐散去的晨曦在凝望。
我看见了近处。近处,那些人群都在有序地分别走向各种不同颜色的座椅,那些座椅都成方连片,坐上去的人们,秩序井然。
我又望向了远处,远处,我看见了一道道钢铁洪流,正无声地在长安街上集聚……
我仿佛站在观礼台上了!
我的目光看着观礼台上的一个个方队和那些在座椅上就座的人们,他们的眼中,无不闪烁着难以名状的光芒——那光芒是自豪,是兴奋,是激动,是追忆,是希冀,抑或是深藏心底的、对于过往峥嵘岁月的无声回忆和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无限向往。
观礼台上,我特别被另一些人所吸引,他们是一些令人敬仰的老兵,他们穿着旧式军装,胸前勋章累累,如同秋日枝头熟透的果实。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沟壑,但他们的脊背依然挺直。我似乎发现,在观礼台上坐下的那一刻,他们混浊的双眼忽然圆睁清亮起来,仿佛穿越了80年的烟云,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我仿佛登 上天安门城楼了!
在天安门城楼上,我近距离地目睹了习近平总书记、普京总统、金正恩委员长正和坐成一排的老兵代表一一握手,那些老兵的敬礼,那些老兵的注视,那些老兵脸上的沧桑,都是无声的誓言,他们为这个国家出过力、流过血,拼过命,他们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直至永远,永远!
习近平、普京、金正恩与一位位老兵紧紧握手的场面,是最为感人的场面,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三
我又回到了荧屏前。
当我凝视着屏幕,看着在天安门广场上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那抹“无数先烈用热血染成”的鲜红,我竟突然想起了我的大哥,想起了我那为了共和国的今天痛击过日本鬼子,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亲大哥,也想起了为共和国的今天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英雄的先烈,那些存在脑海中有些模糊的历史影像,那些战士们穿着草鞋踏过雪山草地,手中的武器简陋得可怜,却有着不屈的眼神;那些游击队员埋伏在青纱帐中,土制的地雷是他们最珍贵的家当;那些青年学生告别校园,唱着战歌走向血与火的战场……他们何曾想过八十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后辈能够驾驶着自主研发的战机翱翔蓝天,能够操纵着精确制导的导弹守卫疆土?我又一次泪目……
我含着眼泪望向窗外,窗台上的仿古青铜“马踏飞燕”和窗外盛开的鲜花正相互辉映,他们像是在告诉我:青铜与鲜花,与这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阅兵是有着何其相似的意义啊!
“青铜”,象征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以及军事力量,代表着历史的厚重和坚韧。鲜花则代表着未来的希望和美好。青铜和鲜花两者结合,正好表达阅兵的意义——既是国防力量的展示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又是对和平的希冀、向往与承诺。
青铜的坚韧,鲜花的柔美,从历史的沉思到未来的憧憬,用一场阅兵,将中华民族的过去与现在,熔铸成动人的宏伟诗篇,绽放出震撼世界的色彩。
于是,我便写下了《青铜与鲜花的礼赞》这篇极短的散文。
青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底色,是中国悠久历史深处的记忆。商周的鼎,汉唐的爵,“萃取了日月星辰的精华,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髓”,青铜器上鎏金错银的纹饰里,铭刻着一段段青铜根基和千年淬炼的神秘时光。
在中华民族青铜文明的荣耀里,我更看见了涅槃的凤凰。那涅槃的力量,源自中华民族百年屈辱与抗争的熔炉,源自14年抗日烽火的淬炼。
青铜器经过千度高温的熔炼,才成就了那千年不腐的坚韧;中华民族历经战火的洗礼,才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四
“向右看!”
啪、啪、啪……人未至、声先震。徒步方队排列整齐,精神抖擞,步伐有力,那铿锵的脚步震颤着中华大地。
铁流滚滚,气势如虹,那整齐的方阵,似乎与青铜有着天然的联结,正如这些英勇的将士与这片土地的血肉相连。
装备方队隆隆震撼,势不可挡。二十七个装备方队,四十多种型号五百多件武器装备,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首次登场。这些先进的武器,是我们国防的坚强盾牌,他们在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我忽然想起了在一家历史博物馆里看见的一辆功勋坦克。那辆功勋坦克已锈迹斑斑,弹孔累累,却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在他的旁边,总是放着一束鲜花,是枯了又换的鲜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只知道有人在献花,但不知献花人是谁,问也不答。
我特别注意了在阅兵现场那“隆隆”走过天安门广场新型坦克的炮管,那炮管直指苍穹,如同现代版的“刺破青天锷未残”。这些钢铁巨兽表面涂着数码的迷彩,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而他们沉重而精确地行进,每一条履带都仿佛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重量。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竟出现了现代坦克与那辆旧坦克在并驾齐驱,仿佛时空在折叠,使两个时代在此刻相遇。
苍穹之上,雄鹰梯队展翅空中,划破天幕,画出整齐的轨迹。预警指挥机梯队当先,运输机、轰炸机、歼击机、加油机、舰载机等梯队紧随其后……
现代战机亮剑云端,轰鸣声呼啸声划破长空,与历史的回响在空中交织,构成一曲奇特的二重奏。这声音让我想起诗人所吟诵的“青铜的光芒,在暮鼓晨钟里闪烁”,而今天,我们看到了青铜真正的神圣与强大。
七架教练机在空中划过十四道绚丽的彩虹,象征着青铜与鲜花的完美结合,既是对十四年艰苦抗战的缅怀,也是对十四亿中华儿女的祝愿与回答。青铜与鲜花,原来可以如此和谐地共存于同一个时空。
五
八十年的纪念,是历史的回响,历史并未远去,我们应更加珍爱和平之贵。
和平的代价需要用生命与鲜血来计算。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英雄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正如鲜花的美丽,象征着和平之花需用勇气和牺牲来浇灌。
2025年的“9.3”阅兵,不仅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目光,同时汇聚了世界的关注。众多外媒聚焦此次盛会,重点报道了中国军事科技进步、外交成就及对全球和平的坚定承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不无感慨地说: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忘记历史,将是民族的罪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联社指出,中国的这次阅兵活动在提醒世界,中国对盟军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中国的毛泽东主席所说:“抗日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是惊天动地的伟业。”
印度《印度教徒报》称,阅兵是中国“展示现代武器”和“彰显全球影响力与军事实力”的良机。众多外国领导人的出席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外交实力。
日本《外交官》杂志也认为,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等重要人物出席中国的2025年的“9·3”阅兵式,不仅具有外交里程碑意义,而且反映出中国在维护地区稳定进程中不断攀升的影响力。
英国路透社在报道中,特别聚焦了中国领导人的在阅兵式上的讲话,称其是“警示世界面临和平与战争的抉择”,是呼吁全球合作的宣言。
六
阅兵,不仅是力量的展示,更是和平的宣言。
青铜可能会锈蚀,但记忆不会;鲜花会凋零,但精神永远绽放。这场阅兵,与其说是武器的展示,不如说是记忆的传递;与其说是国力的呈现,不如说是对和平的宣言。
阅兵,是警钟,警钟需长鸣。
长鸣的警钟在耳畔响起,是告诫我们“忘战必危”的古训,这古训要牢牢铭刻在心间;警钟更是号角,回响在云端,召唤我们“强国有我”的担当。从北疆到南国,从高原到海岸,十四亿颗心,因这盛典而紧密相连。我们所珍爱的宝贵和平,是八十年前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灵,或许正透过大地的眼睛,凝视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这盛景;那些战火中消逝的青春,或许正随着鸽群在空中的盘旋,最后一次俯瞰他们誓死保卫的这片土地。为了他们所祈盼的国家繁荣富强,他们也在告诫着人们,要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去赢取。
阅兵,又是青铜与鲜花的礼赞。
青铜与鲜花,看似不相及,实则“同根同源”。鲜花在土壤中生长,历经日晒雨淋和风霜雾雪才能绽放;中华民族的青铜文明也是在历经烽火战乱艰难困苦的土壤中生根,才绽放出和平的光芒。“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三千年生生不息的淬炼”,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与辉煌。青铜器经过淬炼,越发坚硬;中华民族经过磨难,越发坚强。
2025年“9·3”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青铜精神”传承至今的力量,也表达了我们要像鲜花珍视阳光和雨露那样珍视国家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阅兵式已经结束,当最后一个方队离开广场,最后一阵脚步声消散在风中,而留在这片天空下的,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信心,那铿锵之音已经融入了国家的血脉,融入了人民的血脉,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血脉,成为集体记忆中最深沉的底蕴与灵魂。
天安门广场又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沉静,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心中,依然回荡着那铿锵的步伐声。我站在窗前,又凝视窗台上青铜铸就的“马踏飞燕”和窗外的鲜花在九月的阳光下交汇, 我想,这青铜与鲜花,便是对2025年“9·3”阅兵的礼赞,他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永恒的未来走去,象征着今天的中国,既有青铜的坚韧,又有鲜花的柔美;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未来的憧憬。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和“阅兵式”,惟愿青铜之光永远照耀中华大地,惟愿和平之花开遍世界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