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25-07-08 02:08:47 叶海文:遥远的向日葵
    穿过一段干枯已久的低洼地,几棵又粗又壮的杨柳豁然在眼前,姿态各异:或侧目倾斜,或扭腰歪脖,那种旁若无人的生长姿势颇有些随心所欲。稀稀拉拉的几棵杨柳,为凌乱的荒野撑起一片单薄的绿荫。草地,河谷,树林,山丘所形成的这块荒陌,横亘在内蒙古南部。我的想象里,广袤的原野...   [阅读全文]
    2025-07-07 09:29:55 韦诚 / 边走边吟:八日九色甘南
    2025年6月25日至7月2日,八日九色甘南之旅,似将光阴凝在马靴踏碎的晨霜中,呼吸种进桑科草原褶皱里。拉卜楞寺经筒绞碎云影,郎木寺金顶衔住旭日,黄河湾将暮色揉成糌粑。雪峰簪住蓝天,溪流锻作银链,野花把露珠酿成梵文。然经幡抖落星辰时,忧思随煨桑青烟升起:谁裁金边,护这...   [阅读全文]
    2025-07-07 02:17:48 程占功:广播电视人印象
    秦方微笑倾国倾城才貌双全业精于勤央视主播秦方主持的“天气·资讯”、“文化报道”以及“天下财经”等不少栏目都挺出彩,看得出她很勤奋,主持的栏目深入人心。娓娓道来“说新闻”当年黄未第一人多年前,浙江卫视新闻主播黄未主持的“浙江卫视新闻”、“新闻现场”等栏目,深受无...   [阅读全文]
    2025-07-05 07:29:56 徐刚:老人与树
    我总在踏访森林和种树人的路上,与老人相遇。老人与树,是我心中的一道风景线。1988年初夏,因为采写三北防护林,我去山西保德县找张侯拉。八十七岁的老人躺在坑上,额头布满了沟沟坎坎一样的皱褶,不停地说:“走不动了,走不动了!”当地林业局的朋友介绍,张侯拉爬了半个世纪的...   [阅读全文]
    2025-07-05 07:27:59 晚秋:王兴与他的《新闻写作指南》
    王兴是一位新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属于新闻工作老前辈了。他不仅能善于写一手好的新闻报道,而且还善于对新闻学问的研究。他所写的那部《新闻写作指南》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下子引起新闻界关注。新华社原高级记者、现为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全章阅后,赞叹不...   [阅读全文]
    2025-07-04 09:14:56 商敬洲:张怀森同志二三事
    昨天在济宁市读书协会的名牌栏目——“周三晚全民公益课堂”上,我和书友们聆听了济宁市张山水泥厂原党委书记、厂长,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济宁市劳动模范,济宁市委讲师团成员,济宁市读书协会名誉会长,济阳街道“韵和之声”红色宣讲团指导员张怀森同志,为庆祝建党104周年而精...   [阅读全文]
    2025-07-04 08:25:27 张寄寒:作家的乡情
    </h1>一个静静的秋夜,我在灯下展读当天的《文学报》,一个触目惊心的标题:“著名翻译家吴岩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一岁。”我与著名翻译家吴岩是同乡,虽然从未谋面,但却有着几十年的书简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刻,我的心情十分凝重和悲痛,回顾他对家乡的一份朴素的乡情,对...   [阅读全文]
    2025-07-04 08:12:35 高维生:山野笔记
    大自然是位画家,在画布顶部勾勒出群山气势,延绵不断。来到山野中,远离纷繁复杂的社会,与野花、树木、飞鸟和溪水相处,放松自己,恢复生命的本真。我们之所以到山野中,不仅是游玩和观赏自然风光,还希望能从容快乐地生活。走进森林中,面对无边林木,踏着清亮露水,听着各种声...   [阅读全文]
    2025-07-03 08:34:26 李学斌:春秋战国故事(23)秦穆公羊皮换相,百里奚府堂认妻
    百里奚出生在楚国,自幼聪颖过人,很有才学,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依然穷困潦倒。妻子杜氏很懂得事理,劝他说:“树挪死,人挪活。与其在家困着,不如去寻找机会。”百里奚听从了妻子的劝告。百里奚离开家之前,杜氏把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杀了,柴火不够,就把门闩...   [阅读全文]
    2025-07-03 07:41:40 郝会军:燕王扫北“碑”考证
    在我的老家河北邢台平乡县,人们一聊起自己的祖籍,都会不约而同的说起自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的人。老年人也会说:“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老鸹窝”老家的小孩子从懂事起,也会听见家里老人叨叨几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再说起家谱、祖先等往事时,总会提到“燕王扫...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