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谢有顺:倾听一座山的生命低语
    谢有顺:倾听一座山的生命低语
    • 作者:谢有顺 更新时间:2010-10-18 02:12:0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85

      2010年8月3日,中国丹霞申遗成功,那些世人并不陌生的丹霞地貌再被关注。一种散落于各地的造物之奇观,一旦被集中观看,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而是成了一个大地的生命故事,它如何诞生和发育,如何成长和变化,都通过各异的地貌昭示出来。我看过湖南峎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地的各种图片,着实瑰丽、壮观,有人把他们比喻成是丹霞地貌的青年早期、青年期、壮年早期、壮年期、老年早期和老年期,从而清晰地描述出了一种地貌的生命历程,这的确是一个地理创见,它暗合了中国人观察自然的那束眼光——自然不仅仅是自然,而是一个生命,一种伦常。

      马卡丹的《中国丹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版)一书,握住的正是这一生命线索,以田野考察和人文思索相结合的方式,为我们复现了丹霞地貌的传奇,也由此探究了丹霞文化的底蕴。这样一本全景式描绘丹霞地貌的著作,既有报告文学的科学性和知识性,也有散文笔法该有的飞扬和温润,作者是在观察一座山,也是在和这座山对话,诚如他自己所言:“我走向丹霞的时候,心头总有那历久常新的激奋,眼中总有那百读不厌的痴迷。”

      我能理解这种激奋和痴迷。

      在我的老家,也有一座丹霞地貌的名山——连城冠豸山,国家级的风景区,她的壮丽和神奇,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如同一个传说。马卡丹正是成长在冠豸山的边上,无数次登爬这座名山,熟悉了她的每一个沟沟壑壑。面对山石如群羊在涌动、如波涛在漫卷,我想,每一个对故土怀着深情的人,都会亢奋和迷乱。

      但《中国丹霞》并不止于抒怀和慨叹。我更看重的,是它的实证。马卡丹足迹遍及中国丹霞地貌的各个角落,也搜寻了关于这一地貌的各种研究资料,同时还采访了众多的丹霞地貌研究者,他的所有深思和惊叹,都建基于这一实证主义的调查和分析。如果把山比作人,人所要经历的出生、发育、成长、死亡,山似乎也要经历,所不同的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山的生命却是不断地在变化和重生——丹霞山所走过的历程,生动地诠释了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的“侵蚀旋回学说”,不断衰亡,又不断重生。

      在这个生命的蜕变过程中,马卡丹把水和风看作是雕塑大师,是它们塑造了丹霞地貌的苍凉和宽阔。水和风,这个看起来是世间最柔软的事物,却坚韧有力地参与了一种地理奇观的塑造,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象喻——就如同丹霞文化,潜藏于历史和地理的深处,和壮阔的丹霞地貌比起来,它或许是附着其上、渺小空灵的,但它恰恰是丹霞传说中最有力、最动人的注释。因此,马卡丹说,丹霞是以风景、文脉、剑气伴随着人类的。光以风景论,丹霞山奇则奇矣,却也不过是世界地理之一端,然从丹霞中发掘它与道教、佛教和民俗文化之关联,并把名人文化、书院文化和寇变文化容纳进来一起考察,丹霞就成了一个历史见证人,它目睹了人类的变迁,也共享着人类的战争与和平,它的存在,就超越了具象的山,而成了一个想象驰骋的疆域。

      我注意到,每每这个时候,马卡丹就思绪激扬,心入丹霞,他的爱和幽思也由此勃发。它往往是《中国丹霞》一书中最让人感怀的段落。我举书中两个和我有关的例子:一是冠豸山上林则徐为我谢氏东山草堂题的“江左风流”的名匾失而复得的故事,一是他拜访我们中山大学名教授、丹霞学者黄进先生的情景。历史和现实,地理和人文,在这样的时刻就融汇在了一起,看得出,因为对一座山的热爱,马卡丹在收集一切有关这座山的精神碎片,并渴望让这些碎片整合起一张有关丹霞的精神地图,在这张地图里,马卡丹既是在为一座山作传,也是在为自己的写作找寻一个根据地。

      一种有精神根据地的写作,才是值得信任的写作。马卡丹钟情于丹霞,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少年开始就迷醉于此山中,另一方面是他在此山里寄寓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怀。他是大山之子,也渴望持续被这山的阳刚和气势所滋养,他关于中国丹霞的写作,正是他澄明内心、积聚心气的一种努力。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在天地之间,有人,有心气,有生命的酝酿和蔓延,而丹霞山屹立千万年,何尝不是在见证天地间一种生命的存在?多少人在丹霞山的阳元石和阴元石前膜拜,那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仪式,真正能唤起我们对天地之敬畏的,还是人来人往、生死浮沉之后,丹霞的热烈和神奇、静默和坚定。到这时,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因为面对造物奇观,除了惊叹和尖叫,我们还需要保持沉默。

      《中国丹霞》一书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既写出了一个人面对群山的惊叹,也写出了一个人面对自我时的沉默。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