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魏敬尧:石佛古渡 运河新章
    魏敬尧:石佛古渡 运河新章
    • 作者:魏敬尧 更新时间:2025-10-09 06:00:20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152


    南出济宁老城十余里,大运河蜿蜒至微山湖东北隅,有一处名为“石佛”的文化胜地——石佛寺、石佛闸、石佛村共同交织成蕴藉千年水韵的运河文化聚落。随着运河成功“申遗”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此,运河国家步道贯通至湖的最后一公里,这里新落成的运河文化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寻幽静心的绝佳去处。

    凭栏远眺,便是享有“亚洲第一湿地”“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誉的微山湖。湖面浩渺,波光潋滟;荷叶铺展,碧浪泼天;花开红焰,映日别样。水禽清啼破空,万羽翱翔霞飞;航运船舶逶迤,渔帆点点摇波。公园的魅力,已不仅在于这自然湖景与生态湿地,更在于“运河+石佛”绵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玉皇阁,座落于老运河东岸历史更为悠久的石佛寺中。相传玉皇大帝每年腊月二十五率众仙下凡,核查灶王爷腊月二十三禀报的人间善恶,正月初九方回天庭。一次巡至此处,见水土丰美、人情淳厚,竟流连忘返,遂命在石佛寺设行宫玉皇阁,便于体察民情。有民谣传唱:“张灯结彩锣鼓喧,载歌载舞乐翻天。天尊惊问今何事,六司禀报庆丰年。巡视大地风物好,最是四湖太白天。忘却本庭玉清宫,常住石佛运河边。”这便是玉皇阁的浪漫由来。而史载明弘治十三年,由皇家出资派遣大臣增建此阁,内曾供奉三米多高的玉皇大帝铜像。现阁尚存,寄托着百姓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美好祈愿。

    石佛闸,在寺南百米处,以其沉穆躯体,真切见证着济宁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元史《河渠志》记载,延佑六年,疏浚河道时掘出石头佛像十二尊,得名“石佛闸”,沿用至今。闸口宽十八尺,高二十一尺有余。明清“济宁卫”屯兵守备,扼守运河咽喉,藉拦水调蓄维系航道水深。遥想漕船往来,过闸之险令人心惊,号子与水啸交织,“赶车玩船,死在眼前”并非虚言。至今,玉皇阁青石基上条条深深纤痕,犹诉往日艰辛。去年清淤,久沉水底的古闸重现天日,石砌雁翅闸基、扣石铁锔、固础木桩,以及遗落的篙头、散落的方孔铜钱与明清青花瓷片,每一件皆清晰如诉,静默见证着运河沧桑。

    石佛村因漕运而兴。明清时南船北马多泊此歇脚,商贾云集、船工络绎,幌子招摇,店铺鳞次,饮酒听曲,喧哗不绝,因势而兴,渐成东西石佛两村,人口曾逾五千,俨然一方巨镇。史载,清皇家船队十三次经此,康熙帝往返七度舟过石佛闸,两度登岸,一夜驻跸,还曾于此接见意大利传教士利国安。如今,村落原址耸立起北湖湾、湖畔云庐等现代宅区,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犹如古运河畔新生明珠,延续着这片土地的生机。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申遗、调水、步道”工程开展,建设始终坚持文保优先,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全程。通过点线结合、全域统筹的精心规划,最终打造出内涵丰富、层次分明、体验连贯的运河文化公园,让古老的“石佛”再度焕发青春。

    工程建设心怀敬畏,清淤修堤科学保留水系生态基底,悉心呵护莲、苇、蒲等水生植物根系。河床迅速复苏,生态盎然。新建公园以“春花、夏荫、秋叶、冬姿”为主题,采用“高树+地被”植栽模式,乔灌错落,奇花点缀。即便时已中秋,放眼望去,仍见一派绿意葱茏,其间点缀着紫薇的胭红与枫树的初丹。待至冬日,雪覆青松,别有一番静谧。新植的水杉与樱树以四杆支撑,如婴儿学步车般,当年便已花繁叶茂,错落有致,形成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生态廊道。

    绿色是此间主调。沿步道铺展的草坪,柔软如毡,细腻富弹性。春初嫩绿欲滴,入秋转为深碧,新雨之后,水珠凝翠,在日光月色下晶莹闪烁。这片绿色最让忙碌的人们向往:母子嬉戏、情侣支帐幽然,更多青年男女伏卧其上,摆姿打卡留念。这里,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处自由浪漫的港湾。

    春日的姹紫嫣红姑且不言,即便入秋,园中丹色仍格外引人。紫薇如胭脂点雪;红枫似朱砂泼染;荷兰菊浮出丛绿,正红花瓣衬着明黄花心,尤为娇艳。此菊喜温湿,正适此地水土,它还有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落新妇”。另有两种不识其名的花,茎叶相同,花色各异,一粉一青,凸起草坪半米,园匠将其修剪成“阴阳鱼”之形。风过颤巍,倒影入水如染轻雾。花影诱鱼,常有钓客择此下竿。能钓得一缕水中的粉红春意,其乐远胜得鱼吧?

    整个公园融汇漕运历史符号,实现了历史底蕴、文学意境与视觉形象的完美融合。漫步沿岸,仿佛与千年运河对话。石栏地砖、灯具型色,与湖畔云庐的白墙黛瓦浑然一体,古韵新风,相得益彰。地面嵌有紫铜诗板,镌刻李杜吟咏济宁的名句,写尽古城风韵。曾见一位白发长者,松开学步幼童的小手,俯身仔细辨读、轻诵诗句,孩童虽未尽解其意,却也跟着韵律频频颔首——这无疑是文化传承中微妙而动人的一刻。

    此处,古老,亦崭新。 精心的建设未曾割断历史文脉,反而让珍贵遗存“声声不息”。玉皇阁的香火依然袅袅;石佛闸在水中静卧,沉思往事;新建的石佛渡桥,其拱券如大地的耳朵,静听流水潺潺与往昔纤歌。“先有石佛阁,后有运粮河”的古老谚语,仍在百姓口中代代相传;西石佛“望海堂”的轶闻、乾隆“石佛系响铃声远金山”的妙对,至今仍是鲜活的文化符号。两岸村民历来和睦,古有“面社”互济饥荒,今存淳厚邻里乡风。这一切,如运河水一般,依旧活泼地流淌在当代生活的回响之中。

    运河两岸,商业也渐复往日繁荣:刘家鲜鱼馆烹制的湖鲜,香飘麻辣,引人驻足;“荷塘月色”茶馆里,时有笛声婉转,清耳悦心;渔家浜则以地道的湖鲜佳肴诚待四方来客。古今元素在此碰撞,却不相扰,反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市井长卷。 两岸现代楼宇的玻璃幕墙,与江南雅筑的黛瓦白墙错落并立,彼此辉映。远方的通信信号塔,与近处古桥遥相致意,完成着时空对话。现代科技未尝破坏此间宁静,反而完美融入了当代人所渴求的那份闲适。

    这座运河文化公园,已成为全民共享的休闲健身乐园。步道贴心分设徒步与骑行区,三色标线勾出灵动的草书曲线,如游龙蜿蜒入湖。青石堤下设有亲水步道,便于观鱼赏荷。曾见一个傍晚,骑行队伍如风掠过河岸,尾灯在暮色中划出亮弧。浮鱼受惊,“呼啦”一声齐沉,水面绽开一片水花。一位始终静守的钓者闻声急提,水珠顺线滴落,却不见鱼踪。他也不恼,望一眼远去车队,扭头豁达一笑,复又抛钩——这晴雨无阻、持竿静候的身影,本身已是河畔一道定格的风景。 此外,模特迈着猫步取景,老者沉稳打着太极,直播的歌手在此放声高歌,共同谱写着公园的生趣。

    水,是此地永恒的灵魂。时为河,蜿蜒流淌,述说历史;时为湖,澄明如镜,映照天光;时而又化为空中云影鹭姿,与天地共舞。岸边柳丝点水,湖中荷影幢幢,与碧空相映成趣。天地万物仿佛尽敛于一泓秋水。此处,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沉淀出沉静与鲜活并存的独特气质。

    此情此景,生动宣告:这里不是供奉往昔的博物馆,而是仍在呼吸、持续生长的“运河之都”,是济宁人真实、鲜活的生活现场,充盈着浓郁而温暖的生活气息。在这里,都市喧嚣被自然生态悄然稀释。

    这一切成就,远不止于铺路修园,其内核是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老运河由此被打造成为一条惠泽全民的璀璨文化带、美丽生态带与繁荣经济带,成为彰显深厚底蕴、引领区域发展的明亮名片,让“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美誉更加实至名归。

    我们用心呵护、持续建设好这片安放尘心的美好之境,其意义正在于此。在天人合一的闲适里,我们重获生命的静气——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印证,也是大运河奔流千里,所赐予我们最深沉的疗愈与永恒的馈赠。


    写罢上文,心潮难已,试作古风《古闸卧水听新潮》缀后:


    古闸卧水听新潮,

    石佛十二枕云涛;

    玉皇阁影斜浸水,

    千年纤痕刻青礁。


    漕船号子沉寒铁,

    雁翅闸口说滔滔;

    忽见骑行掠堤过,

    惊起白鹭上柳梢。


    新樱列阵护新道,

    紫薇胭脂点诗骚;

    钓竿斜垂古今事,

    浮标轻颤运河谣。


    数字塔接星芒转,

    黛瓦漫卷茶烟飘;

    麻辣鲜香渔家浜,

    直播声里月轮高。


    天人合一息机处,

    绿丝绦系水云腰;

    莫道沧桑唯一瞬,

    石佛渡头春正饶。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