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王继怀:善溪江风情
    王继怀:善溪江风情
    • 作者:王继怀 更新时间:2025-09-02 08:02:18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4715
    [导读]王继怀,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今晚报》等100多家报刊发表稿件250余万字。曾多次获奖,30余篇文章被选为中考等现代文阅读试题,100余篇文章在《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读者》《意林》《特别关注》《语文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转载播出,入选教辅读本和年度精选。著有《收集幸福》《岁月未曾抵达》等文集5部。


    故乡因资江的一条小支流善溪江而得名。这个名字到底存在了多长时间,县志上或许有记载,或许没有,因为它太小,在世人眼里也微不足道。名字的来源我不清楚,村里的老人也说不太清楚。但有研究梅山文化的学者表示,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不是“乌托邦”,就位于善溪江的上游。

    家乡无乡邦文献可矜,也无名人可借重。写过《猛回头》《警世钟》的陈天华、大文学家成仿吾虽然出生在我们邻近的乡镇,不过他们家离我家还有30多里地,他们的光芒也照不到我们那里。

    这里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保存着自然界最原始的青山绿水,还有那飘忽空中的清新的和风。这里有山羊揽胜、红岩山、塘鱼石等奇观,有三江米酒、梅兰豆腐等美食。这里山高林密,野菜也很多,田野里到处生长着野菜,香椿、竹笋、蘑菇……

    喝善溪江水的山里人,善良、淳朴、勤劳、坚强,也很豪爽、很好客,体现在餐饮文化上,就是大多农家都蒸米酒,有酒缸,在餐桌上很少见到碟子,全是大碗大钵,外地人不要交伙食费也可到农家吃上饭。

    离开家乡久了,就愈来愈思念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那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还有那别人听不太懂自己却感到无比亲切的乡音,都会浮现在脑海。

    我们家的大门朝东,不远处有一条小河。这条从金凤乡流来的善溪江每天哗哗地欢腾着快乐地哼着歌向南流去。这条小河是我童年快乐的源泉。

    善溪江的水不深,最深的地方大概也就三四米。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善溪江里玩耍。

    带上玻璃瓶,拿上小簸箕,在河边挖沟引水,翻遍鹅卵石捉鱼虾、抓螃蟹。一群群皮肤晒得黝黑的小男孩在河里游泳,一会儿仰游,一会儿蛙泳,一会儿又钻入水底,也有的在浅水里练狗爬,还有的站在河岸的岩石上学跳水……激起的水花伴随着阵阵欢笑声、吵闹声构成一幅美丽绝伦的山水画。

    两岸的树林、竹林里,鸟儿和知了在尽情欢唱。在水中玩耍够了的孩子们,爬上岸来不及穿上自己的裤头,光着身子在树林里、竹林里你追我赶,或是躺在草丛里打滚、或是爬到树上抓蝉、掏鸟窝……山里的孩子胆大,还敢抓蛇,要不是山高林密,蛇还真会被孩子们赶得没地方跑。

    孩子们尽情地疯耍,早已忘了还有放牛、砍柴、割猪草的任务。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突然想起还有任务在身,赶紧穿好裤衩,得在地里干活的大人还没有回家之时去完成交代的任务,实在完不成任务的孩子就硬着头皮回到家接受父母的责备……

    记忆中,在小河边,有一条小街,街虽细瘦,但附近三县的乡亲们都来赶集,或买日常用品,也有来买一两斤仍带着温热的新鲜土猪肉改善一下生活的,还有借赶集来会老友的,当然也有来相亲的……童年时的小街很是热闹。

    岁月悠悠的脚步声从古老响到现在。善溪江日夜不停地流向资江,再经长江奔向大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善溪江每天也都是新的。

    记得以前小河上是木板桥,如今已是水泥桥了;记得以前印满牛蹄印的泥巴路,如今已是宽敞的硬化公路了;河两岸一排排新修的楼房,门前还停放着小轿车,屋里不时飞出欢声笑语……






  • 上一篇念人:等待
  •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