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 ▪ 论文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司马当:18岁女兵刘守玟的“最后一封家书”
    司马当:18岁女兵刘守玟的“最后一封家书”
    • 作者:司马当 更新时间:2025-08-29 07:18:00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5291


    1938年5月的台儿庄,运河水裹着铁锈味的血色,将断墙残垣染成暗褐。炮声渐歇的战场上,焦土里还冒着余烟,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正跪在血泊里,用冻红的手指扒开战友的军装——她叫刘守玟,18岁,湖南汉寿人,此刻军装上的血渍已结成黑痂,却仍能看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一、深宅里的“叛逆者”:从“小姐”到“战地护士”


    刘守玟的家,在汉寿城一座青瓦白墙的深宅大院里。父亲是前清秀才,开着绸缎庄;母亲是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是家里的独女,从小被宠成“掌上明珠”:读女子中学,穿洋装,学钢琴,连茶盏都是景德镇的细瓷。

    1937年七七事变时,刘守玟正坐在窗前读《简·爱》。窗外飘进来一张报纸,头版赫然是“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华”的大标题。她捏着书角的手突然发抖——前一天,她还在学校的演讲比赛上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此刻,她连“匹夫”都不是,只是个被保护在深宅里的“小姐”。

    “爹,我要去当兵。”她冲进书房,把报纸拍在父亲面前。

    父亲放下茶盏,眉头皱成川字:“囡囡,你疯了?女孩子家家,上什么战场?”

    “国家都快没了,哪有‘女孩子家家’的道理?”她扯下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这是我娘给我的陪嫁,换两支枪够不够?不够,我还有攒了三年的压岁钱!”

    母亲抹着眼泪劝:“守玟,你要是出了事,让我们怎么活?”

    她跪在父母面前,额头碰得青石板咚咚响:“若中国人都像我们这样躲着,小日本就能踩着我们的尸首,把整个中国都占了!爹娘,你们生我养我,不是让我当逃兵的!”

    最终, 刘守玟还是瞒着父母离开了家。


    二、淞沪到台儿庄:18岁的“战地玫瑰”


    1937年8月,刘守玟跟着湖南女兵队,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到了上海。淞沪会战的枪声已响了整月,街道上全是焦土,残肢断臂的血腥味熏得人睁不开眼。

    “女娃子,来卫生队吧!”一个裹着绷带的男兵冲她喊,“那边缺人!”

    她咬着牙点头,成了第50师卫生队的一名看护兵。每天天不亮就背着药箱冲上前线,用酒精给伤员擦伤口,用镊子夹出弹片,用嘴吸出伤口里的脓血——她学过《生理卫生》,却第一次知道,“止血”不是课本上的名词,是按住一个浑身发抖的战士的胳膊,看他疼得咬碎了牙,却还在说“妹子,我不疼”。

    11月的上海,气温骤降。她在战壕里给伤员换药,手指冻得像胡萝卜。突然,一颗炮弹在十米外炸开,气浪掀翻了药箱,弹片擦着她的耳朵飞过。她扑过去捡药瓶,看见不远处有个小战士,腹部被弹片划开,肠子流了一地,却还在笑着说:“妹子,帮我把信交给俺娘……”

    那是她第一次直面死亡。那天夜里,她躲在防空洞里,抱着母亲的信哭到喘不上气。信纸上,母亲写着:“守玟,娘不怪你,只要你活着,比什么都强。”可她知道,有些事,比活着更重要——比如,让更多的“小战士”能活着给家里写信。


    三、台儿庄的最后一战:血与石的“复仇”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打响。刘守玟所在的卫生队被调往前线,负责抢救伤员。她跟着队伍跑了三天三夜,脚底板磨出了血泡,却始终没合过眼。

    4月6日深夜,台儿庄的炮声突然稀了。她跟着医疗队冲进一片废墟,那里是日军的火力点,到处是断墙和焦黑的尸体。突然,一声闷响——一枚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气浪把她掀翻在地。等她爬起来,看见前方十米处,有个连长正抱着机枪扫射,胸口却插着半把刺刀。

    “连长!”她喊了一声,扑过去要扶他。

    “别管我!”连长咳着血,指着不远处的一挺机枪,“那边还有敌人……”

    话音未落,一名日军军官端着枪冲了过来。连长猛地扑向军官,却被一枪击中后背。刘守玟看见军官的枪口转向自己,连长突然用尽最后力气推开她:“妹子,快走!”

    她跪在地上,看着军官的子弹擦着自己的发梢飞过。下一秒,她抄起地上的石头,飞扑到日军身上,猛砸他的脑袋。一连多次之后,日军的脑浆都被砸了出来。可就在刘守玟起身,握着绷带准备去救援其他战士时,一颗子弹从她的背后射了过来……

    她眼前一黑,倒在了血泊里。


    四、陈塘村的“遗信”:60年的牵挂与寻找


    刘守玟醒来时,已躺在陈塘村一间农家小屋里。胸口的剧痛一阵阵袭来,作为护士的她隐约感觉到,自己或许再也站不起来了。

    负责照顾她的是陈刘氏,28岁的农妇,没有医疗经验,只有一双粗糙的手。她每天给刘守玟擦拭伤口、送水喂饭,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她冰凉的手。刘守玟高烧不退,迷迷糊糊中总喊“妈妈”,陈刘氏便轻轻握住她的手,像哄自己女儿那样哼着湖南小调。

    相处两天后,刘守玟费力地从贴身衣服里掏出四样东西:一把带血的匕首、一张全家福照片、一封早已写好的家书,和两块沉甸甸的银元。她恳求陈刘氏:“婶子,帮我把这些寄给妈妈吧……”

    陈刘氏被她的孝心揉碎了心,哭着答应:“妹子,我一定给你送到。”

    第二天,刘守玟终究没能挺过去。陈刘氏和村民们把她抬到村子东头的乱坟岗,插上一根柳条做记号。临出发前,她把刘守玟的信塞进箱子最底层——她想,就算日军扫荡,也不会翻她的破衣服。

    可命运弄人。避难的十多天里,雨下个不停,陈刘氏回来时,信早已被沤烂,字迹模糊得认不出;照片却幸运地保存下来,只是受了潮。更糟的是,她没记住刘守玟的具体名字和地址——只知道她姓刘,是湖南女子中学的学生,1年前瞒着爹妈跑出来当兵。

    陈刘氏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此后的每个清明,她都会去乱坟岗给刘守玟烧纸钱,絮絮叨叨地说:“妹子,娘给你烧了新衣裳,你穿着暖和……”她会对着坟头念叨:“等俺孙子长大,一定帮你找娘!”


    五、跨越67年的“团圆”:英雄终回家


    1967年,陈塘村要平坟造田。57岁的陈刘氏拉着孙子陈开灵的手,跪在乱坟岗前:“开灵啊,以后奶奶走了,你每年都要来给刘妹子上坟,就说奶奶没忘了她……”

    1995年,85岁的陈刘氏去世。临终前,她拉着陈开灵的手,眼睛亮得像星子:“开灵,替奶奶找到刘妹子的娘……”

    陈开灵记住了这句话。他成了人民教师,每年清明都去乱坟岗,对着那座无名的坟头说话。2000年,他把奶奶的经历写成文章,寄给《潇湘晨报》。很快,一位抗战老兵的儿子王先生联系了他——老兵曾说,台儿庄战役中,有个湖南女兵用石头砸死了日军军官,很像他牺牲的战友。

    两人开始向全国媒体求助。2005年9月,湖南稻田中学校友会收到一封老校友的信:“报纸上的女兵,像极了我们班1937年退学的刘守玟!”

    有关部门立刻调取档案。1937年上学期的成绩册上,“刘守玟”三个字下盖着“退学”红章——正是这一年,17岁的她瞒着家人,离开校园,走进了抗日队伍。

    2005年10月,湖南长沙革命烈士陵园。军刘村的族人们捧着刘守玟的遗骸,跪在刘氏祠堂前。82岁的刘守玟堂叔老泪纵横:“守玟啊,你终于回家了……”

    那天,陈开灵也来了。他站在人群里,看着刘氏族人给刘守玟立起新的墓碑,碑上刻着:“刘守玟,女,18岁,湖南汉寿人,抗日烈士。为救战友,血洒台儿庄。”


    尾声:青山依旧,精神长存


    如今的台儿庄,运河水依旧流淌,两岸的商铺灯火通明。乱坟岗早已变成烈士陵园,刘守玟的墓前,总有人献上鲜花。

    陈开灵每年清明都会去。他会指着墓碑对学生们说:“这位女英雄,18岁就为国捐躯。她没等到胜利,没见到家人,但她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家国大义。”

    而陈刘氏,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但她的名字,被刻在了刘守玟的墓碑旁。那座无名的乱坟岗,终于有了名字:“守玟冢”。

    有人说,英雄的故事,该被更多人记住。可我觉得,英雄的故事,从来不需要“被记住”——它早已刻在每一寸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

    就像刘守玟在信里写的:“娘,囡囡不孝……”

    可她不知道,她用18岁的生命,换来了更多人的“孝”——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换来了无数家庭能围坐桌前,吃一碗热腾腾的酒酿圆子。

    这,就是英雄的“遗产”。

    青山依旧,烈士长眠。

    向所有默默无闻的抗战英雄致敬!


                             (本文由腾讯元宝根据历史资料整理,部分细节可能有虚构。)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