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浅析《边城》中的佛教文化
    浅析《边城》中的佛教文化
    • 作者:980001952 更新时间:2010-06-03 02:13:2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849
    [导读]《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借翠翠与她母亲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目前的研究,人们分析了该作品的道家思想。而本文则是通过分析轮回思想及白塔的意象来说明佛学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一、        作品简介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翠翠与她母亲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作品的地位与影响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三、佛教的轮回思想

      “轮回”的梵语为sam!sa^ra。音译僧娑洛。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义。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善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说明人间不平等之原因。[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分别善恶业报经卷上、观佛三昧海经卷六观无量心品、法华经卷一、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一、南本涅盘经卷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卷七十七、成唯识论卷四](据《 佛学大词典 》)

      四、轮回思想在《边城》中的体现

      (1)翠翠的母亲

      这个人物,虽然在整部小说中,自始至终作者都没有从正面去浓墨重彩地去描写,但她却贯穿首尾。从翠翠爷爷的回忆中,我们知道她是一个美丽,乖巧,爱唱歌的女孩。而正是因为与一个未认识的军人,在白日里对歌,双方纷纷坠入爱河,而且她还怀上了孩子。

      作为一名军人的翠翠的父亲,他是没有固定的处所的,行军是他生活的主旋律。也许是不忍与让自己的独生女儿,去跟着一名军人过颠沛流离的生活,翠翠的爷爷好像对他们的结合持反对态度。于是,翠翠的父亲便约爱人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逃走这一举动,一个,是违背了军人的责任,另一个,是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也许他们预感到了这事的不可能。翠翠的父亲就服毒殉情了。而母亲也在生下她不久之后,就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丢下一老一小,随爱人而去。

      “殉情”二字,本身就是一种悲壮。它是因爱情受到重重阻挠而不得不以生命来祭奠爱情,来表明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定。当爱情以殉情作为结局时,足以凄凉到悲剧的高度,因为它把美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有一种毁灭性的美。

      翠翠的母亲是凄凉的。她爱上一个不能相守的人,而只能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实现精神之爱。其代价是,割舍掉父女情,抛下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婴,把孤独与感伤留给活在世上的人。在作决定之前,一定是作了强烈的内心挣扎。但为了爱情,她已义无反顾。

      (2)翠翠

      翠翠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对于父母,她印象的所有来源就是爷爷的回忆。她从未得到父爱,母爱。她由爷爷一手拉扯长大。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她是爷爷的宝贝。

      而这些都还算不上是她真正的凄凉,她真正凄凉的开端,是其与天保,傩送两兄弟复杂的三角关系。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单恋无聊寂寞,两个人的爱情可以快乐直言,而三个人的复杂恋情却难以言说。”这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美丽,善良的翠翠,两人便从兄弟变成了情敌。天保走车路,派人向翠翠的爷爷提亲;傩送走马路,为翠翠唱歌。

      为自己所倾心的人唱歌,是湘西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大家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空气中混杂着芳草与泥土的气息。对岸传来渺远的歌声,草虫为其进行着清音复奏。翠翠在睡梦中聆听着这美妙的歌声,灵魂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菜园”,到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但翠翠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还什么都不懂。她摘了一把虎耳草,却不知把它送给谁。这个小姑娘还根本不懂得爱情是什么,当然也不知道把她那象征着爱情的虎耳草交给谁。

      翠翠年纪小,但爷爷的年纪总不小吧。但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作为翠翠唯一亲人的爷爷,经过了自己的女儿带来的沉痛伤害,他已不想,也不敢再去为外孙女去作什么主,去支持什么,抑或去反对什么。他唯恐悲剧的重演,伤痛的延续。他决定遵从外孙女的意愿,翠翠欢喜哪个,他就欢喜哪个。

      祖孙二人,一个,把决定权交给了外孙女,让她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另一个,则什么都不懂,不知如何抉择。这让那两兄弟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个羞涩的小女孩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在这种迷离的境况之下,或许天保觉得自己在唱歌方面,比不上弟弟,而走的车路又迟迟得不到明确的回应,他感到有些自卑。于是,就押船下滩了。不幸的是,天保在这次押船中出了意外。弟弟傩送,对哥哥的死始终无法释怀,也离开了茶峒。

      看到翠翠的幸福转眼化成了泡影,爷爷为她感到十分担忧:自己已如此年迈,万一有一天离开人世,翠翠一个人该怎么办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爷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留下了孤独的翠翠。她一个人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待着心中的那个人归来。但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是凄凉的,她与傩送这两个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之间那种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爱情,犹如一曲悠扬飘渺的乐曲,形成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他们那朦胧的爱情,甚至尚未真正开始就惨遭夭折,只留下无尽的等待与对未知的未来的期待。

      翠翠与她的母亲这两个人物,一个的凄凉,是悲壮;另一个的凄凉,是孤苦与等待。《边城》反映的是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现实。翠翠的母亲是如此,翠翠亦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她们,在重复着一轮又一轮的凄凉,进行着她们的轮回。在此,佛教的轮回思想得到了很深的体现。这一点在他的另一部湘西小说《萧萧》中也有体现。从小做童养媳的萧萧被人引诱而怀孕之后,生了个胖小子,因族人的迷信和家人的善良,她和她的儿子被接纳为家中的成员。10年过后,萧萧那颗曾是炽热的心,已经被旧的生活习俗腐蚀了,变得冷漠麻木。不久,她也按照乡俗,为10岁的儿子接来了个大媳妇。萧萧与她的大媳妇也是一种轮回的体现,萧萧是童养媳,可她又为自己10岁的儿子娶了童养媳。她们在进行着一次次的轮回而找不到摆脱悲剧命运的途径,无奈,只能任悲剧与痛苦无限地轮回。

      五、塔与佛教

      (1)塔的简介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梵文stû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经律系统,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

      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2)造塔的功德

      《僧只律》中说:“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团,散心治佛塔。”又《百缘经》中说:“佛告阿难,昔迦叶佛入涅盘后,有迦翅王收其舍利,造四宝塔。时有长者,见竖塔枨,心生随喜,持一金钱,安着塔下,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钱,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另外譬喻经举出十种造塔之殊胜果报:(一)不生于边国,(二)不受贫困,(三)不得愚痴邪见之身,(四)可得十六大国之王位,(五)寿命长远,(六)可得金刚那罗延力,(七)可得无比广大之福德,(八)得蒙诸佛菩萨之慈悲,(九)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十)得往生十方净土。在《佛说造塔功德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如果在此法会中的诸天众等,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随着他们所在的地方,在没有塔之处,能在其中建立佛塔者,无论这些塔的形状是高妙无比,超过三界中的一切,乃至极为微小如同庵罗果;或者塔的所有表刹高大到上至梵天,乃至至小犹如针等;或者所有轮盖大到能覆盖大千世界,乃至至小犹如枣叶。若能于这些塔内收藏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放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于一段四句偈等。其人功德如彼梵天一般。命终之后转生于梵世。在梵天的天界中寿尽后,又往生五于五净居天。于这些诸天等无有异。

      (3)礼塔的功德

      《僧只律》中说:“若人于百千黄金布什别人,所获得的功德,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的功德。”在《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托罗尼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众生能于此塔、以一香、一花礼拜供养。即使是八十亿世劫中积累的生死重罪都能一时消灭,而且生时能避免灾殃,死时可投生到佛家。 《缁门崇行录》云∶唐·子邻,范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宝,邻逃东都依广受寺庆修律师出家,忽思亲归宁,父失明,母已故三载。因诣岳庙敷坐具,诵法华,誓见岳帝,求母生处。其夜岳帝召谓曰∶汝母禁狱现受诸苦,邻悲泣请免!帝曰∶可往鄮山礼育王塔,庶可救也!邻即诣塔,哀泣礼拜,至于四万,俄闻有呼邻声,望空中见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从此可见,在佛教徒或者式信仰佛教的人看来,礼塔是一种积德的举动,也成为他们的必要活动之一。

      六、《边城》中的塔

      塔,是佛教的建筑类型之一,多建在水域边的平地上,形成突兀之感,并与水相互映衬。它与寺庙的建筑地点不同。寺庙多建在山中,往往是“山中藏小寺”。而周围清幽的环境,则表达了佛教徒对“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追求。但同样作为佛教的典型建筑,它们的功能却是相同的。人们主要在这些建筑内,烧香拜佛,表达他们对某些事物的坚信。

      《边城》中的“白塔”,屹立在青山绿水之间。为什么它不是由青砖造的青塔或是其他颜色的,而偏偏是白塔呢?这与周围的环境是多么的不协调啊。它有什么特别的涵义吗?通常,人们对“白塔”的理解是:湘西民族文化的象征。但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它是人们对一些“规则”、“礼教”的膜拜的象征。

      何以见得呢?这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第一,翠翠的母亲爱上一名军人,这是对传统婚姻观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种挑战。第二,她的未婚先孕,是人们万万不能容忍的,这颠覆了人们对女子清纯、腼腆的要求与希望。第三,若这名军人逃走,是不忠于职守,打破了人们对军人爱护名誉,坚守职责的印象。第四,若翠翠的母亲与情人远走高飞,抛下孤独的父亲,则是大大的不孝。翠翠的父母被这些传统规则压着,被“不忠”,“不孝”的罪名压着。可以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而选择结束生命来维护爱情的,正是那座高高耸立着的白塔。

      由此,可联想到《白蛇传》里那昂首挺立在西湖边的雷锋塔。许仙、白素贞二个是人妖结合,为“天理”所不容。而作为“正统”化身的法海,将产子后的白素贞压在雷锋塔下二十年,令其思过。但那座雷锋塔真的压得住有着千年修行的白素贞吗?真正压住白素贞的,不是那座高塔,而是她自己的心,那颗向正统礼法妥协了的心。同样,翠翠的父母又何尝不是湘西边城中的许仙与白素贞呢?他们的心被溪边的那座白塔压住了。

      在这里佛教文化中的塔被赋予正统礼法的权威,成为翠翠母亲的悲剧的“凶手”之一。

      在小说的结尾,爷爷在暴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渡船被洪水冲得不知去向,白塔突然倒塌,这是否预示着传统礼教暂时性的毁灭。崭新的白塔重又建了起来, 这是否象征着传统礼教的实力之大,不可阻挡?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