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郭垚: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写作
    郭垚: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写作
    • 作者:郭垚 更新时间:2016-12-16 01:18:13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5523
    [导读]永嘉文脉与当代小说研讨会综述


    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与温州大学联合主办的“永嘉文脉与当代小说——温州籍作家研讨会”于近期在复旦大学举办。陈河、张翎、钟求是、王手、程绍国、吴玄、马叙、东君、哲贵九位温州籍作家共同参与研讨。

    为何会关注到温州作家群体?会议发起人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在开幕式上谈到了本次研讨会的缘起:温州作家群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值得关注的群体。她谈到自己不久前去温州所感受到的印象:“我有一种感触,好像温州这个地方在目前的情况下还在过着一种相对隔绝的文学生活”。她分析了温州作家之所能够保持地域特色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因为地理环境独立,语言具有自足性,自成一体,对人文发展很有帮助。第二则是作家林斤澜对温州作家群所产生的影响。

    温州这片土地到底有何文化特殊性?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要从温州方言入手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温州的封闭是语言的封闭,但温州文化是开放的。温州人的血脉里,其实对世界有一种遗传而来的巨大的好奇心,鲜被条条框框束缚,有时甚至显得“无法无天”,这使得他们跟主流的规范有所不同。在民间,老百姓的语言包括文化充满了活力。但是,当温州人进行创作的时候又是很朴实的,他们将那种巨大的想象力凝聚到现实生活中。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认为温州的作家看待企业家时眼光别具一格,不同于一般作家对商人“为富不仁”的批评,他们更了解企业家。他表示“今天中国的伦理结构是来自企业家的,今天中国社会的伦理结构是中国企业的伦理建构起来的”,这是从温州文化身上感受到的。陈晓明认为,温州文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又有很自由的归属性,混合了几种文化,不断地游移、变异与生长。所以温州作家身上有很强的双重性:一方面永嘉地区有深厚的历史脉络,一方面又在空间上有广泛的开放性。

    温州大学孙良好教授以《当今温州文学:沸点与冰点》为题,梳理了温州作家逐渐被关注的脉络,从2006年《江南》的“温州文学现象专号”到2010《人民文学》主办的温州作家群研讨会,再到2012年开始的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有关温州作家群的讨论逐渐升温。华东师范大学杨扬教授评价温州作家群时提到:“温州的文化风气和北京上海不一样,温州文人四处飘散,从个人的水准来说都不差,但和一波波的文学潮流基本没什么关系。不同于工业化批量化的作品,温州作家的作品是一种前现代的手工制品,所以每个人的写作都是带着自己的体温和风格的。虽然声势不高,但很有特点,让人能够非常亲近。”《文学评论》编审刘艳表示:“在我看来,地域对作家的影响和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以张翎为例,她的小说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细节化叙述打动人心,地域色彩加之作家的个性令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诗性气质,逼迫读者进行精细阅读。”

    与会代表认为对温州作家群体创作实践的评述,能以小见大,牵涉出了当代文学面临的几个大的问题: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写作?怎样看待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作家群体创作上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小说的写作是否应该回归“故事”,重新让人发现“好看”的小说?会上,栾梅健、郜元宝、张新颖、曾军、王光东、王春林、宋炳辉、金理、黄平、黄德海等30余位批评家各抒己见,对上述问题及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家们也在交流中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故土的情感,有人坚守故土不懈表现着家乡风物;有人去乡已久仍深受家乡文化浸润;还有人虽远渡重洋,家乡和童年在空间和时间上留给自己的双重财富却影响一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