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朱煜国:活于生命的行走担当
    朱煜国:活于生命的行走担当
    • 作者:朱煜国 更新时间:2024-07-25 08:15:57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3763
    [导读]黄秀峰中篇小说《活着》读评

     

    人生是人类探讨的一个永恒的命题,涉及生命、生理、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而文学解决或展示的是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

    《活着》这部中篇,作家黄秀峰以另一种姿态,给我们端上了别致的小说汇餐,里面诸多菜料,荤素搭配,五味杂陈,口感煞煞,耐人咀嚼寻味。

    对于黄秀峰的小说,我不想以当前常用的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等特征来评判。小说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不论何种作品,哪种流派,不管概念性还是某种实践性的作品划分,不管何种旗帜飘飘,归根结底,“文学即是人学”的定语没有变 ,因此,我站在“回归至人本位”的角度来审视品读“黄作”——《活着》。

     

    命题立意肩负社会性 ,站在文学时代的拔高点

     

    当前小说作品多如牛毛,但是关注生命,关注人本的题材并不多。写这类的作品,往往要站在一个高度。命题立意,常常决定一部作品的走势,决定作品的运筹品位。作家黄秀峰选取“活着”命题,不经意间,已经高出不少作品一筹, 立意之高,颇具份量。

    人活着,活的怎样,怎么个活法,想怎么活?人往往到成年后,才真正对生命、生活有所感悟,才感觉出活的不容易。一言以蔽之——人活这辈子委实不容易!

    地方性的,民族性的,也是世界的,现在国内外都有这样的共识了。随着中国几位作家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外国的月亮”也不比中国圆了,我们找回了几百年前的中国自信。经过莫言那位“讲故事的人”,在诺奖领奖台上“讲故事”,近年来的文学创作,作家们越来越重视中国故事的讲述,并且努力讲出中国故事的不同凡响。然而,同样是讲故事,不能人云亦云,讲别人讲过的故事,或重复类似的故事,那就会死路一条。只有以非常文学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才会让中国故事行走得越来越远,流传得越来越久。

    作家黄秀峰在这方面处理的就非常好。看到秀峰兄的中篇《活着》,我不能不提到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余华的“活着”,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还有人总结说,“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中国有句俗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种活法要建立在有希望的活,没有精神的活,其实与行尸走兽无异。余华老师所写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一家人成为佃农,并随着内战、大跃进、文革等社会变故,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而黄秀峰的《活着》描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题材,较之于前者,虽没有前者挖掘的那么深刻犀利,但在娓娓道来与先入为主的叙述,勾勒出当代社会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工作、生活条件,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心理作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事物结局……而今,社会变革给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比以前更加缤纷多彩,但负面的影响也同步增长,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复杂,职场甚至道德选项也更多,生活压力或生存成本更大。

    “文化革命”经历了十年结束,人们的意识纷纷惊醒。改革开放后,经过物欲横流的冲击,精神信仰也在这个时期轰然坍塌,并出现了信仰危机,于是人们急于寻求新的精神支柱;多种世界文艺思潮的涌入,人们开始放眼世界,从不同的角度放眼更广阔的文学领域。这就涉及多种角色,多个环境,甚至多个语言术语。文革后依次出现“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事文学等,后大量涌现改革开放题材的文学,甚至还掀起报告文学热。当今文坛更是丰富多彩,某一种题材的作品“垄断”文坛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有许多题材的小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诸如古装历史小说、言情小说、抗战军事题材的小说,尤其是与当前新形势下吻合的反腐小说。但黄秀峰独辟蹊径,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围绕“活着”,黄秀峰客观

    而精彩地为此命题进行了铺展描写,反映了当今时期社会人物生存百态。

    值得褒扬的是,黄秀峰的“活着”,在色彩斑驳的世态间,作品并没有表现那种愤世嫉俗,或苦大仇深,或纸醉金迷,或扭曲变态,或低级情趣等, 没有刻意描写阴晦面以达到媚俗。作品所散发的是正能量。这使我想起了路遥先生,那种写作态度,笔下人物无论生活多么困苦,多么不合人意,但追求美好、追求希望,立足善良的心志没有变。我们的民族所追求的中国梦,所实现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有此精神!

     

    交织型美感描述构思,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选择此立意题材,却不易入笔。文学与其它艺术一样,既得眼高,也得手高,两高缺一不可。

    如何驾驭此类作品,除了构思,细节的设计、素材的填充,心理的交织,人物的纠葛,情结的凝缩,都处理的恰到好处,方得心应手。然有二十年风雨历练的黄秀峰却是手到擒来,不费周折,水到渠成,写起来举重若轻。《活着》这部中篇,在黄秀峰创作历程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尝试。

    “当夜色吞噬了这个城市以后,所有的喧嚣与命理之间的争斗都转入了一种神秘的氛围之中。在影影绰绰的都市灯火中,或许每一次的风雨来袭,或许每一次的月缺月圆,总会让人们的疲惫得到一丝喘息……”黄秀峰以娓娓精炼的语句,局外俯瞰的意境描述中拉开了小说的帷幕。

    小说《活着》,作为草长莺飞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蟋都轶事》),我主要认真看了其中的第二部的各个章节。该部主要由绿肥红瘦、莺歌燕舞、紧抓住梦的手、行走抑或飞翔、天空有多远、外面的世界、从前有座山等七章节组成。这些章节的题目,本身就具有诗意语言。让人联想到南梁丘迟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景妙写。作者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刻画了楚瑞华、段红芳、柳春爱、孟相宜、神秘、卢燕、陈倩、秦士美等主要人物,展现了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条件、不同家庭状况、不同社会层次下的群体各异。

    以前,他写的作品大多以乡村为背景,这次写的主要为大城市中生活的人。小说截取现实生活中几个典型层面,向读者描述人了人生之不易,尤其到人到中年的酸涩况味,几番焦灼,几番诱惑,几番无奈,但还是坚挺着,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不同人有不同人的体验,以及对岁月蹉跎、命运磨难所表现出的心有不甘,抗争与进取。古语“四十而不惑”,人到中年应该说是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基本都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工作、家庭关系、亲戚好友、同学故交、两性关系,以及职场竞争、命运多桀、生老病死等家庭、社会矛盾等,一事连一事,接踵而至,使人防不胜防;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有形和无形的巨大压力,让人心身俱疲,充满了些许无奈甚至无望。何去何从?困难面前,压力面前,作何选择?是积极向上,还是沉沦颓废,是战胜困难,走出困境;还是让困难打倒,一蹶不振?值得人们去深度思索。

    秀峰兄采取交织型美感描述构思,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与小说结构的立体性。起初写楚瑞华去医院看急症住院的婆婆,引出老公、小叔子,次第又牵引出同学段红芳、柳春爱,她们是高中时期同班的“铁杆三姐妹”,故事的主干主要围绕“三朵花”,由此开枝散叶。如柳春爱与老公孟相宜的生活,他老公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在省城打理公司,不到月底不回来,夫妻生活可想而知,后无意之中才发现,老公得了肝硬化,为了不使她分神,刻意隐瞒了她;段红芳得了卵巢囊肿,摘除了卵巢及及子宫;神秘与妻子卢燕的生活,卢燕每周要做一次透析;甚至神秘与姑父商和是同命相怜,神秘的姑姑神兮兮已成植物人,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多。陈倩与秦士美的爱情故事,也就是秦士美追陈倩费劲心机,终成正果的过程,其中捎带了秦士美高考落榜,外出打工拼搏,混出了名堂。当然,此士美非戏曲《铡美案》里的陈世美。作者取的这个人物名很有趣。其中,插入了网恋的情节,兰在山间(柳春爱的昵称)与诗人菜籽油(神秘的昵称)的网聊,不由自主产生一种暧昧的情调。作者的描述基本尺度适宜,故事设计也未发展到不可收拾,菜籽油(神秘)在妻子卢燕成功做了肾脏移植手术后,戛然而止。

    每一章节都明快悦目,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饱满的情愫和真挚的感召。不难看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谓身心投入。不仅是投入精力,而且入戏、入理、入情,情之所至,自然情生。通过故事情节的慢慢展开,也让你关注、关心着小说人物的命运。每次地努力不一定都会改变命运,付出的巨大心血,也许换来一把辛酸泪,但总给人以希望。每一章节都构思巧妙,可组合为一大部,浑然一体,亦可独立成篇,开合有度,引人入胜。诗歌、诗词是作家黄秀峰的长项,一些诗歌的穿插搭配,比较恰切,不但表现了作者的才华,还增加了才情的感染力。

    很多时候,我们所焦虑的,也正是我们所真心渴望的。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指出:“身份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于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境地,从而被剥夺尊重和尊严,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在自我的生活不平衡,最终都会带来心灵上的焦虑与痛苦。黄秀峰正是通过这种日常叙事,将不安、焦虑存在的种种现实表现了出来。尽管小说中的任何事物构件,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但人物的一种潜意识隐现,就足够了。

    小说没有激烈的正面矛盾冲突,但情节发展跌宕起伏,让读者有如从故事中的迷宫引领而出。明天会更美好,回馈给世界一个会心的笑,抑或真诚的拥抱。

    一部鸳鸯戏水,一部当代世态频率,一支新曲评弹,流星般若隐若现,不时透着灵韵秀美,如枝如蔓,如峰如诉。秀峰兄的创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作家本人的历练视野,紧接地气赋予正能量

     

    这部小说写作的成功,与作家黄秀峰的多年酷好文学、专心专业于文学创作及潜心体验社会感悟生活分不开的。其作品也愈加的紧接地气。文学高于生活,源于生活,一点都不虚。

    在这部作品中,背景是济南市区的诸多地方,长清区、园博园、大学城,洪家楼、齐鲁医院等等,都能耳熟能详。文中的宁城,是作者家乡宁阳的化名,神童山、葛石、乡饮等则是家乡的地名。宁阳的两大至宝:蟋蟀,被誉为“江北第一虫”“斗蟋王国的常胜将军”;大枣:“长生果”、“营养丸”,“日食三颗枣,长生永不老”。包括描写的一些景物,都有着家乡的影子。

    人最难忘的莫过于家乡与童年。对于一个作家,家乡这个“实物”对他留下的记忆,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是绕不开的。何况在一部作品中所涉及到了家乡呢?

    我与秀峰兄皆为宁阳人,都是从宁阳走出来的,且渊源颇深。对于为这部小说作评,以及对作家秀峰的了解,我应该是最有发言权者之一。在此,有必要提一下宁阳。

    宁阳县尽管在全国不是多么出名,但文化底蕴深厚,是少昊之墟,虞舜后世古遂国之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渊源地大汶口文化的核心区域。举世闻名的大汶口文化考古,首先就是在宁阳磁窑的堡头村发掘,接着才往一水之隔、大汶河对岸的岱岳区大汶口镇挖掘。宁阳地方自古多出文士。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开“今文尚书”先河的汉代名儒夏侯胜,奇人戴封,“两代帝师”名成身退的疏广、疏绶;“敢揭龙鳞”的贤吏王章,“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刘祯,明代老成谋国的顺天府尹王贤、大学士许彬,文武全才的尚书吴崇礼、辽海道台张登云,邹鲁大儒朱寻源,清太宰太傅宁之风、两修县志的广东巡抚黄恩彤等。厚重的文化晕染,宁阳地灵人杰,孕育了当今宁阳也是名士辈出。在宁阳文坛,黄秀峰兄与我深交多年,年长我几岁,是比较亲近的文友和兄长。和当时的许多文友一样,我们相交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宁阳青少年汶水文学总社——由全县18个中学的文学社联合组成。当时我是总社长兼《汶水》总编,他是常务理事,幼柏文学社社的社长。对于总社的活动和事物,秀峰兄以优秀的组织、社交能力,对我扶助颇多。在创作成绩上,他与著名作家杨冰兄等一度名列全县前茅,为“汶水”的领头雁之一。1988年,我和秀峰兄、曹明兄及玄绪光、潘建文、孙华等,组织了宁阳县第一届文艺学术交流会,当时应邀参加的嘉宾谭践先生已经成为泰安市作协主席。宁阳文学的春天始于改革开放后,而全县的宣传、创作战线,汶水总社无疑打下了群众创作的组织建设,提供了主力团队。据当时统计,“汶水”下属文学社在全县各乡镇从事宣传报道和文化广播站工作的有18名,从事行政企事业单位秘书的多名。现在已有多名被选拔为副局级以上干部,为宁阳的文化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在“汶水总社”成员的基础上,县委县府发文组建了宁阳县文学艺术协会,成为现宁阳县文联的前身。我与秀峰兄当时为振兴宁阳的文化事业,以极大的热忱作出了努力,这在当时的宁阳,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我们还处于青少年的年龄,能够操持全县的文艺活动,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当时的初心作为,我们至今不改。

    相较与秀峰兄,我们文学的历程,我们走了截然不同之路,可谓不同的代表性。1989年后,我考入泰师并担任学报主编,毕业后,经过短暂的初中教学时光,1993年我担任了县文艺创作中心主任,出任《宁阳经济文化报》主编,具体负责开展全县文艺创作工作。随后被市文化局推荐攻读了省作协与山大合办的作家班,后下煤矿,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而秀峰兄在基层,我在海力时,他在村管区;我去东北开矿时,他主编某企业集团报,后他去北京“北漂”,他一直都没放下文笔工作。我任公职时,可能由于便利,我的发稿比一般文友要多,也深知基层人员发稿的不易。然秀峰兄依然笔耕不辍,发表了多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等各类题材的作品;2007年,我来济南主编健康类杂志时,秀峰兄转道回来,在山东电视台编齐鲁风采栏目,兼编《山东青年作家》,我们在济南殊途同归。

    苦难和历练,对作家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没有生活经验,就无法对作品中的人与事进行真实的表现。尤其是秀峰兄在基层的那几年,他积累了大量基层的素材与阅历。这点,秀峰兄更接地气。

    秀峰兄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在文学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的走过了二十多年,屡经坎坷波折,不停地跋涉,但对文学的热爱依然不改,从年少时的追风、步入社会时疲于奔命的生活间隙因心情所倾诉,甚至把文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他不仅让自己的作品有深度有力度,平时,他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他是那种悟性很高之人,很多作品中的段章、人物构思,他都反复推演,不辞其细,语句练笔,更是勤奋,使笔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妙笔生花。从对诗歌、散文、小说的写作,发展到以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角度剖析作品,以及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意义的深度分析,发表了一大批真知灼见的评论文章。创作中力争做到不媚俗,提升作品的美誉度,具备前瞻性、独创性和艺术性,他笔下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他深深知道,一个真正的文人在自我创作、自我深化、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让文学给人们增添阅读的食粮,还应当站在时代的前沿、历史的高度、美学的深度。让社会上更多的读者去享受作品提供给人们的美的阅读盛宴或视觉大餐。担当起社会赋予文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的构架这一体系的日趋完善和成熟,他以此为己任。

    2014年年底开始,秀峰兄开始创办《中国草根》文学杂志,其立意点之高,我深为钦佩赞赏。当今文化及艺术体制下,有多少草根人才,想发作品无门。除了官二代、富二代,一些既得利益人群,以及与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后来进入城市打工者,几乎都被称为“草根”。这个读者群与投稿群将是庞大的,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中国草根杂志创刊时,我应秀峰兄的要求,以拙笔为该刊题词:“草根元素,中正雅俗,国际品读”,以作为对中国草根杂志和秀峰兄的祝贺。现在,很多名家也纷纷为中国草根文学撰稿,读者面不断扩大。中国草根文学杂志的影响甚至超过某些主流媒体。

    著名作家、原省作协副主席李贯通曾说过“一部文学作品,要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要对社会有所担当。作品要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对于文学的担当,秀峰兄在与我交流时,诚恳地说“写作,不但为良好的心愿而写,更要为社会责任而写”,这点我深为赞同。不仅仅是作品对真善美地颂扬、对假恶丑地鞭挞,因此,秀峰兄多年努力构建“社会赋予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作者没有用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活着》的素材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通过从艺术审美学的角度,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的局限而沉重的话题,达到了某种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人物心灵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美感。

    本部小说还未完全定稿,秀峰兄便给我发了过来,应该说我没有看到最终的定稿,其实秀峰兄创作这部中篇,用了较短的时间,这是他创作激情与笔速使然。但肯定也有短板和不足。如,在个别章节中,一些地方特色、景点的介绍,使用了散文化的处理,尽管介绍详实,但放置嵌入的不恰切的话,不但无助于小说情节的聚力,还分淡了故事的融合,有可能导致情节拖沓,有碍于小说语言的表达。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应注意几个要素的突出,甚至应该像维纳斯断臂。

    总的来说,秀峰兄的作品,大道之行,有其神韵。挖掘“活着”这一主题在小说中的特殊意义,以及围绕这一主题所生发的思考,从而解释新时期理想主义的缘由。感谢生命,感谢还“活着”。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生命,珍爱生活,进而使生命迸发出更多的精彩!

    秀峰兄给我将《活着》的电子版发给我时,我正好收到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兼小说创作委主任赵德发老师送给我的新著《人类世》。不禁为一些作家为人类的命运走向的优思,感到快意。小说作为社会性的作品,关注人本,关心人的命运,无疑将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提升,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黄秀峰,奔走于京都与齐鲁之间,一个思索在行走路上的文人。

    秀于思索奇峰,活于行走担当。

    生命在于运动,活着在于奋进。黄秀峰的文笔也日渐精进,日臻成熟,下笔江河,汹涌大气。谨祝秀峰兄在文坛能够驰骋纵横,以对历史的担当,对社会的责任,写出更劲道的大作,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作者为中国作协影视中心签约作家,文艺评论家,《诚信山东》杂志总编)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