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王充闾:写庄心得
    王充闾:写庄心得
    • 作者:王充闾 更新时间:2016-01-06 04:51:17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074
     

      结缘庄子


      算来,结缘庄子已经60多年了。记得在我就读私塾的第6个年头,“四书五经”、《左传》《史记》《汉书》都读过了,塾师确定要读“诸子”:首先是诵读《庄子》。
      那是一部扫叶山房民国十一年印行的四卷本,是父亲回祖居地河北大名探亲时,在邯郸书局买到的。上面有晋代玄学家郭象的注和唐人陆德明的音义解说。不过,老师并没有参照着讲。即便是《庄子》正文,讲解得也并不细致,只是逐日地按照篇章领读一遍,提示僻字、难字读音,然后就要我们反复诵读,直到熟读成诵了,再进入下一章节。
      要说真正把玩它的奇文胜义,体验到一些灵识妙悟,那是中年以后的事。有一次,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做过演讲之后,接受学报记者采访,曾被问到:“童年时,你由读‘四书’到读《庄子》,从脑袋里塞满仁义、忠恕的儒家信条,一变而为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不是有一种心神释放、生命清新的感觉?”我如实地回答:“应该是这样。但当时并没有如此对比鲜明的感觉,因为‘食而不知其味’,对《庄子》还没有达到解悟的程度。”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月亮缺了又圆,圆了又缺,敬爱的塾师早已骨朽形销;而“口诵心惟”的绿鬓少年,也已垂垂老矣。沧桑阅尽,但见白发三千;只有那部《庄子》,依然高踞案头,静静地像一件古玩,意态悠闲地朝夕同我对视。至于庄子本人,更是一直活在我的心里;他的思想、修为对我的人生道路抉择、价值取向,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这样,就如同法国文学家、哲学家萨特所说的:“他不是一个死去的人,他只是一个缺席者。”
      曾经设想,有朝一日,一定要走进庄子的故里,踏着他的屐痕,亲炙他的遗泽。但哪里是他的出生地,究竟“乡关何处”,却历来争辩不休。概括起来,有“河南商丘说”、“河南民权说”、“山东曹州说”、“山东东明说”、“安徽蒙城说”等五种。我于1997年、2005年,还有这次接受《庄子文学传记》写作任务之后,在2012年,曾经前后三次,花费20多天时间,往返于鲁南、豫东、皖北南北直线距离大约300公里的狭长地带,重点踏访了五个有关的县区。15年间、三次访察,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次是按照传闻中的庄子遗迹,定点、聚焦,实地访察,去了商丘、开封、曹州、凤阳(濠梁)等地,获取了一些直观印象;第二次,沿着《庄子》一书中提供的线索和现当代学者制定的庄子活动年表,北起曲阜、菏泽,中经商丘、开封,南下皖北,旁及邯郸、大名等地,亦即战国时的宋、魏、鲁、赵、楚等国的部分辖区,凡是庄子可能到过的区域,尽量实地踏查一番;最后这次,深入菏泽、商丘、亳州三市及其所属六个县区,在察其川泽丘阜,遍览府州县志的同时,先后十几次邀请有关人士,包括当地一些治庄学者进行座谈,听取意见,交换看法,搜集资料,获得许多有益启发,不仅增加了切身感受,而且掌握了许多新的线索,收获是很大的。


      闯过重重难关


      撰写《庄子传记》,难度确实很大。姑且不论关于庄子故里及其生前活动区域,历来歧见纷呈;即便大致能够认定,由于它们处于中原黄泛区,许多古代遗迹都已淹没于地下,也是幽渺难寻。只能在实际考察中,广泛听取各地有关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参照前贤和当代治庄学者的多种见解,通过全面掌握、综合分析、反复比较,进行辨别、判断,最后做出接近实际的结论。
      有人说:“庄子活在时间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空间里。”那么,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总该有大量文献资料留存下来吧?恰恰是少而又少。关于庄子,最具权威性的是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下的一段,仅仅234个字,身世出处,语焉不详。最后只有一条路,就是潜心解读《庄子》这部书了。
      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在这部近7万字的学术著作中,记述本人活动的大约二十几处。但是“寓言十九”,“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出之,像是有意弄得云山雾罩,任凭后人去猜哑谜、打“三岔口”。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得很形象:“《庄子》之文,如空中捉鸟,捉不住则飞去。”
      多亏闻一多先生指点迷津:“归真的讲,关于庄子的生活,我们知道的很有限,三十一篇中述了不少关于他的轶事,可是谁能指明那是寓言,那是实录?所幸的,那些似真似假的材料,虽不好坐实为庄子的信史,却足以代表他的性情与思想,那起码都算得画家所谓‘得其神似’。”这使我领悟到,读解《庄子》一书,关键在于“得其神似”,亦即应该着眼于领会他的性情与思想。
      于是,我用了三个多月时间,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从多角度、多层次读解这部经典。自从束发受书,开篇初读,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于今,重新把卷研习,心惟手记,对于章节字句、义理辞采,特别是关于庄子其人其事,进行了比较认真的考究。日夕寝馈其中,未敢稍有懈怠。
      读解《庄子》中,我采用的是前人倡导的“八面受敌法”——“每次作一意求之”,即读前选定一个视角,有意识地探索、把握某一方面内容,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依次推进。时日既久,所获渐多,不仅初步连接起早已模糊不清的传主的身世、行迹、修为,而且从中读出了他的心声、意态、情怀、风貌、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寻索到一些解纽开栓的钥匙与登堂入室的门径。


      创新传记写法


      古代的不说了,近现代的民国四大著名传记,还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三传,在写法上有一共通之处,就是基本上按照传主生平经历,由少而壮、由壮而老地次第展开。这既符合人物的成长规律,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庄子传记》自然也应该这样进行铺叙。但是,这里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笔者需要掌握传主的来龙去脉,时间、地点、周边环境、人物经历。然而,庄子却是例外,即便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吧,在云烟缥缈中,总还可见头角峥嵘;而庄子,我们却全然不清楚他的先世、远祖的来历,甚至连祖辈、父辈、子孙辈的情况,世人也一无所知。至于本人的生涯、行迹,年寿几何,归宿怎样,治学根脉、后世传承状况,都统付阙如。一切都是“恍兮忽兮”,“芒乎昧乎”,可以说整个儿就是一个谜团。那么,在这种情况中,又该怎么写呢?
      办法是逼出来的。经过对素材的几度梳理、整合,我想象着,眼前是一把展开的折扇,传主的性情与思想(我把它概括为“逍遥游”)可以看做折扇的轴心,而20个专题,则是向外辐射、伸出的一支支扇股。它们既统一于传主的思想、性情、行迹、修为,相互紧紧联结着;又各自独立,各有侧重,互不重复,互不撞车。而且,这20个专题的排序也并非随意安置,还是大体上体现了传主生命流程的顺序,比如,第一章为总纲,然后以空间、时间为序,二章、三章分别叙述传主的所在和所为;接下来,讲述传主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胸襟视野、身份与个性特征,讲述传主的交游、出访、授徒、著书的出处与行迹,以及哲学、文学方面的特点与成就,发掘其吊诡、矛盾,追溯其思想文化渊源;最后从庄子之死写到身后哀荣,薪尽火传,泽流百世。
      这种写法也得到了编审委员会学术组、创作组专家的认可。李炳银先生认为,“有关庄子人生经历的史料非常有限,而且不少还只能够从他的言论中去寻觅。所以,以惯常的紧密围绕传主人生经历的写作要求和方式写《庄子传》,几乎不可能实现”;“作者采用‘八面受敌法’,从各个角度辐辏中心的艺术结构形式,对于像庄子这样资料缺乏的传主对象,不失为一个巧妙的靠近方法,渐渐地靠近,不断地显影,最后现其全象。很好。”黄留珠先生说:“长期以来,有关研究庄子思想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关于他本人的传记作品,却不多见。人们转来转去,似乎很难跳出司马迁所撰《史记·庄周列传》的框架,搞出一点新东西来。王充闾先生撰著的《逍遥游——庄子传》一书,可说是彻底打破了这样的局面。该书以全新的视角、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庄老夫子”,“应该说,这是一部相当出色、极具个性特点的上乘之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