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1-03-31 04:00:37 纪念海子:生命是一场偏执的歌唱
    <!--正文内容begin-->  1964年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安徽怀宁出生,25年后的同一天,海子在山海关卧轨,结束了生命。他在最后的那首短诗《春天,十个海子》中这样写到: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   [阅读全文]
    2011-03-30 05:07:51 草石:像农夫一样在锄草
    </H1><!--正文内容begin-->  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当中,童蔚的名字不靠前也不靠后。创作如同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后来很多人罢手了,退出了,但她依旧坚持。就像朋友戏言:“她是被卖给诗歌了。”当下文化圈儿,好比旧北京热闹的天桥——充斥着叫卖、厮打、冲撞、脱衣之...   [阅读全文]
    2011-03-28 02:44:18 崔立秋:阅读梁晓声的“年轮”
    </H1>  梁晓声是谁?看到文章的题目,一些年轻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很多中老年人则会想起《今夜有暴风雪》,有人会想到《雪城》,还有《年轮》,也有人可能会想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如果这些书你都没有读过,那么有一首歌你肯定听过,就是歌手刘欢演唱的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   [阅读全文]
    2011-03-24 03:41:59 编剧是电影生产的第一生产力
    <!--正文内容begin-->  ●康健民优秀的影片一定有扎实的文学基础,电影需要文学的支撑。  ●饶曙光编剧作为“从无到有”的第一创意者,是电影这一“核心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苏小卫类型化往往隐含着一种模仿的意味,这对编剧来说未必是好事。所以,编剧在创作中应...   [阅读全文]
    2011-03-21 04:15:23 读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
      李遇春教授的《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了,可喜可贺!  作为一位“70后”学人,李遇春多年来对于搜集、研究“当代旧体诗词”情有独钟,可谓别出心裁。这份情其实深深植根于他的兴趣中——他喜欢搜求前辈文化人的旧体诗,喜欢了解、谈论那些前辈...   [阅读全文]
    2011-03-18 05:03:36 高旭旺:读高治军先生
    <!--正文内容begin-->  一个情感强烈的人,一个渴望一生与诗同行的人,始终无法减少自己对诗的执著和痴迷。他是一个经常超负荷工作,牺牲自己休息时间疯狂写作的人;一个被都市那种浮躁情绪笼罩下,被逼上边缘的孤独写作的人。我们不得不惊叹高治军的产量,因为《大河飞歌》(荣...   [阅读全文]
    2011-03-18 05:01:39 《古炉》:“碎写”历史,观照虚无
    <!--正文内容begin-->  新世纪以来虚构文学的历史写作面临着两难之境:一方面,重要作家都意识到,必须写历史才能出大作品;另一方面,怎么去写历史,怎么去处理当代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记忆,又是一个难题。莫言、王安忆、贾平凹、阎连科等作家的近年创作实际上都在这种两...   [阅读全文]
    2011-03-17 03:02:41 解思忠:文学修养与国民素质
    <!--正文内容begin-->  具备文学修养,并非是创作过文学作品,或者是评论过文学作品;而是指关注文学,阅读过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受过高品位文学作品的熏陶,并具有一定的鉴赏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文学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事情,与一般人的关系不大。其实并非如此。文学可...   [阅读全文]
    2011-03-14 06:00:59 朵渔:诗人在他的时代
      在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另一个让人悲伤的消息也几乎同时传来——著名诗人张枣在德国图宾根去世了,年仅48岁。而在此之前的一个多月里,诗人梁健和邵春光也相继离世,同样都是英年早逝。在这样一个属于文学的春天里,我必须低下头来,向这些早逝的诗歌精灵们追思,哀悼。  相对...   [阅读全文]
    2011-03-11 04:05:28 石岸:徐则臣小说《这几年我一直在路上》解读
    徐则臣这些年小说创作,始终围绕着两大系列展开。即“花街”系列和“京漂”系列。这是一个世界的两侧:乡村与城市。徐则臣对乡村的书写,不光是作家拓展写作资源的需要,更是他为读者打开了一条通往童年记忆的秘密路径。这是每个写作者几乎都无法绕开的领域。只是徐则臣在这方面更...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