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2022-05-31 03:11:33 俞胜:“痴情”的另一种解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这句诗本是用来形容男女间的痴情的,然而,陈文超的长篇小说《痴人街》却作了新的解读。小说并不写男女之爱,而是浓墨重彩地渲染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痴”情。李阿宝牵挂女儿晓晓,做了鬼还不时溜回故乡月亮镇,痴呆女晓晓的表现常让他...   [阅读全文]
    2022-05-23 03:41:39 杨广虎:身在终南不知隐
    我在终南山呆了近二十年,终南山一直默默无闻。很感谢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大概在2002年吧,他的《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一书,让全世界都知道了终南山和隐逸在这里的无名隐士。他纪实性的游历,用文学的笔调娓娓而叙,吸引了很多人来问道终南,静心禅修,也有人千里迢迢...   [阅读全文]
    2022-05-18 03:46:38 朱德发:小说最能体现“人学”特质
    “认识你自己”是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但是至今谁也不敢拍着胸膛说“我真正地认识了自己,并且理性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自己”是个神秘的未知数,历代不少哲人想破解自己的人性密码或他人的生命密码,铸就了见仁见智的“人学”作品,然而“认识你自己”仍是个常说常新的命题。“...   [阅读全文]
    2022-05-13 03:35:00 新诗本源问题的思索与阐释
    《吴思敬论新诗》汇集了诗评家吴思敬从事诗学研究近40年所撰写的30篇论文,这些论文对新诗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新诗的创作过程和思维特质、新诗的文体特点等本原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求思与细致的阐解,对读者了解新诗这种历时不足百年的文学文体所具有的艺术个性与美学精神而言,...   [阅读全文]
    2022-05-05 03:41:20 高海涛:鲁迅与“别有根芽”的花朵
    80年代我在美国访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论文:《鲁迅:文化气质的迥异》(OntheSignificanceofLuxun’sUniqueTemperamentfromthePerspectiveofChineseCulture),其中的主要观点认为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而且是气质迥异、特立独行的代表。这个思想资源来自拉美作家博尔...   [阅读全文]
    2022-04-18 03:14:59 吴欢章:诗言志和散文的境界
    诗与散文堪称是姊妹艺术。古往今来,我国许多名家都是诗文并举,相得益彰。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举世无双,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艺术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美学观念,散文与诗在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上有许多相契相通之处,从诗词中吸取营养以提高散文的艺术境界,是我国散文创作的一个...   [阅读全文]
    2022-04-11 05:46:23 晏杰雄:青年写作如何呈现中国经验
    鲁院青年写作研讨会提出的“国族经验”对文学风向很敏感,可能为当下创作提炼出一种“新文学”的关键词。所谓国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简略说法,先有国家的规约和调适,才有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所谓国族经验表达,就是中国经验表达,就是站在民族国家的高度...   [阅读全文]
    2022-03-23 04:40:33 弱水:论余秀华在批评中的进步及批评本身
    诗人余秀华在新浪微博推出了一篇名为《中国“名人”培养了大批道德投机分子》的文章,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她对于诗人食指批评事件的第五次回应。这篇文章中,余秀华不再针对食指先生,而是将矛头转向了围观群众。她说:“两个人吵架,旁观者都是君子。这和在鲁迅那个时代有一点...   [阅读全文]
    2022-03-14 04:21:06 傅逸尘:重建文学总体性的可能
    关于青年写作这个话题,一个有意思的坐标,就是像莫言、余华、格非等“50后”“60后”作家,早在他们30岁出头时,就写出了被今天的文坛奉为经典的作品。以此为参照,当下的青年写作似乎难以望父辈作家之项背。然而,这个坐标系的两端,分别牵系着两个不同的文学时代、两种不同的中...   [阅读全文]
    2022-03-08 04:15:44 李少君:当代诗歌的美学构建
    今天的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我们确定的题目是“当代诗歌的美学建构”,新诗百年论坛很多是讨论一些历史话题,我参加过两次,好多是回顾性的,但是这次恰恰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话题。诗歌在中国历史上特别特殊,我个人的理解诗歌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一个基础,就拿“诗教”来说吧,我觉得不...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