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王慕习:读《泪滴雨花石》有感
    王慕习:读《泪滴雨花石》有感
    • 作者:王慕习 更新时间:2023-12-10 11:01:47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823

              

          老同学马德居虽行伍出身,但在文学方面却颇有造诣。他热爱生活,情感丰富,善于观察,见解独到,文笔又好,其作品不拘一格,内容宽泛,他见什么就能写什么,并且总能赋于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诗情画意,因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当我看到老同学马德居的新作巜泪滴雨花石》这篇文章时,开始还以为他到金陵探亲期间,亲临雨花台祭奠英烈见到雨花石时又触景生情,发表的一通感慨甚或是‘对雨花石的认识和解读,不曾想德居同学在文章开篇不久就笔锋一转,回忆起“五十七年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在雨花台山脚下捡拾雨花石的一段往事”,并由此牵出一段先是令人激动万分,后又令人悲催伤感的故事。

           “一九六六年暑假后……一场空前的革命大串联高潮在全国掀起,同学们纷纷响应,争先恐后地加入到那滚滚洪流之中。北京不让去,那就去南京,我们郓城八中八级二班的三十多位同学先行出发直奔金陵。还有少数年龄小身体弱家庭条件差的,一时间没跟上大“部队”,但也不甘寂寞,蠢蠢欲动。几天后,全校各班级包括我在内的“落伍”生,由我们班主任傅家信老师和炊事班班长王凤舞师傅带领,也兴致勃勃的踏上大串联的征程。”

           这是我在《慕名公仆焦裕禄   徒步串联到兰考》一文引言中的一段话,那“直奔金陵”的同学中就包括了马德居和周广钦二人。到南京串联的同学回来后,无不兴致勃勃、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谈起中山陵、夫子庙、雨花台、雨花石,有的还从内衣口袋里掏出珍藏的象宝贝一样的雨花石给大家欣赏,那表情,那眼神别提有多神秘。

           自此,我对金陵南京、对中山陵、夫子庙、雨花台、雨花石印象深刻,如同我在《慕名公仆焦裕禄    徒步串联到兰考》中写到的  “ 一提起兰考,人们便会想起焦裕禄;一说起焦裕禄,人们便会想到兰考”那样,只要一提到中山陵、夫子庙、雨花台、雨花石,人们便会想到南京;一说起南京,人们便会想到中山陵、夫子庙、雨花台、雨花石。

           周广钦是我们郓城八中同级同班的老同学,一九六八年毕业分手后未再谋面,也一直没得到过关于他的任何消息,德居同学在文章中说到,他24岁那年就被社会和家庭的重压击垮英年早逝,这迟到的消息仍如雷贯耳,真的很吃惊!

           德居同学和周广钦同学两家相距较近,接触的多,了解的也多。他们曾同在南京雨花台下拣拾雨花石,德居由部队回乡探亲时还曾住在广钦同学的新房里,足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之纯真、感情之深厚。同窗三年,周广钦同学给我的印象也是很深刻的。他品学谦优、行端身正、才华过人;他忠厚老实,为人低调,从不张狂,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那时就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他在花样年华里不堪重负就匆匆谢世,真的很可惜!

           在这里,请允许我借助德居文章中的这段话, “悲情的雨花石,给多少人带来悲痛和忧伤?璀璨的雨花石,又给多少人带来追求与希望!周广钦先生衣兜里装的这几粒雨花石,与他一起装进了他的棺木中。也许,这些承载着美好传说的雨花石,在另一个世界里陪伴着他,成为他的精神支柱,给他带来信心和勇气、希望和力量。” 让我们 共同祝愿周广钦老同学在天堂不再有忧伤,不再有烦恼, 一切都顺心如意,逍遥自在。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马德居和周广钦等同学们在金陵共同拣拾雨花石的情景是令人激动和回味的,周广钦同学英年早逝是令人伤感和挽惜的,德居同学重情重义、念念不忘老同学的情怀是令人欣佩的,周广钦同学若泉下有知,定会感谢他。在此,我要为德居同学的这篇文章点赞!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