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文学批评理论化与系统化的建构
    文学批评理论化与系统化的建构
    • 作者:王明刚 更新时间:2010-01-06 09:09:32 来源:东方之光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14
    [导读]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刻和文艺内涵丰厚见长,从中可以归结出文学表现的许多实践范畴。王向峰邀集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从作品实际入手,在三十六章中展开论述,实现了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化与系统化的目标追求,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始于个案分析而又广开创作经验之路的少见的创举。
    《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是专门研究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散文创作的评论性著作。这部力作由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向峰先生担任主编,邀集了三十五位专家、学者及评论家,历经两年多的合力研究,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是继王向峰先生主编的《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后的又一项对王充闾的散文创作进行全方位研讨的重大学术成果,是对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团队的又一次成功的集体操练。总体看来,这部著作最主要的特色有三点:研究的工程性,批评的理论化和研究的系统化。

      一、工程性研究

      编撰这样一本厚重的研究著作,就是在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具体说来,这项研究的工程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研究成果的宏大。《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一书设立了四编,共分三十六章,分别从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文学创作的结晶——作品和文学创作的过程与经验几个大的方面针对王充闾的散文创作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全书最后成书洋洋60万余言,真可谓体系完备,气势恢弘。针对一个当代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的专著达到如此宏大规模,这在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是鲜见的。

      研究团队的强大。本书的研究者与写作者多是来自辽宁省内的高校、研究部门及文化艺术团体的教授、研究员、理论评论家。如王向峰、彭定安、孟繁华、许宁、高凯征、周兴华、古耜、王春荣、赵慧平、吴玉杰、周景雷、石杰、白长青等人。还有两位是来自省外的,其中一位是来自中国社科院的李晓虹,另一位是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颜翔林教授,他曾写有研究王充闾文学创作的个人专著《历史与美学的对话(王充闾散文研究)》一书。参与研究的总人数共有三十六人。因此,从研究团队来说,可谓队伍强大、实力雄厚。

      研究过程的繁复。工程性研究大致分为研究的工程预想设计、工程的具体实施,工程的收尾总结三个主要环节。它需要整个研究团队有宏观的视野,研究工作有明晰的程序和合理的安排。《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作为文学的研究工程,首先有着研究的设计和明确的制导思路,实现了规模的预想和文本生成,依此设立了若干个课题,预先建构了大致的研究体系。然后,在明确整个研究思路的前提下由各个研究者承担不同的课题分头去研究。接下去,再组织研究者进行合议和整改。最后由主编统稿、修订和审改,直至著作的出版。可以说,具体的研究过程是异常繁复的,须要克服无数的研究困境。从研究持续的时间来看,不算先期各个研究者的对王充闾诗文创作的研究积淀的时间,单算这项研究工程从开始统筹到最终完成就历时两年有余。

      如此形式和规模的研究,能够出色地完成至少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研究对象本身具有丰厚的蕴涵。动用如此之众的专家、学者及评论家,针对一个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专门地研究,并结集成如此厚重的一本书籍,本身就证明研究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重大的研究价值。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王充闾就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的时光中,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散文、诗歌与评论皆有所经营,尤以散文创作最为出众,并凭《春宽梦窄》一举夺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桂冠。作为散文作家,他具有丰富的传统学养和现代意识;作为散文作品,可分有历史文化散文、智性散文、山水游记及生活情感散文等多种体类,并形成了统一而多样的艺术风格;作为创作历程,王充闾始终以走在路上的姿态不断地求新求变,不断地寻求自我超越。这一切说明王充闾的散文创作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正因其丰富和复杂而成为大家。而大家文学创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恰恰为对其进行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作家与评论家之间长期密切的关系。在看待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上,无论是坚持“以作家为中心”,还是坚持“以评论家为中心”都是极端的、片面的。因此,文艺创作者与文艺批评者之间的正常状态应是在坚持各自主体性独立的前提下相互倾听与对话,相互促进与提高。《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正常状态的范型。这些专家、学者及理论评论家们和王充闾都有着密切的交往,有的对王充闾的创作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与评论;王充闾作为作家也虚心听取大家的评论和建议,并不断地寻求超越之途,可以说他们之间通过密切的交流达成了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最佳联姻。但是这种联姻并非丧失基本的文学道德操守而只是一味地互相吹捧,互唱赞歌,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两者间构建了和谐的文学生态。这种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间的正常关系,大可在界内推而广之。

      (三)研究团队出色的研究水平与文化部门的帮协。前文已经提到,王充闾散文研究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是来自辽宁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部门及各类文化部门的知名文艺理论家或文艺批评家。每个人都具有丰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批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的研究能力及水准是毋庸置疑的。这个研究团队在主编的组织之下,形成了坚实的学术合心力。主编王向峰先生是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的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并在诗文创作、文艺批评等方面成就斐然。这样一个在理论、创作与批评间自由而娴熟穿梭的“多面手”足具主编一部文艺批评著作所需要的全部学养。另外,此前王向峰先生已主编过关于王充闾诗文创作的两部批评著作,对于王充闾诗文的熟悉程度和主编同一个研究对象批评著作的经验是任何人所不能比肩的。因此,主编强烈的学术感召力及高超的合作组织能力、研究团队出色的研究水平及团队的集体向心力是这项工程性研究得以出色完成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是在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立项的科研课题,在项目进行和出版的过程中,得到辽宁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及省作协的大力支持与资助,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二、理论化追求

      《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一书的所有研究课题都是在知人论世,反复研读作品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性的分析,并且力争使每一课题都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次。可以说,这是一部文学理论实践化和文学批评理论化的最佳样本,它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间找到了最完美结合点和均衡点,体现了文艺批评的理论化追求。这种文艺批评的理论化追求至少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结合大量现有的各种理论思想来批评作品。在当下,众多研究文学的专家、学者多是专注于文艺思想史的梳理,或是迷恋于从理论到理论的形而上的思索,而放弃了具体的文学现象与作品的广阔原野,越来越远离鲜活而生动的文学现场。从《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一书,我们欣喜地看到抽象的文艺理论研究和具体的文艺批评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是文艺理论的实践化。本书动用了大量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王充闾的散文创作,其中不仅有散文创作理论,而且涉及到了其它门类的文艺理论及中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思想。如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生命哲学、俄国形式主义、儒道禅思想、英美新批评、叙事学等。如在第二十二章“儒道禅意识的渗透”中,用中国儒家、道家和禅学思想分析了王充闾散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哲思理趣,将儒家的积极进取、济世致用等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超拔自在的道家思想与明心见性、破执无住的佛家思想同作品中体现出的政治伦理、人生观念及个人性情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创作相结合的批评。再如第二十五章“诗文中的性别关注”,用中西方一些女权主义思想来评析王充闾诗文创作中所关注的女性命运、女性生存状态及女性审美创造等现象。第二十七章“散文叙事的笔法”借用了小说叙事学的叙事的声音与视角、叙事的时间维度、叙事的小说笔法与剧场效果等理论对王充闾的散文叙事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从作品批评中总结出一般意义上的审美范畴或理论。批评的理论化追求,并非是对现有文艺理论的照搬和套用,或是将对于作品的批评当成理论的图解,而是现有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最佳结合,又是新的批评眼光的确立和新的文艺理论的生成。本书在具体的文学个案的批评中强调学理阐释,它绝非是阅读印象的简单而直接的记录,而在此基础上在一定的学术框架内加以阐述。单从每一章及每一节的命题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部著作虽然是对王充闾这一个案创作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但是从中归结出了任何文艺创作都关涉到的一般性文艺审美范畴。这样的文艺审美范畴具有一般文艺理论的普适性,它从个案中归结出来,却成为评析所有文艺创作的理论依据。比如第二十七章题为“创作的美学原则”,此题的定语仅有“创作”二字,而并没有具体化为王充闾的散文创作,这就是有意识地将王充闾个人创作的经验体现为具有一般意义的或是普遍适用的审美范畴或理论。在这一章的论述中,共设立了四个分论题,分别是对王充闾散文创作经验与原则的高度理论概括。篇章中以王充闾的个人创作谈及具体的作品分析为依据,发现他无论是描绘山川景物、人文景观、风土民情,还是叙写历史事件、生活琐事,都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层的现象世界,而是着意在其中展现人的情感、人的精神和人的经验,于其中透视纷繁深奥的“人文”世界。这个“人文”世界才是相对于现象世界的本体世界。在这样的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这一节的分标题概括为“‘人文化’的审美本体论”,这一标题无疑是对王充闾个人创作成功经验的理论化总结;正因为王充闾散文创作坚持“人文化”的审美追求,所以他在创作意识和散文作品之中着力于人的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同时强调文学接受也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灵魂的对话。因此,第二节的标题概况为“‘精神写意’的审美表现论”,第三节的标题概括为“‘深度追求’的审美创造论与主体论”,第四节的标题概括为“‘无中介交流’的审美接受论”。我们单从章节的标题来看,它淡化了具体作家及作品批评的倾向,而成为文艺理论或美学中的一般性审美范畴和理论原则,体现了全书的理论化追求。

      文艺批评理论化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对一个创作个案成功经验的总结能为其他文艺家提供高标准的经验参照系统,也可以给作家达到实践高境地的启示。在《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研究中全面深入地展示作家作品,对作家主体素养、作品艺术蕴涵、诗文体类创造及审美经验,给以系统深入的总结,肯定其多方面的成就,总结了众多成功的创作经验。比如在本书的第七章“散文的文学性追求”中,在分析了王充闾的创作意识、写作实践及文本风格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一系列审美理论实践范畴。这些实践范畴是对王充闾个人创作的评价,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文学创作成功的经验和标志。本章题目“散文的文学性追求”即是对王充闾个人的创作中提出来的一个审美范畴或称之为审美命题。在本章中探讨了王充闾散文创作文学性的具体体现,从中提炼出三大理论范畴:一是诗性的多向性的开掘,此处又以主体诗性与题材诗性两个范畴作为分论题;二是意象的审美化创造,此处又以象征性意象、叠合性意象与潜隐性意象三个范畴为分论题;三是话语的唯美性表达,此处又以音乐的韵律之美、诗意的典雅之美和理性哲思之美三个范畴为分论题。可以说,这些范畴不仅是在王充闾的散文创作中总结出来的个人特征,同时也是散文创作成功的普适性经验。这对于其他作家的散文创作来说具有参照作用,既成为用来评判其他作家散文创作所达到的程度和层次的一个标度,也提供了散文创作所据以追求达到的一个目标。

      三、系统化建构

      系统化的建构是《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的又一突出特点。系统化主要表现在成书体系的完备性、论证结构的明晰性和行文风格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一)完备性。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这四个要素分别为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这四个要素间彼此联系主要形成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两大活动。文学批评属于文学接受活动,它主要研究的是文学创作活动。而对于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大体上包括研究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具体的文学创作过程,即创作具体过程及创作心理等;文学创作的成品,即作品。因此,套用艾布拉姆斯的话讲,就是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批评总会在大体上对这三个要点加以区辩。从这方面来看,《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是一部系统极为周密的文学批评著作,具有研究系统的完备性。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题为“作家的主体之在”,主要是对于创作主体即作家的分析,从作家的价值追求、人生态度、审美心理、文化资源、工程意识等几个大方面加以论述;第二编和第三编分别题为“诗文的体类创造”、“作品的艺术蕴含”,主要从文学创作的结晶即作品加以评析,从作品的文体创造、事体情理的艺术建构,人物形象创造、审美意识的渗透及艺术风格的形成等几方面加以论述;第四编题为“审美的经验分析”,主要从文艺创作的过程来分析的,从创作的美学原则、生命体验、诗性创造、语境创造等几大方面加以论述。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书中四编所论述的内容涉及到了所有文学创作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各个方面。

      (二)结构性。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看到,《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除了体系完备性外,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使得论证层层深入,环环紧扣。整部书的成书框架是由“编”、“章”和“节”组成的。四个“编”囊括文学创作活动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每一“编”下面又设立若干“章”,每一“章”的论题显示其主要论述内容;每一章下面又设立若干“节”,这些“节”的标题可以说是“章”的分论题。“节”之下又可细化为若干小论题。如此,条分缕晰,结构紧密。这样的结构安排在纯理论性的文章著作中是常规性的,但是对于一部文学批评性的著作而言,能设置出这样的系统结构,则是难于达到的、是高境地的。

      (三)统一性。虽然全书的三十六章内容由三十六位研究者分别完成的,但是这本书并非是单篇独立评论文章的简单铺列和集合,而是将每一个研究课题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的研究框架之内。也就是说这部评论著作一开始就已经在非常熟悉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提炼和预设了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并将这些课题安置于一个整体的研究框架之内。然后才由若干研究者分担不同课题分头去研究,最后由主编再对所有课题进行整合与修订。主编整合与修订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就是力求全书体系统一的过程。于此,尽量淡化每个执笔者的个人论证特色和行文风格,使之统一在整部书的整体框架和风格中,终致分述而不离总体,合成而不见支离。因此,全书学术整体性强,各书写者行文风格大致统一,如同出自一人之笔下。

      总而言之,本书作为当下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工程,在规模上是空前的,在档次上是学术性的现实文学研究,其意义不仅是总结了个别作家的创作经验,对整个文学艺术创作也具有直接的昭示与推动作用。另外,这本书的出版给予我们众多启示之一就是文学批评与研究不仅要关注历史,更应注重当下。在本书结尾的主编说明中写道:“我们有意识地要把这项研究,作为既能彰显辽宁省文学创作中有全国地位与影响的个案存在,又能表现辽宁省文学理论评论队伍的整体水平的研究项目。”现在看来,这样的目标已经完全达到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