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陈毓:小小说六味
    陈毓:小小说六味
    • 作者:陈毓 更新时间:2015-03-24 03:56:1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98
    [导读]深沉的意蕴是小小说应有之意。平淡的开始、平庸的收场是小小说最常见的失败。写作最终取胜的,一定是语言、意趣、节奏、气息、形式感这些仿佛千河婉转之后汇聚的海洋——终极意蕴。

       

      什么样的小小说是好的小小说?问题看似简单,回答清楚却有难度,这样的话题可能成为试图说清它的人将要面临的尴尬。
      为了能说得清楚些、轻松些,我比喻一篇小说为一道菜。我们每天吃饭,我们判断一道菜好与不好的标准会有哪些呢?
      我们在恰当的时分、恰当的地点,遇见一盘菜。
      首先,端上桌的菜被我们的眼睛看到,你注意到菜,它在颜色的搭配上,能不能引起食欲?
      其次是菜的香,烹制中调料的应用是否恰当,能否足够催生出菜的香味打动嗅觉?
      尝一口菜,那被你味蕾捕捉到的滋味,够不够鲜美?
      进一步,你留心菜的形,菜的形态是否优美?
      筷子纷纷地伸向这道菜,我们在得到胃囊的补给之后,视觉的审美会进一步延展,我们审视盛这道菜的器,无论陶的、瓷的、银的,或者木的,是否恰当?葡萄美酒要用夜光杯盛方见其美,大珠小珠落进玉盘中更听其妙。读读日本插花的绘本,什么花放在什么场合对应什么器皿,其讲究与挑剔,要的就是搭配的协调与完美。
      常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人又因其身处的环境、种族、政治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体现在饮食上的多姿多彩更是难以尽述,从满汉全席到外婆菜,从东坡肘子到佛跳墙,无论奢华与素俭,都有文化,这是菜之意,菜之内涵。
      小小说的阅读过程我想大概也如品菜的过程。
      语言是小小说的色。好的语言或诗意丰沛,或老辣洗练,或生动朴实,总之,携带着写作者自身独有的气质。香是文字的品相、情趣、雅俗;味是文字的筋骨,如菜之耐品与耐咀嚼,无论知识的丰富,还是思想内涵(情感体验的深度与锐度)的深邃;形是布局,也是文本携带的节奏感。有意味的、恰当的细节处理是小小说特别需要的,很多可以被长篇轻易采纳的精彩细节在小小说那里却是不可用的,这恰恰说明小小说在细节处理上最讲究“有意味”,在“有意味”的抓取上也最见功力。至于节奏,我甚至听人说,一个作家的身体状况都和他的文字节奏有关。器,在小小说这里,是技巧的运用。不同的素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语言节奏,有时会有这样的写作体验,当我找到小说的第一句话,找到合适的开场的时候,就找到了叙述的节奏与语感,甚至整篇文章的调子也能基本奠定。合适、合理、浑然天成,这些当然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正如器之于所盛之物的和谐。
      以小见大,既精微又辽阔,深沉的意蕴是小小说应有之意。平淡的开始、平庸的收场是小小说最常见的失败。写作最终取胜的,一定是语言、意趣、节奏、气息、形式感这些仿佛千河婉转之后汇聚的海洋——终极意蕴。有意蕴在小小说那里最常见的表情是若有所思,是击节赞叹,是余音绕梁,是三月不思肉味。但愿能唤起这种阅读体验的小小说多点、再多点。
      六味俱佳的小说,在我们的阅读体会中,会是这样的作品吧,长的如《红楼梦》,那是一本可以从年少读到暮年的书,每次阅读,都有心得。近在眼前的,如韩少功先生的《山南水北》,其中的某些篇目就是精彩极了的小小说。我甚至把书送给我采访过的政府官员,我愿意他们能有一段安静的时光和这本书面对面,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当我们把流经中国大小城镇的河流都砌上橡胶坝的时候,把中国农村都建成南北一致、东西相似的新农村的时候,我们被惯性裹挟的双脚还能否有片刻停顿,使我们有机会回望与凝视,停下来,看看一个作家眼里的乡村,体味一下他的思考。
      再往遥远年代回溯,那些诗词的年代,又有多少如珍珠般美好的句子在唐诗宋词中熠熠生辉:“风来花落帽,云过雨沾衣”;“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
      这些读着就觉唇齿染香的句子叫人感慨,我们身处的自然是何等的优美,我们怎能不热爱自然呢?而读这样的句子: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比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问君能有愁几许,一蓑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又使人感慨,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如此的辽阔,而一颗小小的心,也能凭借这纸上句点走过那无边空旷。
      回到前面所说的“恰当的时分、恰当的地点”,我想,对阅读者而言是指阅读的状态,比如你是否拥有阅读的欲望与心境,如果你置身热锅边上,你能读进去别人哪怕是清凉如水的文字吗?这正如脾胃不好的人,美味在他嘴里也索然无味。
      其实,读好小说、写好小说是读者和作者共同面临的焦虑。
      如果比喻写作者为大厨,读者为食客,有人说厨师就应该根据食客的反应改良食材与配料、改变烹饪方法,但是,真正伟大的厨师一定应该在自己的厨艺上下足功夫,力求达到组合运用食材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不必费心去猜测、迎合食客的口味,因为果腹和美食品鉴是两回事,我们也不必期待所有的食客都能成为美食家。成为美食家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拥有品鉴出种种“好吃的”味蕾与胃口。
      以上的比喻也许蹩脚,像鲁迅先生这样善比喻的人都曾说,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我姑且原谅自己吧。
      我还想说,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说自己十分清楚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心里清楚怎样能写出好小说,在我是不大真实的、不太可信的,好在,写作是一件在路上的事情,我愿意勤奋思考并积极探索在这条路上。拓展视野,对生活有刻骨的体验,期待自己积累与储备的丰富与厚实,渴望在和那些素材相遇的时候,有能量供养一个好故事的延伸与拓展,能够把这个故事尽量讲述得精彩点。
      我祝福我自己。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