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友情专稿:呼岩鸾评包容冰:净土的神示,尘世的诗歌
    友情专稿:呼岩鸾评包容冰:净土的神示,尘世的诗歌
    • 作者:呼岩鸾 更新时间:2010-03-05 02:57:11 来源:东方文学图书出版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205
     
     
    生活磨砺着诗人,诗人磨砺着诗歌,诗歌磨砺着语言。舍利作为诗人耐得住磨砺,既是磨砺的行刑人,又是磨砺的受难者。磨砺有声,但却是实相的空、寂、痛。被精神烈焰烧炼成的舍利,又被贫穷、痛苦和一些坚硬的尘世沙石磨砺,挺过来反成诗写的金刚;因此握有佛陀的理性,深谙佛法“万劫”和“刹那”的因果。佛界一劫等于人间四十三亿二千万年,人的一念包含佛的九十刹那。舍利藉此底蕴,实是在万劫中生活,在刹那中作诗。不惧万劫,不舍刹那。万劫和刹那冲撞离合,生活和诗歌冲撞离合。生活和作诗都是磨砺,犹如佛祖树下冥思,犹如达摩面壁禅定。诗人刹那散去,诗歌万劫永恒。初,舍利攻诗十年,出版诗集《 我的马啃光带露的青草》;又攻诗十年,现在出版《空门独语》。磨砺复磨砺,十年磨一剑。又一柄利剑横列人眼前时,其优秀诗篇的剑芒精光,又一次使人的心灵颤栗不已了。
       《空门独语》是舍利诗歌成长中的又一次成长,环绕着诗歌的大山做了又一次螺旋形上升。神、爱、苦难等这三种推动诗歌的力量,在舍利第一本诗集中就已诞育,在《空门独语》中已经成熟;叙事、意象、抒情等这三种构建诗歌的工具,在第一本诗集中就已得心应手,在《空门独语》中更运用自如。诗歌就是诗人对世界的诉说,好诗人就是好对世界诉说的诗人。《空门独语》充满舍利强烈的诉说欲望。“有些话可以给世界说/有些话可以对一个人说/有些话可以给灵魂说/有些话可以对谁都不说”(《禅心俗语77》)。《空门独语》把诗人要说的话全说出来了。因此,诗集分成《空门独语》、《闲言碎语》、《禅心俗语》、《长话短语》四辑,展示诗人十多年中磨砺出的质地优良的语言。从诵经念佛的诗人的这部新诗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舍利紧跟佛陀行走的大小脚印。正如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中所指明的那样,诗人生逢贫乏的时代,必须吟唱着去追寻远逝诸神之踪迹,在世界的黑夜里言说神圣。
     
       《空门独语》:佛,一个巨大的意象,诗人和佛对话。
       “空门”何门?佛教认为诸法皆空,人必须悟空方得进入涅槃之门,空门即指佛门。汉传佛教天台宗教理有“入理四门”: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空门是四门之一,也是佛门。舍利是在人间红尘中挣扎跌扑的诗人,以教书为生计,四门进进出出,实际并未遁入空门,不是佛门七众。为修身养性,信守“五戒”、“八戒”,但未受沙弥十戒。更未受比丘二百五十条具足戒。舍利的空门,是原教旨意义上的佛法佛理,是佛教认识人间的方法论,以此利器灵根,识梦幻泡影,辨真谛俗谛,清六境六根,匡五行五蕴;以八正道祛除业障烦恼,以十善克十恶,脱出六道轮回求得十二因缘的正觉妙明的合理人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建设和谐社会。但作为诗人创构诗歌,是绝不能演说教条的。舍利又把佛陀作为一个巨大无边际的意象,端坐于他广泛搜罗而得的人间大小众意象中间,拈花微笑,击鼓吟唱。空门独语,是诗人一个人在佛的心中说话。 
    此辑收组诗《空门独语》50余首,在极其广阔的三界之空间和极其深邃的三际之时间中,向佛发了宏愿:“让呼吸成为梵唱”,“让肉身成为寺院”;向佛诉说心事。诗人说爱:“打猪草的妹妹进门就喊饿/拉风箱的母亲撩起衣襟/给年逾不惑的儿子擦泪”。诗人说苦难:“适逢伸手讨钱的老妪/我才想到了贫穷/看见跪在街头行乞的女学生/我的心才猛然抽紧”。最重要的是诗人向佛展示佛光普照下的人间有情众生向上求进的把自己也摆放进去的大风景:
     
    大风打开经卷
    神在无声地诵读
    草原打开经卷
    牛羊放声诵读
    天空打开经卷
    星辰默默诵读
                              油菜花打开经卷
    蜜蜂争先恐后诵读
    舍利打开经卷
    罪孽深重的灵魂,一边忏悔
    一边诵读
                                       ——(《空门独语23》)
     
    所收组诗《与圣哲对话》,诗人直接面向佛祖释迦牟尼说话。上帝啊,你叫什么名字?释迦牟尼有十个尊称。世尊啊,尔时,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中有僧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向佛祖喊世尊。此时,舍利独身一人,循声《金刚经》中乞食的信徒,向佛祖喊着世尊,一声声赞颂世尊,追慕世尊的苦路,自责凡人对世尊的不敬,诗人看到世尊对着尘世只是笑了又笑。诗人问道:“世尊啊/我的归宿在哪里”,一个人觉悟了。《颂辞组歌》和《凡胎圣心》两篇组诗,痛惜“苦苦追求多年的真理/演绎成谎言”,从自己的凡胎肉身发现圣心,移目整个宇宙,对比天堂地狱,触景意生,可惊可怖,促人警惕“末法时代”的来临。《读经札记》组诗,在悲凉的抒情中。诗人“一边走,一边看/花在盛开,花在凋残”。诗人读《金刚经》,读《无量寿经》,体悟“不读经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不闻法不知道什么是人生的苦难”。《我不再吃你》,有惊人标题,是惊人诗篇,说惊人之语,道娑婆世界阿鼻地狱的可怕景象。诗人眼中的世界,有“肥胖臃肿”、“神魂颠倒”、“鱼龙混杂”、“人鬼难分”、“沦陷堕落”、“讨债还债”、“六亲不认”、“虚设妄为”、“追名夺利”、“无法遏制灾难”、“圣哲沉默归隐”、“尖端科学张扬”、“圣哲含泪孔孟浩叹”等十三种末法时代的可怖之相,号召人们节约资源,不要再毫无节制地“吃”,不要再这样“吃”下去把地球吃光。这是一篇发聋振聩的很好的环保组诗,体现了佛教精神。此辑中其他诗篇,也都漫溢着佛性佛意佛趣。
    《空门独语》多篇佛诗,结集前已在全国某些刊物发表并获奖,得到大陆港台等不少诗人的好评。我亦为文二篇评介,判定舍利这一类型的诗,以其题旨的宏大,语言的明丽,意象的鲜活群集和感情的沉重深厚等方面,可列为近年中国诗坛的重要创作成果。
     
    《闲言碎语》:佛和禅和人,看着近处。
    此辑共收50余首,以佛心禅眼,先内观返照自身自心,再看顾祖父,父母和妻儿等亲人;抬望眼注目友人,身边遭逢的尘世中人和房舍市井,低头俯视土地、麻雀和草芥。这些都是诗人近处的人、事和情,但因了诗歌的缘合,都成了神示的灵器,明示着苦难、大爱和人间和谐之向往。闲言不闲,热烈说正事;碎语不碎,精炼言真知。这辑诗歌,有佛禅温和的光照;有不露沉重经过稀释了的痛苦,有青草和鲜花的笑靥,是满载着佛禅指向着的诗美诗趣的。
       《静思默想》组诗12首,映示诗人生活苦难和心灵迷悟的路程。虽看到“四十多年的沧桑人生,依然/两手空空。依然走在乡村的田塍上/追忆遗失的童年”,但是“把《大方广佛华严经》打开/再把《八大人觉经》徐徐/打开”,就想通了,彻悟了,把圣贤们饮茶赏花的天堂,当成最好的归宿地。《修远》中的诗句:“感谢上苍/我所失去的幸福/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苦难”;《一片树叶的重量》中的诗句:“大地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到佛陀的典籍里/领取通往天国的护照”;《为菊而歌》中的诗句:“让我的诗披上菊一袭金黄的袈裟”。这些诗眼般在诗中瞪着亮眼的好句,在诗中多极了,多么朗然独妙,空无可空,透底觉悟,是能感动佛心,更能感动人心的。这样的诗尚有《内心的独白》、《一觉醒来》、《顶礼》、《纷乱的梦境》等多首,都有可言说的妙处。舍利像个苦行僧,在生活和诗歌中行走不倦,因能回到“墙头绿苔深黑的老家”,也能走到神的老家和诗歌的老家。表述父严母慈的诗收有多首。父母的苦难是诗人成长的营养。舍利诗中父母亲的身影总和苦难连结,走在陇中苦寒的土地上,似启蒙人速速觉悟的标识。《父母,守望在村庄》中,父母成了黄土地古老村寨的守门人。“古老的村庄/在穷困的喘息里挺不直腰杆/就像我的父亲/在饥荒的年月挖来一笼笼野菜/喂养他的父亲和爷爷”。而这条山沟里的最苦难者是母亲:“失明的母亲/在乡村难改的陋习里/一天天老去,一年年枯瘦如柴”。看不见苦难是大苦难。苦难是宗教的土壤,信仰是对苦难的救赎。诗人悟得苦难是生死的果实,走到父母膝前,“我再三规劝父母/要及早看破放下/放下就得大自在/要及早随缘念佛/念佛就能永生”。唯信仰者能欢乐归去。
    舍利在《走进我的乡村》等多首诗中,抒发了他对有着父母、庄窠、祖坟,“黄芪把手脚伸入地下”,“党参排列有序”的故土的深情依恋。和农民一样遍布土地的麻雀,曾飞过诗人“童年的天空”。在《回忆麻雀》中,诗人对也有佛心人情他亲密如友的麻雀唠叨絮语。“我们都是乡下人”哩,当然都是神的宠物了。诗人爱友重谊。《为菊而歌》,向友人表达高远纯洁的心况。《走了,是为了明天能回来》中,一个“农民的儿子”也是一个当代诗人的诉说,很叫他的朋友们温暖。《在西宁》,诗人带着极其凄凉的哀泪,到西宁追思比他更苦难的已逝诗人昌耀,想到苦难的诗人昌耀“诗意的头颅/亲近青海大地”的“最后抉择”,“灵魂震颤不已”,又有更沉痛的内心发问:“你那样回归/难道就悟透了人生的真谛”。其实,苦难的头颅砸向苦难,是昌耀最后最大的苦难,使整个苦难又震颤了一次。
    在土地上,舍利是孤独的,“一个人踽踽独行”;在秋天里,舍利是悲哀的,“一根白发落在掌心/比风轻比江山重的白发/我不敢掂量”。幸有佛的慈悲,五彩祥云罩住了诗人的孤独和悲哀,因此舍利的诗就是又孤独又悲哀又美丽的了。
     
    回头一望,有人加紧赶路
    有人在田边苦苦劳作
    还有一只花喜鹊刚好
    飞过大槐树的尖顶
     
    时过正午
    我继续奔赴要去的地方
    河沟的野菊花灿然盛开
    一位走路的老人目光低迷
    无心赏花
    吸着自制的烟棒
    想着淡淡的心事
     
    当我再回头
    景色凋谢,黄昏莅临
    我已走上河岸
    突然有了心旷神怡的感觉
    ——(《回头》)
     
    《禅心俗语》:禅,一个灵妙的隐喻,诗人在禅定中对“色相”和“行”的顿悟或渐悟。“
    “禅”、“定”和“禅定”是佛教名词和教理。禅指心住一境,正思深虑。定指集思聚虑,明析情事。禅和定合为禅定,指止息杂念,静中敛心,观照明性。此三者皆为修禅之人探究事物必备的心理条件和感知分析方法,也是个人的身心修持状态。僧人修行谓坐禅,即结跏趺坐于无尘嚣静处,静息思维,感受真知。观色相——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论其行——一切事物生起、造作、迁流的规律。我国佛教魏晋形成禅学,南宋形成教派禅宗,分南北两宗,北倡渐悟,南倡顿悟。后南宗独传,共有五家七宗。禅宗主张人心识物,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人的生活。王维和杜甫,都是禅宗信徒,他们的诗篇散发着禅的优美情趣。现当代不少文人,也在禅的幽明中思维。
    舍利《禅心俗语》共100首,每首20行上下,共2234行。看似组诗,实为长河般的组诗,一首一个波浪地行进,是庞大诗群,大块诗歌。这篇长诗不像一般的长诗,不是用一贯的情节串接,而是用不绝纷生的禅意、哲理、情绪和诗艺的抒情、意象、比喻、修辞等诗的物质连成一线而流动。舍利懂得禅学的“棒喝”、“禅机”、“机锋”、“心传”、“转语”、“公案”、“话头”、“看话禅”等渐悟、顿悟的参禅手法,并把这些手法转化为认识工具和诗歌技巧。他诗歌中有禅风:或如临济宗,禅风痛快峻烈;或如云门宗,禅风锋辩险绝;或如曹洞宗,禅风回互细密。舍利的诗风就是禅风。他的禅诗100首,首首皆在三千大千娑婆世界中,能指三千,所指三千。能指和所指合一,迷幻和觉悟合一,天人、神魔皆合一。因此,诗百首中处处透露着禅的智慧、生活的真相,散布在诗的情韵中,就是禅的深心奥义,用晓畅的话语说出来了。
    这是舍利的新的诗歌成果,题旨宏阔深邃,技巧鲜活多变,有从佛经禅书中采用的古典修辞策略,在当下中国虚浮至极的诗坛上,有着很重的分量,等着识者的掂量。
    《禅心俗语》第6首用顿悟之法,揭示公款吃喝和腐败的因果:“肠胃肥大了瘦弱的江山/血液稠密,加固腐败的城池”,此诗语很像“宋世名僧道生,立顿悟义”(《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第7首以佛祖灵山说法的镇静自如,俯视一个诗人的心灵状态:“撷取七八片天国的雪朵/擦洗受伤的菊花”。第40首以自心印天地之心而感彷徨:“天地媾和/我找不到一个独坐的自己”,真是“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黄檗传心法要》)。第45首从“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而渐悟“你的不幸就是佛的悲哀”。第46首以佛心传人心,看见了“天堂和地狱有多远/就在你的一念之间”,皆是达摩大师“法则以心传,皆令自悟自解”的传心之法《六祖坛经》。第60首“如果我看不破滚滚红尘/红尘就会把我看破”和“就像走近红尘和离开红尘/一样地让人撕心裂肺”,都是强劲的棒喝语,先棒之,再喝之,促人醒之,有“德山棒,临济喝”功效,根机利钝立见。第76首“轮回的苦海/百千万劫从未找到一根救命的稻草”,是参了“救命的稻草”这个话头,看透人的脆弱和无力。这个话头,和宋僧赵州“狗子无佛性”的话头皆深蕴机要。第80首“没有捱过冬天的金枝玉叶/枯萎。我的心一阵紧缩”,饱含一叶亦有佛的禅学机锋。第82首以公案入诗,用前辈法师言行,判断是非正误:“净空法师讲解《华严经》/字字句句如雷贯耳/有时让我汗毛直竖/羞愧难当”。第85首“沉默的圣哲悲悯苍生的泪滴/石头一样砸在/空空荡荡的大地上”,用了学禅人的“心传”之法,说了人的内心觉悟,佛祖说出的苍凉语,“从上祖师惟传一心,更无二法”(《传心法要上》。第86首“树叶枯黄落下来/仿佛上苍的审判庭/寄来一张张审讯的传票”,此机锋像剑锋一样锐利,达到了汾阳禅师所言“霹雳机锋著眼看,石光电火犹是钝,思量拟义隔千山”的深度(《人天眼目》卷三)。第88首“爱神日益走远/我一点一滴接近/无色无味的真理”,用“转语”之法,下的转语奇诡,但能道出禅家对色相和真理互逆关系的独特品位。真理“无色无味”,和赵州禅师回答“如何是西来大意”,应曰“是庭前柏树子”一样机变而把住了脉理。
    诗人从文竹、梅花、树叶、苦苦菜、狐狸、蜉蝣、苍蝇等有生物和山川、土石、云雾等非生物上见佛识禅。此等物在佛学上是无情物,在诗人眼中是无数意象,诗歌把它们和佛禅熔于一炉,烧炼禅意,滋生禅机。诗人对有情众生,更能将心注入,以臻精神的解脱或涅槃。从女明星陈晓旭的出家,看出财富和声名总遮不住超越之心,向往“西方净士容易发芽”。对小学生自杀和女代课教师出走,以禅心破解教育界现状,驱心魔意障,正证“如来藏”。对四爷的生老病死,写诗三首,勘破三界轮回,“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华严经·十地品》)。一心向着往生,“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无量寿经》)。“其国”即极乐世界。
    舍利的百首禅诗的意蕴,颇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在1991年提倡的当代佛教学修理念“生活禅”: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方式,完成“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正觉。
    舍利禅诗对“生活禅”学理有着充分圆满的体现。舍利“内舍六根/外舍六尘/月素六斋”,被“谈佛色变”的“我的族类/视为异类”。但他人生的第一尊位是诗人,所以他的禅诗内有玄机却毫无教条气,而流布着诗歌的抒情美韵。
     
    短信涉过忘川
    蜜语。甜言。欺骗
    冬天再冷
    思念从未冰封
    守住长夜的酥油灯盏
     
    门外朔风嘶鸣
    你的心已飞越万水千山
    羊已归圈
    雪朵扑打残损的屋檐
    取下针尖的一滴血
    取下内心的一滴蜜
    放进药罐。医治
    这个不断咳嗽
    发烧的冬天
                                      ——(《禅心俗语19》)
     
    《长话短语》:佛和禅和人,看着远方。
    此辑收诗40余首。诗人继续跟着佛和禅行走。这回是走向地理或精神的远方,走向陇中以外的远方:陇南、甘南、四川汶川、西藏拉萨、首都北京、最远的黑龙江伊春的红松林中。在远方又想起家乡的父母亲人和土地风物,继而向精神的远方凝视神性和人性最精妙的光亮。诗人已经习惯于在陇中的田野、岷县的川道、梅川的山峁、牙利的村巷踽踽独行。“踽踽独行”是舍利诗歌的主题词语,经常出现。在这块他身体和心灵的近处,没有交通规则,没有交通警察和佩戴红袖章的交警,没有汽车前堵后追,没有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不必担心违章罚款遭受训斥。脚可以随心走,心可以随意想,舍利诗歌也就是心性自由的流露了。而在远方,在身体和心灵的远方,不曾有的什么都有了,遇到的可能都是不曾遇到的。但诗人身不畏怯,心有自信,因为佛随身禅随心。佛指百尺竿头,禅引香象渡河。因此,这40余首诗展现的祖国国土,十方大地山河,是十方洞开无遮的清明。这40余首描述的人物、事件、历史和现实的色受想行识的“五阴”,也是圆明净心,于中发化了的。“长话”读来不觉长。诗中有景有情,“八识”识去犹未足。“短语”读来也不觉短,因诗意无短长,既有缘起,诗意可入心中,就流转不已,直向“波罗蜜”,进到“般若”境了。这些诗都有着主题的深度和技巧的锋芒,绝不是可以漫掷于地的。
    写北京的数首诗,把宿业和实相统摄,写得大朴大拙,有大智若愚的情识。和一般诗人对北京这一政治、文化、历史符号的诗写不同,具有一种远方农民式的本真感。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放眼望去,心旌摇荡/可城下的人没有一个仰望我/我也不给他们挥挥手”。这感觉和情绪是十分真实的。在天安门广场照相,“回去好给八十岁的父亲以及妻子儿女们有个具体的交代”(《站在天安门广场》)。这个十分具体的想法十分的朴实。写红松林的诗数首,为早年砍伐松树解困忏悔,现今在植树节发动全家老小植松,“向我砍掉的松树赎罪”。心系南方雪灾汶川震灾,于深痛中生发不同于一般人的理性思虑,陈述佛家天地人和谐的因果。神游西藏,指明何为真佛,何为真性,怎样证得圣果,礼赞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共创清净圆满世界。在远方异地,诗人情识变而益明,诗人以数首挂念父母亲人,和他们一起走向精神的远方,再进一境呈现至亲至爱之人互为印证的心灵,深情更深,真情更真。父亲“两滴浊泪感恩春天”,而儿子对父亲的感恩是“我就是你手头的一张活期存折”(《跟父亲的一次对话》)。诗人立于“眼睛昏瞎多时/只能用心去触摸春天的脸面”的母亲膝前,只能用诗给母亲擦泪(《别流泪,母亲》)。远方回顾式的精神开掘的诗篇有很多首,都进入了很深的底层。《慰藉》中看见“蒙羞的真理走在乡村的土路上”,已经被城市的市场放逐。《行走或者歌吟》中却又听到“真理的召唤自远方传来”,真理走远了而仍回首。《放弃》中有人忍痛忍辱,把“胸膛的弹痕绣成一朵莲花/给迷路的人说法”,有着割肉饲虎的佛陀精神。《像一支烟一样的燃烧》,说出六道轮回中的今世之苦:“像一芥烟屁股被人扔掉”。有几首诗是把佛从远方接来恭放于心灵的案桌上礼拜。《走过春天》春天想佛。《雨天献诗》雨天见佛。《假如是风》花开见佛。有几首诗勾勒了一个信佛学禅的当代诗人的生活样式:“早读诗,晚颂经”;“苦境乐受,乐境苦过”;“像人一样的生活/像上帝一般的思考”。佛中的人,人中的佛,大约就是这样子的。写陇南甘南的风景诗,佛眼中看见禅意,具有僻地的原始美。但诗人也有悲哀:他心仪过的卓玛已老,“在炊烟下消失”;他爱恋过的阿霞,已沦为“给秃头老板点烟上茶”(《走过闾井》)。但这是没有办法的,时间的劫波和商品的羯摩谁能抗拒?但身在古代僧侣往返之路的光明风景中,舍利遂释然放下又正觉妙明了。
    一个在国土上有三亩八分耕地的人;一个在心灵上有三万亩福田的人;一个在耕地上和福田上自由播种庄稼和诗歌种子的人;一个在生活和诗歌中有苦有乐的人;一个陇中梵唱诗人。舍利啊,你已经很强壮了。
     
    回忆十多年走过的坎坷历程
    一半是飘摇的风雨
    一半是打滑的泥泞
    滑倒的是影子
    站起来的还是挺直的脊梁
                                            ——(《梦里梦外》)
     
    舍利的佛诗禅诗,在客观上是对“人间佛教”的诗歌实践。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土,两千多年来已完全本土化,具备全部中国精神,和民众生活相接相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山林佛教”施教于乡村,“都市佛教”弘法于城镇。在现当代,佛教和现实结合更紧密。太虚法师在1925年7月提出“人生佛教”,主张佛教应“重视人生,改善人生”。1933年10月太虚法师又把“人生佛教”发展完善为“人间佛教”,宗旨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印顺法师系统地总结和完善了“人间佛教”的教义思想。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把“人间佛教”思想推向更高层次。他在1983年中国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的报告中,提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广播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在1991年开始提倡“生活禅”,主张“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大众”,以实现信者人生的觉悟和贡献。
    舍利的佛诗禅诗,就是以现代诗歌的艺术化手段,来体现人间佛教和生活禅的教义教理的。将这种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诗歌化,对当下改善人性,教化人心,建设和谐社会和利乐有情的庄严国土,是大有裨益的。佛教思想已和中国本土的儒道学说在三教同源上紧密结合,也在表现人生上和中国的诗歌精神紧密结合。古代有诗僧诗禅和居士诗人,佛教禅诗无数。现当代诗人也将佛禅入诗。但像舍利这样的颂经持行,写作大量佛诗禅诗并取得成绩的诗人,确实不多见,在目前似乎是唯一的一位。舍利本质上是把诗歌当作宗教的,他崇拜的是诗歌艺术的上帝。诗神和佛祖,在舍利眼中,是合为一体的。
    这样的诗人有着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就像唐代信佛信禅的诗人杜甫、王维和诗僧皎然一样,就像写了大量宗教题材诗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一样。舍利,这一个陇中梵唱诗人,应该引起诗坛的注目。
     
    但舍利的佛诗禅诗首先是诗歌,是作为现代诗歌而不是作经偈而存在的,作为诗歌来考量更能凸显舍利诗歌的思想向度和艺术特质。苦难的力量,爱的力量,神的力量,这三种力量是舍利诗歌的题旨,也是舍利诗歌爆发性的推动力。叙事、意象和抒情是舍利诗歌的三种艺术工具或技术。舍利每首诗中都有事件,他是诉说型的诗人,甚至他的个人档案和家族史也成了他的叙事对象。意象能被舍利呼之即来,来之能用。佛在舍利诗歌中是一个大意象,也是一个大隐喻。舍利把隐喻也改造成意象。“所有的美都是隐喻,那最高之美不能言说,只能隐喻”(施莱格尔:《关于神话的谈话》)。佛经数万卷是一个完备的大意象大隐喻系统,舍利能一一打开。山川草木,人物虫兽,舍利把这些外部眼见之物和内部灵见之物互相契合,在意象和隐喻中转换,可为前者,可为后者。舍利还能把事件作为意象,或作为隐喻。舍利诗歌是意象和隐喻的艺术。舍利最好的诗歌是梵唱式的歌吟式的,节奏强烈,韵律起落,有着他家乡洮岷花儿的高昂和佛经偈颂的平和。因而舍利的诗歌又是相当抒情的,他像是在用意象抒情。但他一些使用口语散文化了的诗歌似不能承受主题和感情之重。舍利诗歌和佛经的深度互文性,在题旨上表现为宏大,也形成诗歌语言典雅古奥的良质风格,汉译佛经就是一个良质语言的文字资源库。舍利诗歌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神在梵唱,爱在抒情,苦难只能苦吟。这样的诗歌又是一种发现:上帝用意象思维,佛祖用隐喻表述,诗歌是有神论。我们在舍利诗歌中见神见爱见苦难时,也就能准确摸到舍利诗歌了。
     
    舍利多年的诗歌经验,化育为诗歌觉悟。“在艺术史上,所有艺术品都是同一位神的创造”(谢林:《艺术哲学导言》)。神的创造在东方亦有别裁。虽然禅宗认为菩提达摩西来变如来禅为祖师禅,祖祖相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但舍利还是把他的诗艺真言以禅语明示,也有风动幡动心动之妙。《禅心俗语83》:“少了倾吐和诉说/我的诗变得理性而直接”。必须操控诗歌激情,库容要大但堤坝要牢。感情在诗歌中泛滥成灾,是危险的。理性是开匣的机钮。“删繁就简/剔除所有虚设的往事/拂拭蒙住灵性的尘埃/让蒙难的神识大放光明”。语言随感情而来,但语言的珍珠在感情的泥沙中,语言有时是诗歌的大敌。“蒙住灵性的尘埃”其实就是沾带尘埃的语言。语言必须拂拭,删繁就简,诗歌的灵性才能露面,神识脱离语言的苦难成为诗歌大放光明。我觉得舍利读经时是痛苦的,作诗时也是痛苦的。《禅心俗语84》:“面对一页雪白的稿笺/我简直不敢轻易落笔/写下黑色的文字/黑色的文字落在纸上/这一张白纸就开始死亡”。节制感情,把颤栗的心态放松,诗歌的工具能拿能放,不是表演娱乐大众而招招中的。尊重文字,白纸死亡,诗歌永生,纸寿千年是因为附着了好诗歌。
    舍利诗歌还在诗歌山体上螺旋形上升。
     
     2009年9月17日·兰州穆柯寨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